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篇
  1篇
综合类   62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对人工培育条件下鱼仔稚鱼的早期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鱼初孵仔鱼的平均体长1.95 mm(1.88~1.98 mm),在水温24.6~24.9℃,盐度26~30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卵黄囊仔鱼,5~14日龄为前弯曲期仔鱼,15~28日龄为弯曲期仔鱼,29~40日龄为后弯曲期仔鱼,41日龄开始进入稚鱼期。各鳍发育的体长范围在3.63~10.38 mm,进入稚鱼期完成了所有鳍的发育。鱼的早期发育中头背部不出现枕骨棘。自卵黄囊期后阶段开始到稚鱼期,在尾部中央侧面和腹缘具1个或数个星状的色素,是鱼早期发育阶段最重要的形态特征,可以作为鉴别鱼仔稚鱼的特征。  相似文献   
72.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和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4年3月-2005年3月,按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沿海岸平行方向,用小型拖网共采集到仔稚鱼6 892尾,属于23科,约50种。其中科的刀鲚占总个体数的55.19%,其后依次为银飘鱼(16.99%)、鱼(10.94%)、纹缟虾虎鱼(3.92%)、斑尾刺虾虎鱼(2.67%)、鳜(1.68%)、少鳞(1.68%)、普氏细棘虾虎鱼(0.99%)、弹涂鱼(0.99%)、黄鳍刺虾虎鱼(0.89%),这10种的个体数占据了总捕获个体数的96%。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中,既生活着洄游性鱼类和河口性鱼类仔稚鱼,还生活着近岸海水鱼类和淡水鱼类仔稚鱼。该水域仔稚鱼的种类和平均密度具有季节性变化趋势。根据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出现和季节性变化规律,对该水域的仔稚鱼资源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3.
头足类年龄与生长特性的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头足类是软体动物门的重要类群,了解头足类的年龄和生长特性,有助于掌握其生活史、估算种群数量及其资源变动。研究头足类年龄和生长的方法主要有长度频度分析法,利用角质颚的长度及其轮纹、耳石的结构及轮纹、内壳等。长度频度分析法并不太适合用来研究生命周期短、生长快的头足类,耳石等硬质材料因其具有生长轮纹且信息较为稳定而被广泛应用。头足类的年龄与生长研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物学问题,同一种类不同种群个体之间生长差异明显,因此,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年龄、捕获日期等资料先分种群,然后按各种群分别研究其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74.
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按月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mm)在长江口南支和杭州湾北岸碎波带水域采集仔稚鱼。在长江口南支碎波带拖曳267网次,采集到仔稚鱼11 066尾,隶属于11科40种,数量最多的为刀鲚(Coilia nasus),占渔获物的64.44%;在杭州湾北岸拖曳195网次,采集到仔稚鱼3 841尾,隶属于23科59种,普氏细棘虾虎鱼(Acentrogobius pflaumii)和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rhadinum)共占渔获物的61.73%。两水域虽然存在25个共有种,但地形和水环境的差异影响了鱼类组成,相异性指数高达0.925。发育阶段的组成也存在差异,杭州湾碎波带的仔稚鱼以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为主,而长江口仔稚鱼各发育阶段的比例差异相对较小。杭州湾北岸碎波带水域的仔稚鱼多样性高于长江口南支碎波带水域,其Margalef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较高。K优势度曲线图也显示杭州湾北岸碎波带水域具有较高的仔稚鱼种类丰度。研究亮点:本研究首次对杭州湾的鱼类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为杭州湾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材料...  相似文献   
75.
通过对人工培育条件下溪吻虾虎鱼早期发育的观察,详细研究了其外部形态的发育特征.在培育水温(24±0.5) ℃下,初孵仔鱼的平均体长为4.67 mm,受精后第6天开口,脊索在出膜前一天开始弯曲,第11天时出膜.尾鳍鳍条最先出现,第一背鳍鳍棘最晚出现,至受精后第18天所有鳍条发育完全.受精后第6~9天(膜内)为前弯曲期仔鱼;第10~17天为弯曲期仔鱼;第18~22天为后弯曲期仔鱼;23天以后进入稚鱼期.相对于同属虾虎鱼的早期发育特征,溪吻虾虎鱼仔鱼具有开口早、出膜晚、发育迅速等特点.  相似文献   
76.
