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43篇
畜牧兽医   80篇
园艺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畜禽铬营养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相似文献   
12.
采用4×5两因子设计,研究了不同生育期(营养期、孕蕾期、开花初期和开花盛期)和不同品种(陇东、新疆大叶、L 173、Derby和Super 7)苜蓿中的果胶含量及与干物质、有机物质、粗蛋白、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钙和磷等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生育期的推移,苜蓿中果胶的含量逐渐降低,营养期、孕蕾期、开花初期和开花盛期5个品种的平均(干物质基础)果胶含量分别为11.2%,9.23%,9.07%和8.28%;2)苜蓿中果胶含量与其他各养分含量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与粗蛋白质(r=0.952,P=0.048)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有机物质(r=-0.961,P=0.039)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不同品种苜蓿间果胶及其他各养分含量(4个生育期平均,干物质基础,下同)存在显著差异,Super 7的果胶含量显著高于L 173(P<0.05);陇东苜蓿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新疆大叶、Super 7和L 173(P<0.05);Derby的粗纤维含量显著高于Super 7(P<0.01)、L 173(P<0.05)和新疆大叶(P<0.05),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高于Super 7(P<0.05);而Super 7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个品种(P<0.05);Super 7的钙含量高于其他4个品种(P<0.05);品种间磷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营养水平全饲粮颗粒料对绵羊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和比例的影响。选用3.5~4月龄,体重15 kg左右的陶赛特(♂)×藏羊(♀)杂交一代公羔15只,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试验分A、B、C 3个处理,分别为1、0.9、0.8倍NRC水平。预试期15 d,正试期50 d。结果表明:营养水平对绵羊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说明饲喂颗粒饲料造成的食糜排出速率提高使瘤胃发酵受限制,但对各种酸的摩尔比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采食较高营养水平饲粮绵羊瘤胃液中丙酸和其他酸的摩尔比显著较高而乙酸摩尔比和乙/丙比显著较低(P<0.05)。  相似文献   
14.
试验选用180只1日龄AA肉公雏,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分为3个处理,每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添加5 mg/kg黄霉素,试验Ⅱ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添加1%红芪党参复方添加剂。试验期为6周。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红芪、党参复方添加剂对肉仔鸡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红芪、党参复方添加剂能显著提高肉仔鸡21日龄血浆和所有脏器以及42日龄血浆和心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除42日龄肾脏外,红芪、党参复方能显著提高肉鸡前、后期血浆和所有脏器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红芪党参添加组21、42日龄肉仔鸡T-淋巴细胞酸性α萘酯酶染色阳性率(ANAE+)显著提高(P≤0.018)。结果说明,红芪、党参复方添加剂能提高肉鸡的抗氧化能力和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开食料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对犊牛生长发育、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为犊牛开食料的合理配制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选取平均体重为(42±2.5)kg 的60头(包括36头公犊牛,24头母犊牛)新生荷斯坦犊牛,随机分为4个试验组,每组15头(9头公犊牛+6头母犊牛),15日龄起依次饲喂10%(10N)、15%(15N)、20%(20N)和25%(25N)NDF水平的开食料。试验犊牛单个饲养于犊牛岛,70日龄断奶,饲喂至112 日龄。每日记录开食料采食量,每两周称量犊牛的体重,于35和112日龄测量犊牛的体尺,35、70、90和112日龄空腹颈静脉抽血测定血液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结果】(1)70—112日龄,犊牛开食料采食量10N组显著低于25N组(P<0.5);42—70日龄,20N和25N组NDF采食量显著高于10N和15N组(P<0.05);70—112日龄,NDF采食量随开食料NDF水平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 (2)70—112和15—112日龄,15N组犊牛体增重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分别高出12.67%、43.56%、30.17%和6.16%、18.09%、15.16%;15N组体高显著高于20N和25N组(P<0.05),体斜长和胸围显著高于25N组。(3)90日龄,15N组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三组,白球比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112日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随NDF水平的提高而显著降低(P<0.05)。(4)35、70和112日龄,15N、20N和25N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显著高于10N(P<0.05)组,血清丙二醛浓度低于10N组。【结论】犊牛开食料中NDF水平直接影响进食量和体增重,15—112日龄荷斯坦犊牛开食料中NDF的适宜水平为15%。  相似文献   
16.
