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1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1篇
  12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16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给小麦育种和面粉的深加工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对黄淮五省区50份主推小麦品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进行了研究,并按照Payne等的评分方法计算其Glu-1位点的品质得分。结果表明,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中HMW-GS变异较为丰富,在参试材料中共检测到12种不同的亚基类型和17种HMW-GS组合类型,品质平均得分在5.5~7.5分之间。根据HMW-GS组成,可将其聚为3大类,第一大类包括7个品种,其Glu-1品质评分最高,为8~10分;第三大类有4个品种,该类品种品质评分很低,为5分;其它小麦品种被聚于第二大类,其品质评分变化幅度较大,为4~8分。  相似文献   
32.
拟南芥alpha-Dioxygenase 2原核表达,纯化及亚细胞定位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lpha-Dioxygenase 2推测可以催化脂肪酸alpha氧化,参与植物的发育过程。从ABRC(Arabidopsis Biological Research Center)获得alpha-Dioxygenase 2基因cDNA,用带有SmaI和XhoI酶切位点的引物扩增编码区,连入pMD-T simple vector,测序无误后,双酶切将DOX2构建于原核表达载体pGEX-5X-1中,转化表达菌株BL21 (DE3) pLysS和BL21 (DE3)-RIPL codon + ,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该基因在BL21 (DE3)-RIPL codon +表达菌株中得到了高效表达,可溶性分析表明大部分目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通过GST亲和柱纯化得到可溶性目的蛋白,供下一步活性分析之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读码框密码子中88个为E.coli的稀有密码子,占总密码子的14%。支持向量机算法对DOX2进行的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提示:该酶可能定位在细胞质中。  相似文献   
33.
小麦返白系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小麦返白系阶段性“白化-复绿”的分子机制,以中国春小麦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LSC区为参考序列,分段设计引物,PCR扩增中国春、矮变1号、返白系的相应基因片段,在返白系中获得特异基因片段WFC01.提取中国春、矮变1号幼嫩叶片和返白系白化及复绿叶片总RNA,毛细管法转膜,WFC01为探针进行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与对照矮变1号和中国春相比,返白系随着叶片的白化,WFC01基因片段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几乎无表达,随着叶片的复绿,WFC01基因片段的表达恢复正常,与对照表达量一致,表明该基因的表达与返白系的阶段性白化、复绿有关.  相似文献   
34.
胁迫响应NAC转录因子参与植物非生物胁迫过程,过表达水稻(Oryza sativa)SNAC1可显著提高植株耐旱、耐冷和抗盐性。本研究同源克隆了小麦(Tricum aestivum)TaSNAC1基因(GenBank登录号No.JN621240),分析了其表达产物的亚细胞定位,并利用实时定量RT-PCR分析了其在不同组织、PEG和NaCl胁迫下的表达。该基因包含一个内含子,编码329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产物。TaSNAC1与其他禾本科植物SNAC1蛋白高度相似,其与大麦(Hordeum vulgare)、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水稻、玉米(Zea mays)和高粱(Sorghum bicolor)SNAC1序列相似性依次为97.3%、86.3%、81.1%、79.1%和79.2%。TaSNAC1可能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包含核定位信号和典型的NAM结构域,100~107位的"WKATGXDK100-107"核心基序处于一段β折叠中,其弯曲产生的凹面可能直接参与DNA结合。瞬时转化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叶肉细胞原生质体的实验表明,TaSNAC1特异定位于细胞核中。盐胁迫条件下,叶和根中TaSNAC1的表达量均升高,且表达模式相似,但根中响应更显著;PEG胁迫下,根中TaSNAC1对胁迫的响应较快且幅度较大,而叶中响应较慢且幅度较小。研究结果提示,TaSNAC1参与小麦的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在耐旱、抗盐遗传改良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5.
不同二倍体和四倍体小麦成熟胚再生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基因型和培养条件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以硬粒小麦、墨西里卡、野生一粒麦Tu和野生一粒麦Tb为实验材料,对其成熟胚在不同激素配比下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再生均存在很大差异。其中硬粒小麦的成熟胚培养效果最佳,其愈伤组织在不同2,4-D浓度(1.0~4.0 mg/L)下诱导率均在93%以上。不同激素配比对成熟胚愈伤组织绿点率、再生率均有显著影响。硬粒小麦、墨西里卡、野生一粒麦Tb在激素配比为KT 1.5 mg/L+NAA 0.5 mg/L的分化培养基中培养效果最好,其绿点率分别为85.22%,61.67%,8.50%,成苗率分别为40.40%,32.06%,1.72%;而野生一粒麦Tu的最适分化培养基激素配比为KT 1.0 mg/L +NAA 1.0 mg/L,其绿点率和再生率分别为18.64%和8.47%。研究表明,基因型是影响二倍体和四倍体小麦成熟胚培养的主要因素,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的再生是相互独立的。  相似文献   
36.
刘香利  赵惠贤  郭蔼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065-19066
从转化的机理、应用现状、影响因素和应用前景4个方面对农杆菌介导的小麦遗传转化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7.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1Bx14转化小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基因枪将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1Bx14导入普通小麦栽培品种绵阳19,为利用优质基因进行小麦品质改良奠定基础。【方法】构建小麦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1Bx14的胚乳特异性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基因枪将其转入不含该亚基的小麦品种绵阳19幼胚愈伤组织中,经潮霉素抗性筛选、PCR检测后,阳性植株进行PCR-Southern和Southern杂交验证,利用SDS-PAGE分析目的基因在转基因后代籽粒中的表达。【结果】从转化的652块愈伤组织中共获得6株转基因阳性植株,转化效率0.92% 。转化后代种子分析表明,1Bx14在部分转基因后代种子中表达,但同时也导致部分内源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不同程度的沉默。【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将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1Bx14导入普通小麦绵阳19中,并在部分后代种子中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38.
百脉根农杆菌快速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百脉根品种“里奥”作为受体材料,以GUS基因为报告基因,研究了影响农杆菌介导的百脉根遗传转化的几种因素及表面活性剂(PEG 4000)、真空处理和乙酰丁香酮对提高转化效率的影响,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百脉根快速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了转基因抗性苗。结果表明,以子叶(带叶柄)为外植体,在OD600为0.5的菌液中,加入150 mg/L的PEG 4000,真空度6×10-2Pa,抽真空12 min,共培养3 d,转入含卡那霉素50 mg/L和羧苄青霉素300 mg/L的分化培养基中,约20 d后,50%的外植体分化不定芽,生根成苗。PCR初步检测表明有83%的植株为GUS阳性,转化率约为42%。  相似文献   
39.
植物转基因技术与当代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社会上对植物转基因技术存在的偏见,通过对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国内外应用状况的系统介绍,以及对当代社会和农业发展概况和存在问题的详细论述,探讨了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世界各国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植物的态度以及植物转基因技术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由此认为植物转基因技术对消除人类饥饿与贫困、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并对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0.
PCR技术在沙门氏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PCR是一种体外核酸扩增技术 ,具有敏感性强、特异性高、快速、简便等优点 ,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文章系统地阐述了PCR技术在沙门氏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并对引物基因设计、PCR扩增过程中的技术参数和常见疑难问题做了归纳总结。同时简要介绍了PCR技术的研究进展 ,展望了今后微生物检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