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1篇
综合类   62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对齐氏田中鳑鲏(Tanakia chii)人工授精和培育(22℃恒温环境)阶段早期发育的观察,描述了其仔稚鱼发育形态特征。初孵仔鱼卵黄囊饱满,呈淡黄色,表皮布满微突;3日龄仔鱼卵黄囊两侧向上突起,尾部鳍褶延展变大;6日龄仔鱼眼囊发育;8日龄仔鱼眼囊有黑色素,晶状体形成;11日龄仔鱼口形成,脑开始发育,体上有黑色素出现;15日龄仔鱼鳃沟和肛门形成,背鳍和臀鳍的鳍基出现,尾鳍下叶鳍条形成;21日龄仔鱼头与躯干分界明显,鳔分化为前鳔和后鳔,背部和臀部鳍条数目分别为8和10枚,身体黑色素连接成条带状,虽然残存有卵黄囊,但已经开口并摄食。31-36日龄仔鱼胸鳍呈膜状鳍褶,腹鳍出现鳍条,尾鳍呈深叉形。61-66日龄稚鱼,鳞片出现,体中线后半部具一条黑色素带,稚鱼出现集群游动现象。仔鱼体长的生长呈阶段性:1-26日龄仔鱼生长较为平缓;26-81日龄生长较快。综合21日龄仔鱼卵黄囊残留很少并开口摄食的特征,我们推测在孵化后21日为自然条件下齐氏田中鳑鲏的出蚌时间。同时,仔鱼的感觉、摄食、呼吸和游泳器官在早期阶段快速发育。这些器官在仔鱼的早期快速发育,使出蚌后的仔鱼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与早期生存相关的各种能力,提高了出蚌后仔鱼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32.
2018年6月(夏)和9月(秋),对长江口崇明东滩水域的14个站位点的表层,运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口径1.3 m,网目0.5 mm)水平船拖10 min采集仔稚鱼,实时采集水柱环境参数包括温度(SST)、盐度(SSS)、浊度(TUR)、深度(DEP)和叶绿素a(SSC),探讨该水域仔稚鱼的分布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8网次共采集到仔稚鱼10 925尾。其中淡水型鱼类22种(42%),河口型(半咸水)鱼类19种(37%),沿岸型鱼类7种(13%)和近海型鱼类4种(8%)。鲤科为14种(27%);虾虎鱼科12种(23%);鳀科及银鱼科均为5种(10%)。以大于5%为优势种,凤鲚占总渔获量的21.51%、刀鲚(18.11%)、贝氏?(16.34%)、银飘鱼(10.82%)和斑尾刺虾虎鱼(9.38%)。在采集的所有仔稚鱼中,前弯曲期仔鱼数量最多,约占总数量的76.49%,弯曲期仔鱼11.94%,后弯曲期仔鱼8.01%,稚鱼3.43%,卵黄囊仔鱼仅出现在6月,占总渔获量的0.13%。前弯曲期仔鱼与弯曲期仔鱼的密度随着季节的更替呈下降趋势,后弯曲期仔鱼密度呈上升趋势。夏季仔稚鱼的物种数、个体总数及密度都比秋季多。研究表明,长江口崇明东滩鱼类可以分为两支,淡水种生态群落和半咸水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33.
为探明长江口南部水域鱼类群落结构,2020年4月(春季)与9月(秋季)在长江口北港、北槽、南槽水道共设置12个站位点,采用单囊拖网(最小网目25mm)进行了2个航次渔业资源调查。比较资源密度、相对重要性指数、α-多样性指数,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以判定春秋季群落时空变化规律与环境因子对鱼类分布的影响。本研究共采集到鱼类49种,隶属于16目25科 41属,均为暖温及暖水性鱼类,以河口种居多,狭盐性鱼类较少并呈区域分布。春季尾数资源密度高于秋季,而秋季重量资源密度高于春季。凤鲚(Coilia mystus)、刀鲚(Coilia nas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鮸(Miichthys miiuy)在两个季节中均为优势种。春季,鮸的尾数资源密度对总密度贡献率最高,且在各物种尾数资源密度中对总密度贡献率影响最显著;秋季,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的尾数资源密度贡献率最高,但刀鲚的尾数资源密度影响最显著。尾数及重量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秋季的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 均匀度指数(J’)、Margalef 种类丰富度指数(d)均高于春季,而春季Simpson单纯度指数(C’)平均值较高。研究水域内水面表层盐温受多种动态因素影响,存在季节性变化,资源密度平面分布揭示出许多类群有趋温、趋盐的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34.
利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技术,通过对1~40日龄(鱼免)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发育的观察,探讨了(鱼免)鱼仔稚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消化器官组织学结构变化及卵黄囊的吸收机制.在水温为17.3~24.9 ℃的条件下,初孵仔鱼消化管仅为一细长的线状管,位于卵黄囊上方.3日龄仔鱼消化管基本上贯通,变长,肝脏、胰脏出现.4日龄仔鱼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消化管完全贯通,开始摄食.消化管明显分化成食管、胃、肠,此时开始进入外源型营养阶段.9日龄仔鱼,粘膜层出现胃小凹及粘膜褶皱.25日龄仔鱼,胃腺出现,粘膜褶皱增多.28日龄仔鱼,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趋于完善.本文分析了(鱼免)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特点与摄食、营养方式的关系,并比较了鱼类肝脏、胰脏的组织学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35.