主轴角速度测量装置是车床数控系统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工艺过程的重要保证,文章所要做到的就是要利用合适的传感器来完成对车床主轴角速度测量系统。  相似文献   
17.
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着中国饲料工业健康平稳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单细胞蛋白(single cell protein,SCP)在解决世界粮食与蛋白饲料短缺问题存在较大潜质。经多年研究,单细胞蛋白在菌种选育、生产工艺、发酵原料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单细胞蛋白饲料成本仍居高不下,在饲料工业中一直未得到大量应用。提高生产单细胞蛋白生产菌株非蛋白氮(non-protein nitrogen,简称NPN)利用效率和生长速度,是降低单细胞蛋白生产成本的关键。本试验从多株酵母菌中筛选出NPN利用能力较强的菌株,并对其进行紫外照射诱变,以期获得菌体蛋白产量高的突变菌株。通过对14株酵母菌对不同碳、氮源利用的研究,确定其最适碳、氮源,并依据14株酵母的生长潜力、菌体蛋白产量、NPN利用能力等进行排名,筛选出综合性能较优的酿酒酵母菌M(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YI59)和N2(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isolate AA2)。将酵母菌M和N2作为出发菌,进行紫外照射诱变。以葡萄糖、硫酸铵为碳、氮源,依平板菌落大小与液体发酵菌体蛋白产量进行初筛和复筛,最终获得菌落较大的3株突变菌MU23、MU3和MU5。经液体发酵复筛发现,MU3和MU5菌体蛋白含量较原出发菌M有显著提高,分别提高12.93%和11.82%(P<0.05),但菌体蛋白产量与出发菌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菌株MU23菌体蛋白含量与出发菌M无显著差异(P>0.05),但菌体蛋白产量较原出发菌M有较大幅度提升,为0.26 g/L,提高13.04%(P>0.05)。综合上述试验结果,使用紫外照射诱变可以达到提高酵母菌NPN利用能力和菌体蛋白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饲粮铬对0—3周龄肉鸡生长,血清生化特性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用1日龄Arbor Acres(AA)商品代肉公鸡384只,研究饲粮添加铬源与铬水平对00-3周龄肉鸡生长,血清生化特性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鸡按体重随机分成8组,分别喂以添加铬的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含铬0.34mg/kg)及这种基础饲粮分别添加0.4,2.0,10.0mg/kg铬分别源于三氯化铬和酵母铬的饲粮以及20.0mg/kg铬源于三氯化铬的饲粮。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因子分组设计,按同质原则将27只陶塞特(♂)与藏羊(♀)杂交一代公羔(3.5~4月龄)分为三组(每组9只),喂以不同能量与蛋白质水平(NRC、0.8NRC、0.9NRC)的全饲粮颗粒料.在饲养试验期间,从每组选5只试羊进行消化代谢试验,以研究不同营养水平对羔羊钙、磷消化与代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能量与蛋白质水平全饲粮颗粒饲料对羔羊钙、磷的表观吸收率和表观存留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20.
以拟南芥为供试材料,从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分子指标3个层次研究了镉(Cd)的毒理效应,筛选Cd敏感生物标记物。分子指标的研究以18S rRNA为看家基因, 错配修复基因MutS 2 homolog(atMSH2), atMSH3,atMSH7,细胞增殖核抗原1 和2(atPCNA1和atPCNA2)为检测目的基因,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研究Cd胁迫对上述错配修复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0、0.125、0.25、1.0、3.0 mg·L^-1)Cd 处理7 d后,根长随Cd胁迫强度的增加而降低; 0.125 mg·L^-1 Cd处理下,地上部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而在0.25、1.0和3.0 mg·L^-1 Cd时降低,但仍高于对照;幼苗叶片数、地上部鲜重、叶绿素含量变化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地上部atMSH2,atPCNA1,atPCNA2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与Cd胁迫浓度呈明显的倒U字型关系,分别在0.125,0.25和0.125 mg·L^-1 Cd时达到最大值。以上结果表明,地上部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与上述3个错配修复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改变趋势相符,且均对Cd污染胁迫较敏感,可以作为检测Cd污染及其相关生物学效应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