鱼类早期资源特征对鱼类种群的研究和渔业资源的评估管理具有极大的价值.实验于2019年3月—2020年1月在黄海南部近岸水域设置47个站点,每月大潮期间使用仔稚鱼网采集仔稚鱼,揭示了棘头梅童鱼仔稚鱼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漂移趋势,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环境因子与之关联.调查共采集到棘头梅童鱼仔稚鱼2385尾,出现在6—10月...  相似文献   
77.
溪吻虾虎鱼仔鱼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人工培育条件下溪吻虾虎鱼早期发育的观察,详细研究了其外部形态的发育特征.在培育水温(24±0.5) ℃下,初孵仔鱼的平均体长为4.67 mm,受精后第6天开口,脊索在出膜前一天开始弯曲,第11天时出膜.尾鳍鳍条最先出现,第一背鳍鳍棘最晚出现,至受精后第18天所有鳍条发育完全.受精后第6~9天(膜内)为前弯曲期仔鱼;第10~17天为弯曲期仔鱼;第18~22天为后弯曲期仔鱼;23天以后进入稚鱼期.相对于同属虾虎鱼的早期发育特征,溪吻虾虎鱼仔鱼具有开口早、出膜晚、发育迅速等特点.  相似文献   
78.
东海区泗礁沙滩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及栖息地利用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明泗礁沙滩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其对碎波带的利用模式,于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每月大潮期间,在泗礁沙滩8个站位点水深0.5~1.5 m处,两人沿海岸平行方向步行拖曳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采集仔稚鱼样本。周年采集仔稚鱼1 762尾,隶属于28科46种,其中海洋性鱼类29种,河口性鱼类14种,洄游性鱼类2种,淡水性鱼类1种。体长10~30 mm的仔稚鱼占总渔获量的87.05%;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分别占总渔获量的24.57%和68.27%。鳀(Engraulis japonicus)为优势种,占总渔获量的55.68%。种类数及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PUE)春夏季较高而秋冬较低,种类数和CPUE峰值分别出现在2010年8月和2011年5月。站点间的种类数和CPUE变化表明,仔稚鱼偏好栖息于封闭型沙滩碎波带。前10位主要种对碎波带的利用分3种类型:鳀、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鮻(Liza haematocheila)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利用碎波带作为保育场;中华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鲻(Mugil cephalus)、细鳞鯻(Terapon jarbua)和弓斑东方鲀(Takifugu ocellatus)连续数月利用碎波带作为暂时栖息地;相模虾虎鱼(Sagamia geneionema)和鲬(Platycephalus indicus)则在单月进入碎波带栖息。因此在进行海滩和港湾开发和利用时,应重视对沙滩破碎带仔稚鱼栖息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79.
为探讨海葵的麻醉方法,用三种麻醉剂氯化锰(manganese chloride)、硫酸镁(magnesium sulfate)和薄荷醇(methylhydroxyisopro-pylcyclo-hexane)对中华仙影海葵(Cereus sinensis)进行了不同浓度麻醉实验,本文描述了三种麻醉剂对中华仙影海葵的麻醉过程,并对麻醉效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说明每升试验水体中加入4 m L的氯化锰饱和溶液10~15 min或40~60 m L的硫酸镁(magnesium sulfate)饱和溶液20~25 min均能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加入15~35 m L的薄荷醇10%母液30min也能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三种麻醉剂麻醉的海葵经过恢复培养均能复苏。初步认为氯化锰和硫酸镁均可用于中华仙影海葵的麻醉,薄荷醇是从天然植物提取,不含对人健康有害的成分,可以用于海葵加工或食物制作的预处理。  相似文献   
80.
2006年5月至2007年6月期间,对长江口沿岸13个站位点碎波带出现的仔稚鱼进行调查分析,以探明仔稚鱼在长江口沿岸的时空分布以及利用碎波带栖息生长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仔稚鱼在春末、夏季和秋初的物种数和分布密度较高,尤其以7月和8月最高,秋末和冬季碎波带鱼类的物种数和分布密度均较低,在3月最少,月变化规律显著。长江口沿岸生活着四种生态类型的仔稚鱼,其中包括分布在长江口的南支和北支上游的淡水性鱼类,分布在沿海水域的海洋性和河口性鱼类以及季节性出现于河口的洄游性鱼类。通过对碎波带仔稚鱼群落优势种的体长月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洄游性鱼类刀鲚和河口性鱼类鱼都是季节性出现在碎波带并利用其作为保育场和索饵场,淡水性鱼类太湖新银鱼常年生活在河口碎波带索饵育肥,而海洋性鱼类大海鲢等是大潮时被潮水输送至河口碎波带短暂生活,表明仔稚鱼利用碎波带的方式因物种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