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6篇
林业   20篇
农学   1篇
  6篇
综合类   67篇
园艺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七子花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胸径将浙江省天台山天然七子花划分为大树、中树、小树和幼树 4个大小级种群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 4个大小级种群共 4 5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通过 12种随机引物扩增共检测到 6 4个可重复的位点 ,4个大小级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高低为大树 >中树 >小树 >幼树。Shannon信息指数估计七子花 4个大小级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低为大树 >中树 >小树 >幼树 ,大小级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 5 4 4 1% ,大小级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 4 5 5 9% ,表明不同大小级种群内、大小级种群间个体均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 ,但大小级种群内的遗传分化比大小级种群间高。Nei指数估计的七子花不同大小级种群的基因多样性的高低与Shannon指数估计的一致 ,大小级种群内的遗传分化高于大小级种群间 ,大小级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为 0 3939。不同大小级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以大树与中树最高 ,大树与幼树最低。聚类分析显示大树与中树先聚成一组 ,小树与幼树再聚成一组 ,最后 2组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52.
长叶榧不同营养器官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长叶榧不同营养器官的鞣质、黄酮、生物碱、游离蒽醌、绿原酸、皂甙、总酚等7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长叶榧不同营养器官7种次生代谢产物总量以叶片最高,不同器官的高低顺序依次为叶>幼根>树皮>1年生枝>根>老枝>茎,其中叶的总含量为茎的7.2倍。不同营养器官7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也以叶片最高,除鞣质含量叶与幼根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叶与其它器官的差异均极显著,表明叶可能是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产生器官。幼根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也比较高,幼根也可能合成和积累部分次生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53.
濒危植物夏蜡梅叶片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家2级保护植物夏蜡梅为研究对象,对自然条件下夏蜡梅叶片不同生长时期的总黄酮、总酚酸、总鞣质等3种酚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夏蜡梅叶片3种酚类化合物含量随季节的不同而有差异。3种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其中,总黄酮的含量在5月和7月出现2个峰值;总酚酸的含量在7月和9月出现2个峰值;总鞣质的含量在6月和8月出现2个峰值。3种酚类化合物总含量的变化呈现出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以7月最高,10月最低。3种酚类化合物的总含量与总酚酸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与总黄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4.
为探讨濒危植物夏蜡梅叶片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一般规律,对自然条件下夏蜡梅 叶片不同 生长时期的生物碱、皂苷、游离蒽醌等3类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 明,夏蜡 梅叶片3类次生代谢产物含量随季节的不同而有差异。3类次生代谢产物总含量、皂苷含 量、游离 蒽醌含量的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其中,3类次生代谢产物总含量、皂苷含量在5月 和9月出现2 个峰值,游离蒽醌的含量在6月和9月出现2个峰值;生物碱含量的变化曲线总体趋势逐渐 下降, 以5月最高,10月最低。  相似文献   
55.
七子花叶片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七子花叶片不同生长时期的黄酮、鞣质、生物碱、皂甙、绿原酸等5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黄酮、皂甙、鞣质、绿原酸含量的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最大值分别为现在5月中旬和8月中旬;皂甙和鞣质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小,黄酮和绿原酸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其他4种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不同,其总的趋势是逐渐下降,直至落叶,但在8月中旬(盛花期)出现一个小的波峰.总量与黄酮、绿原酸与鞣质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绿原酸与总量、皂甙之间、鞣质与皂甙之间、生物碱与黄酮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七子花叶片中黄酮、皂甙、生物碱、鞣质、绿原酸之间存在着类似的合成途径或共同的中间代谢产物;黄酮、生物碱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56.
为了利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东南石栎(Lithocarpus harlandii)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获得重复性和可靠性较高的ISSR带谱,有必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优化.以东南石栎基因组DNA为研究对象,测试东南石栎ISSR扩增的最适退火温度,并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影响PCR扩增效果的一些因素,如Mg2 浓度、4×dNTP浓度、模板DNA用量、引物用量、BSA浓度、Taq DNA聚合酶用量等6个因素进行筛选和优化,最终确立了可用于东南石栎ISSR-PCR分析的最适宜的PCR反应条件:10μL PCR反应体积中,1×Taq酶配套缓冲液(200 mmol·L-1Tris-HCl,pH值8.8,100mmol·L-1 KCl,1%Triton X-100),0.5U Taq DNA聚合酶,2.25 mmol·L-1MgCl2,0.5 mmol·L-1 4×dNTP,6pmol引物,2 mg·mL-1BSA,10 ng模板DNA.在此最适条件下,比较了降落PCR的扩增结果与最适退火温度条件下的PCR扩增结果的差异,确定了最适的ISSR扩增程序:94℃预变性5 min,94℃变性1 min,57℃退火1 min(每个循环降低0.5℃),72℃延伸1.5 min,共10个循环;94℃变性1 min,52℃退火1 min,72℃延伸1.5 min,共25个循环;72℃延伸5 min.以此条件采用12个引物对千岛湖的东南石栎居群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74个DNA片段,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1.61%,种群内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57.
濒危植物夏蜡梅果实、种子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海拔的夏蜡梅自然种群间以及种群内个体间的果实和种子形态变异,并分析了每果所含饱满种子数与果实形态特征、种子重与果实及种子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夏蜡梅果实和种子的表型性状在种群间、种群内和个体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且种子形态较果实稳定.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部分指标分化显著或极显著,来自种群内的变异在90%以上,且大约80%的变异来自个体内.说明遗传控制对夏蜡梅果实和种子形态变异起主导作用.3个种群中,大明山高海拔的果实和种子性状相对优良.每果所含饱满种子数与果实形态显著相关,种子重与种子形态的相关性较与果实形态的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58.
重金属胁迫下珍珠菜居群的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RAPD技术对自然生长在堆放时间为10年(YS)、20年(ES)的铅锌尾矿及对照土(DZ)上的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12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57条带,其中多态带为92条,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58.60%,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3个居群的平均P为44.16%,其大小顺序为ES居群>DZ居群>YS居群。Shannon信息指数(I)估算的总遗传多样性为0.312 3,平均为0.253 0。Ne i指数(h)计算的总基因多样性为0.208 6,平均为0.172 6。3个居群的I、h大小顺序为DZ居群>ES居群>YS居群。3个居群遗传多样性的变化可能与珍珠菜世代更替中对重金属敏感基因的丢失及耐受基因的固定有关。AMOV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的遗传变异中,21.67%的变异发生在居群间,78.33%的变异发生在居群内,3个居群之间发生了较高程度的遗传分化(Φst=0.217)。居群间基因流(Nm)较高,其值为2.395 7。2个尾矿居群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小,对照居群与2个尾矿居群的遗传距离均较大,表明重金属胁迫对珍珠菜居群的遗传分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9.
对中国特有植物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营养器官的游离蒽醌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夏蜡梅各营养器官均含有游离蒽醌,但叶片的含量最高,枝、茎、根等器官的含量很低,叶片的含量是其它器官的4~11倍,其它器官之间差异不显著。(2)夏蜡梅叶、茎中游离蒽醌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夏蜡梅阴、阳坡植株相应营养器官之间游离蒽醌含量无显著性差异。(4)夏蜡梅7个样地叶片的游离蒽醌含量在0.120 4%~0.243 5%之间,平均为0.183 8%,其中临安5样地含量较高,大雷山2样地较低,差异极显著。(5)通径分析显示,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对夏蜡梅叶片游离蒽醌含量起正作用,土壤氮、C/N、土壤磷起负作用。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