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3篇
农学   10篇
  19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4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为了探明氮素在植株中的积累与分配状况及氮素吸收利用率与试验点的地理位置、土壤化学特性、施氮量的关系。[方法]2009年以杂交中稻Ⅱ优7号和渝香优203为材料,在西南稻区4省(市)的7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试验方案。[结果]稻谷产量在地点间、品种间、施氮量间、地点与品种互作效应、地点与施氮量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而品种与施氮量间的互作不显著;成熟期地上部干物重、含氮率和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分别在试验点、品种间和施氮量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氮素吸收率与利用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氮素吸收利用率与试验点所处地理位置、施肥水平及土化特性呈极显著线性关系,F值9.34** ~914.30**,决定系数高达0.705 2 ~0.999 8。[结论]施氮量越高,氮肥的利用效率越低;土化特性对氮吸收利用率的影响因品种和具体的氮利用率指标而异,氮稻谷生产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经度、海拔越高,氮肥利用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92.
杂交中稻籽粒性状在不同生态区和施氮水平下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中稻高产品种Ⅱ优7号和高产优质新品种渝香优203为材料,在西南稻区4省(市)的6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试验方案,研究了籽粒性状与地理位置、土壤肥力和施氮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6个籽粒性状(粒长、粒宽、粒厚、千粒重、密度和充实率)在试验地点间及品种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部分籽粒性状在施氮量间的差异及地点、品种与施氮量的交互作用达极显著水平。2个品种一致表现在低经度、高纬度生态和较高的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有效钾基础肥力条件下,降低施氮水平,有利于增加粒长和粒宽进而提高千粒重和充实率。但品种间有些籽粒性状对生态条件、土壤肥力及施氮水平的反应存在个性差异,Ⅱ优7号更适宜于高海拔和低氮、高磷、高有机质环境条件下种植,渝香优203更适宜在低氮、高磷钾环境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93.
四川杂交水稻品种耐高温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高温和自然高温条件下研究了16个杂交稻的耐热性,16个品种耐热性存在差异,可分为三个不同耐热类,比较了不同耐热性品种类间产量差异,讨论了大规模鉴定杂交稻耐热性的方法和耐热杂交稻品种的生产布局以及耐热杂交稻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94.
 以杂交中稻高产组合Ⅱ优7号和高产优质新组合渝香优203为材料,在西南稻区4省(市)的6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试验方案,解析了稻米品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因型是影响稻米品质的最重要因素,环境条件(生态条件和土壤基础肥力)次之,施氮的作用最小。基因型与地点的互作显著或极显著影响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基因型与施氮水平的互作仅显著影响胶稠度,地点与施肥水平的互作仅显著影响整精米率。Ⅱ优7号在高海拔、低经度、土壤高有效钾和高有效氮条件下,渝香优203在高海拔、土壤高有效氮、低有机质和低全磷条件下,米质较好。并分别建立了Ⅱ优7号和渝香优203稻米的直链淀粉、胶稠度、整精米率、垩白度、长宽比与地理位置、土壤基础肥力及施氮水平关系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95.
以杂交稻旌优127为材料,设2种水分管理(常规灌溉和分蘖期干旱),2个施氮量(120、180 kg/hm~2),3个移栽密度(12.0、16.5、22.5穴/m~2),研究其对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014年分蘖期干旱处理产量(10.72 t/hm~2)与常规灌溉产量(11.01 t/hm~2)相比未出现显著下降,而2015年分蘖期干旱处理产量(9.84 t/hm~2)显著低于常规灌溉处理的产量(10.50 t/hm~2),有效穗、每穗粒数、干物质减少是其减产的主要原因;分蘖期干旱处理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增加趋势,而常规灌溉处理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降低趋势;2种水分管理均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有效穗和干物质增加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分蘖期干旱处理的稻米加工品质、食味品质与常规灌溉相当,甚至更优,且其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常规灌溉处理分别减少32.0%~46.5%、20.0%~34.8%。可见,对于分蘖期干旱易发水稻产区来说,增加施氮量和提高移栽密度可明显降低因分蘖期干旱而造成的产量损失,其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移栽密度为22.5穴/m~2。  相似文献   
96.
冬水田杂交中稻川江优527的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杂交中稻川江优527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法]研究了施氮量、栽秧方式和密度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不同栽秧方式的产量水平表现为等行距〉宽窄行〉三角形。在相同栽秧密度条件下,等行距比三角形显著增产,但增产程度与栽秧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川江优527的高产栽培技术:施氮量90~150 kg/hm^2,栽秧密度15.16万穴/hm^2左右,栽秧方式为等行距。  相似文献   
97.
杂交中稻再生芽生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杂交中稻地上部植株性状和施氮对再生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季稻齐穗期单茎干物质积累量越大、成熟期满足头季籽粒灌浆后茎鞘中剩余光合物质量越多,其再生芽活芽率与出苗率越高。高再生芽活芽率和出苗率的头季稻植株重要性状表现为株高偏矮、成穗率较高。在保持较高活芽率的基础上,提高后期根系活力是进一步提高再生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8.
杂交水稻中后期洪涝淹没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 采用桶栽方法在模拟洪水和实地洪涝条件下, 研究了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模拟洪水淹没的深度、时间对产量损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淹没对产量损失度的影响为抽穗期>孕穗期>乳熟期, 淹顶>淹没植株2/3。洪水淹没下结实率和千粒重与淹没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在淹没植株2/3处理中, 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淹没100 h, 产量分别损失50%、60%、12%左右; 而淹顶处理100 h的产量损失度, 在孕穗期、抽穗期达100%, 在乳熟期不到25%。预测洪涝产量损失度分别达40%、60%和80%时相应的淹没时间, 建立了根据不同淹没时期和淹没深度的产量损失度与淹没时间关系模型, 决定系数为0.6038~0.9868。孕穗期、抽穗期和乳熟期分别在洪涝淹没56.3 h情况下, 产量损失度实测值与预测值误差为3.63~6.81个百分点, 可作为洪灾发生后评估水稻产量损失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
【目的】为了提高水稻生产氮肥利用效率,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对环境污染,并为水稻大面积生产选择氮高效率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利用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衰减指数作为鉴评方法,筛选出的氮高效率品种进入区试而审定的20个杂交中稻品种及对照品种宜香2115(迟熟品种)和辐优838(中熟品种)为材料,比较了品种间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及其衰减指数、产量、地上干物重、收获指数与氮素利用效率等研究指标。【结果】中迟熟品种13个、中熟品种7个,与区试对照品种相比,叶绿素含量(SPAD值)衰减指数、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重生产效率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分别显著提高14.22%~54.32%、2.58%~8.35%、2.59%~8.51%、3.80%~19.02%和5.62%~25.73%,其中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重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分别与SPAD值衰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0.828**~0.941**)。进一步证明在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利用水稻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鉴评氮素利用率是完全可行的。20个审定品种中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较高的迟熟品种有内6优103、内6优...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