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我县地处苏北沿海,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之一。随着耕作制度的演变,棉田玉米螟已上升为主要害虫,危害损失超过其它钻蛀性害虫,一九八八年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局部地区大发生,三代铃害率平均3%,重发田块高达25.5%,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32.
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系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杀菌剂。为了探明该产品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对西瓜生产的安全性,我们于2003年进行了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3.
玉米螟幼虫寄生性天敌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螟在江苏省一年发生3代,是玉米、棉花上的重要害虫。年度之间发生和危害程度差异较大,其原因寄生性天敌左右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常年天敌对第1代玉米螟幼虫的寄生率为400%,幅度为124%~758%;第2代幼虫的寄生率307%,幅度为90...  相似文献   
34.
分析、测定内生细菌73 a、拮抗细菌JB52和化学药剂黄腐酸绿源宝单独使用、混合使用对棉苗生长、棉花产量的影响以及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73 a和JB52都具有促进棉苗生长和提高棉花产量的作用,特别是73 a的作用最强,苗期株高可增长29.9%,鲜重增加45.2%,田间试验结果籽棉增产11.5%;73 a菌液灌根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达到50%;黄腐酸绿源宝对棉苗生长和棉花产量没有促进作用,但对防治棉花黄萎病有一定的效能;内生细菌73 a与拮抗细菌JB52或黄腐酸绿源宝混用都不如单独使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35.
沿海地区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及其保护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10多年系统调查棉田捕食性天敌及棉铃虫卵的消长动态,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类和数量锐减,种群结构发生变化,增殖速率十分缓慢。相关分析表明,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增加是棉田天敌下降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气候条件,此外,农药品种的变化对天敌也有较大影响。对比分析棉铃虫与天敌系统调查资料,得出棉田天敌的控制期、药剂的控制期和天敌的保护期,为保护利用天敌和药控棉铃虫相协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
近年来抗虫棉在大丰市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2 0 0 2年种植面积达 2万公顷 ,占全市棉花面积的5 7.8%。主要品种有中棉所 2 9、鲁棉研 1 5、南抗 3号、科棉 1号等。为了探明不同抗虫棉品种间对棉铃虫的抗虫性差异 ,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进行了该项研究。1试验方法1 .1材料。由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棉虫组统一提供未着药的棉铃虫卵。由大丰市种子公司提供苏棉 9号原种 (常规棉 ,作为试验中的对照品种 )和中棉所2 9、鲁棉研 1 5、科棉 1号、南抗 3号 4个抗虫棉品种。1 .2观察方法。于二代棉铃虫发生期间 ,用未着药的棉铃虫卵放在养虫室内孵…  相似文献   
37.
稻象甲(Echinocnemus sguameusBillberg)近年在上海郊区崇明县发生逐年加重,将成为水稻上的又一主要害虫。据崇明县植保站调查,1986年前仅在本县个别地区局部发生,为害不大,1987年曾在西部新村、海桥、港西等部分乡突发有4000亩左右;1990年,稻象甲已在全县25个乡(镇)10多万亩稻田扩散为害,部分地区暴发成灾。据1990年对本县有代表性的9个乡不完全统计,稻象  相似文献   
38.
水稻旱育秧田杂草发生特点及化学防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旱育秧田杂草发生特点及化学防除张爱俊沈书龙姜春义金中时张吉林王书林王中艮(江苏省大丰县植保站224100)(大丰县刘庄镇农技站水稻肥床旱育秧是我地近几年推广的一种栽培新技术。由于肥床旱育秧田质地肥沃,杂草生长快,已成为影响旱育秧成败的关键因素。我...  相似文献   
39.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于1975年开始在本乡的一个生产队230亩棉田上实行棉虫综合防治试验,1976年扩大为5800亩,1977年推广至全社。几年来,我们从农业生产的总体出发,发挥各种有利因素的作用,协调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基本上控制了棉花上多种害虫的为害,取得了初步效果。一、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 1、控制了主要棉虫的为害:本乡常发性棉虫有蚜虫、红蜘蛛、棉盲蝽、棉铃虫、红铃虫、玉米螟等六种。通过协调运用农业栽培技术,充分保护、利用天敌,合理使用农药,基本上控制了它们的为害。第三代棉铃虫铃害率由1976年的l.6%下降到0.1%  相似文献   
40.
我县属苏北沿海棉早、粮地区,常年植棉65万亩。红蜘蛛是本地棉花常发性害虫之一。70年代到80年代初,棉花与玉米夹作直播,共生期长达90多天,是红蜘蛛为害猖獗时期,11年中大发生有6年。1985年以来棉花以移栽纯作为主,红蜘蛛的发生危害规律也发生了变化,为害期缩短,为害程度减轻,但蚕豆麦套棉田仍为必治田块。为简化测报及防治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