鱼仔稚鱼早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对人工培育条件下  相似文献   
36.
2005年5月22~28日,在黄海南部沿岸19个站位点,用浮游生物网(口径80cm,网目0.5mm)在表层进行水平拖网,共采集到鮻鱼仔稚鱼1915尾,体长范围2~23mm,优势体长4~5mm。按发育阶段划分,弯曲期仔鱼出现量最大,占58.8%,其后依次为前弯曲期仔鱼(25.4%),后弯曲期仔鱼(15.4%),稚鱼(0.4%)。各站位中以St.4平均密度最高(243.3尾/100m^3),St.2最低(0.2尾/100m^3),其它站位为0.2~35尾/100m^3。自北至南鮻鱼仔稚鱼的发育阶段有递增的趋势,且外侧海域发育阶段相对较早,沿岸海域则相对较晚,揭示了其随海流向沿岸巡游趋势的可能性。加强对沿岸水域的保护,将有利于保证鮻鱼仔稚鱼的资源补充量。  相似文献   
37.
鮸鱼仔稚鱼早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人工培育条件下鱼仔稚鱼的早期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鱼初孵仔鱼的平均体长1.95 mm(1.88~1.98 mm),在水温24.6~24.9℃,盐度26~30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卵黄囊仔鱼,5~14日龄为前弯曲期仔鱼,15~28日龄为弯曲期仔鱼,29~40日龄为后弯曲期仔鱼,41日龄开始进入稚鱼期。各鳍发育的体长范围在3.63~10.38 mm,进入稚鱼期完成了所有鳍的发育。鱼的早期发育中头背部不出现枕骨棘。自卵黄囊期后阶段开始到稚鱼期,在尾部中央侧面和腹缘具1个或数个星状的色素,是鱼早期发育阶段最重要的形态特征,可以作为鉴别鱼仔稚鱼的特征。  相似文献   
38.
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技术,通过对1~40日龄(鱼免)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发育的观察,探讨了(鱼免)鱼仔稚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消化器官组织学结构变化及卵黄囊的吸收机制.在水温为17.3~24.9 ℃的条件下,初孵仔鱼消化管仅为一细长的线状管,位于卵黄囊上方.3日龄仔鱼消化管基本上贯通,变长,肝脏、胰脏出现.4日龄仔鱼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消化管完全贯通,开始摄食.消化管明显分化成食管、胃、肠,此时开始进入外源型营养阶段.9日龄仔鱼,粘膜层出现胃小凹及粘膜褶皱.25日龄仔鱼,胃腺出现,粘膜褶皱增多.28日龄仔鱼,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趋于完善.本文分析了(鱼免)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特点与摄食、营养方式的关系,并比较了鱼类肝脏、胰脏的组织学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39.
选取日本冲绳地区雌性蜂巢石斑鱼为对象,描述与分析了HCG与LHRHa对该鱼催产效果的差异及注射后所引起的性腺发育变化和排卵相关的性类固醇变化,希望能为蜂巢石斑鱼的人工繁殖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以及在实践生产中的重要参考。结果表明,HCG与LHRHa均显著促进了决定排卵的性成熟诱导物质MIS的释放以及鱼的产卵; 产卵后的蜂巢石斑鱼雌二酮E2的水平显著下降,验证了蜂巢石斑鱼卵巢发育及产卵随月亮周期变化的周期性; 在渔业生产中注射催产药物前,确定对象鱼卵泡发育阶段对于提高催产成功率十分重要。在LHRHa注射组,完成卵黄化的蜂巢石斑鱼催产效果最佳,卵黄化早期的鱼不产卵; HCG对卵泡发育初期的蜂巢石斑鱼的催产效果优于LHRHa,但催产效果仍不理想,而对于完成了卵黄化鱼的催产效果不如LHRHa。结合LHRHa的其他优势,本研究认为在具备检验鱼体卵巢发育阶段实验技术的条件下,更加推荐LHRHa作为雌性蜂巢石斑鱼的催产药物。  相似文献   
40.
杭州湾北部水域仔稚鱼组成的月度及年间比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杭州湾北部水域设置10个站点,按月以大型仔稚鱼网对该水域进行仔稚鱼资源调查,并与2013年1-12月的研究结果对比,旨在探明杭州湾北部水域仔稚鱼资源的年变动。本研究共采集仔稚鱼96 118尾,平均密度为0.79 ind./m3,隶属于23科55种,个体数、种类数和平均密度均小于2013年。两年共有种类有46种,且优势种均为髭缟虾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凤鲚(Coilia mystus)。两年间仔稚鱼发育阶段组成,均以前弯曲期仔鱼为主。对两年仔稚鱼密度分布分析表明,各站位仔稚鱼密度分布差异显著(P0.05);月份间仔稚鱼密度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多样性分析表明两年多样性指数季节性变化明显,均在夏季较高、冬季较低。本次调查夏季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高于2013年夏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