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6篇
农学   6篇
  5篇
综合类   17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陇东旱作区测定了4个藜麦品种幼苗的株高、根长、生物量及叶片可溶性糖、脯氨酸、MDA、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4个供试藜麦品种抗旱的生理生化指标以陇藜1号适应性表现最优,陇藜4号表现次之。  相似文献   
32.
<正>溶菌酶在酶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我国目前还缺乏适合工业化生产高品质溶菌酶的可行工艺。目前,直接结晶法、超滤法、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法、亲和层析法等常被用来提取溶菌酶。超滤法是利用控制超滤膜孔径大小来过滤杂质,水和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从而获取产物。亲和层析法是根据作用酶与底物有特异亲和力的特性,利用酶分子独有的专一性结合位点或结构性质的分离方  相似文献   
33.
选取在西藏拉萨地区人工种植的两龄紫穗槐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灌丛内与灌丛外土壤各种形态氮素、全磷、有机碳的含量特征及土壤pH的差异。结果表明,1)相对于灌丛外土壤,灌丛内土壤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分别平均高23.44%,13.95%和37.60%,土壤全磷平均高19.57%,土壤有机碳平均高44.21%,土壤pH值平均低1.69%。2)灌丛内与灌丛外土壤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全磷、有机碳、pH均差异显著(P<0.05)。3)垂直方向上,灌丛内和灌丛外在10~20 cm土层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全磷均为最高,有机碳和pH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4)土壤各营养元素之间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土壤有机碳与铵态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全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全氮与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铵态氮与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34.
选择陕西榆林靖边县毛乌素沙漠南缘已栽植55,28和8年的蒙古岩黄芪样地,对不同株龄蒙古岩黄芪的17种表型性状进行方差(单元)分析和主成分(多元)分析,发现各指标之间随株龄的增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并将这些指标归为4个主成分。经过第一、二主成分排序,可以得出随株龄增长,不同株龄蒙古岩黄芪的3个植株(重复)在第一主成分上排序明显,分类效果较为显著。对这些主要因子与土壤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全磷、速效磷、全钾、有机碳的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一级侧枝长、二级侧枝总长及重量与氨态氮相关性显著,一级侧枝直径与速效磷和全钾含量也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35.
为确定藜麦在甘肃省的适宜种植区,通过对甘肃省12个生态区(7市12县)种植的藜麦进行田间调查及分析检测,探讨海拔和经纬度对藜麦生育期、长势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理位置对藜麦生育期、长势和籽粒品质均具有显著影响,变异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生育期、产量、品质、株高.藜麦生育期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经...  相似文献   
36.
以马铃薯皮渣为原料,用碱解方法从马铃薯皮渣中提取水溶性蛋白质,探索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以温度65℃时、浓度为0.6%Na OH、液固比17:1、提取时间50 min条件下的提取工艺,提取马铃薯皮渣中水溶性蛋白质的得率较高,最终粗蛋白提取率可达40%,且方法简便,易操作。  相似文献   
37.
采用干灰化法处理样品,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遵义市龙坪镇、三岔镇和石板镇等地李产品中的铁含量。试验条件下,测定检出限为0.037μg/mL,灵敏度为0.0658μg/mL,李果酒的RSD为0.86%,李果干的RSD为0.75%;李果酒中铁含量差异较大,在0.10~3.60 mg/L,相差36倍;李果干中铁含量总体来说相对较高,差异较大,在4.95~41.65 mg/kg,相差8倍以上。分析结果表明,遵义市龙坪镇、三岔镇和石板镇等地区的李果实中铁元素的含量丰富,适合大部分人食用。  相似文献   
38.
39.
通过对中药渣栽培食用菌、制备有机肥、动物饲料等资源化利用,工艺技术研究试验,建立了一套适用于中药渣栽培食用菌的技术体系,建立了利用中药渣、食用菌菌渣发酵制备生物有机肥,以及利用药渣有机肥养殖蚯蚓的初步工艺技术条件,实现了药渣、菌渣零排放,达到了循环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40.
利用基因工程得到的转基因植物是一种人工创造的新物种。转基因植物在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种未经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引入到生态系统的转基因植物对环境生物将产生潜在影响。对转基因植物外源DNA产生的潜在生态风险、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