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9篇
  4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71.
Ⅱ—32A育性光温反应及敏感生育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利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了广东湛江和福建提纯的II-32A育性对温度和光长的反应以及育性的温度敏感生育期,结果表明26度以上温度可引起II-232A育性的部分恢复,温度越高,育性恢复越大,福建提纯的II-32A育性恢复还受短光光促进,并存在光温互作效应,II-32A育性的温度敏感生育期出现得特别早,为第1苞分化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与减数分裂期之间,最敏感生育期为二次枝醒原基和颖花原基分化期至雌雄蕊原基形成期之间,因此,II-32S不适宜于在广东及华南地区晚季或 季繁殖与制种。  相似文献   
72.
以两系法杂交水稻粤杂122为材料,在广州进行2a4季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素作基肥、蘖肥和穗粒肥施用对水稻氮素吸收、稻谷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穗粒肥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其增产效果比基肥和蘖肥好;施用穗粒肥显著提高水稻总吸氮量,基肥和蘖肥对吸氮量影响较小;在总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氮肥作穗粒肥施用的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比基肥和蘖肥高;水稻最适吸氮量随结实期日照时数的增加而提高。控制氮肥总量,适当减少基肥和蘖肥用量,增加穗粒肥用量,实行氮肥后移,有利于提高华南双季杂交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73.
在浙江省不同水稻种植区域——余姚(平原)、临海(丘陵)、龙泉(山区盆地)和景宁(山区梯田)进行单季稻减肥控制病虫害技术实践。减肥主要包括减少总施氮量、氮肥后移、增施钾肥和优化氮磷钾比例。以浙粳 88、甬优18、甬优1540和中浙优2838为材料,比较减肥和当地习惯施肥对水稻主要病虫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减肥可以明显减轻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稻飞虱密度、稻纵卷叶螟卷叶率、稻曲病和纹枯病病株率分别平均减轻64.79%、30.57%、14.76%和64.82%。余姚、临海和龙泉3地在平均减施氮肥19.31%和减施磷肥31.80%的情况下,水稻产量平均增加5.88%,氮肥偏生产力比对照分别提高50.26%、28.93%和44.29%。在景宁的山区梯田稻田减肥略有减产,氮肥偏生产力比对照降低2.62%;但当增苗20%时增产16.67%,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8.05%。试验证明,稻田减肥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氮肥施用量和降低主要病虫发生,同时还能增产。减肥控制病虫害技术在浙江省的各个稻区都较适应,值得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相似文献   
74.
过去60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与栽培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理论研究方面,对广东水稻种植区划、水稻分蘖与幼穗发育、光温反应特性、高产栽培叶色变化、光能利用、抗倒伏机理等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丰富了水稻耕作栽培科学理论。在耕作栽培技术方面,1950—970年代在广泛调研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全国著名的“潮汕经验”,大幅提升了广东水稻单产,并对我国水稻栽培学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80—1990年代先后研发建立了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规程和水稻抛秧及配套技术,实现了水稻栽培技术的规范化;进入21世纪,研发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超级稻强化栽培技术和多熟高效农作制模式及配套技术,实现了水稻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这些研究成果及其大面积应用,为广东水稻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今后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近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栽培研究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械化、轻简化、标准化和高效化(即“两型四化”)方向发展,在机械化育插秧、直播稻、再生稻栽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今后广东水稻耕作栽培研究要继续围绕产业科技问题,加强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促进水稻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5.
近20年新疆水稻生产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各水稻种植区域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95-2014年新疆各区域水稻产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5-2014年的20年间,新疆水稻总产增加了58.0%;北疆南部的水稻总产最高,2010-2014年其总产占新疆水稻总产的46.7%,其次是南疆北部(占比为36.5%)和南疆西南部(占比为16.7%),北疆北部占比最低。1995-2014年新疆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2.3%。2010-2014年北疆南部水稻种植面积占新疆水稻种植面积的46.2%,南疆北部占34.1%,南疆西南部占19.7%,北疆北部占比最小。1995-2014年新疆水稻单产增加了54.3%,是总产增加的主要原因;各区域平均单产从高到低依次为北疆南部(8 593.5 kg/hm~2)、南疆北部(8 179.1 kg/hm~2)、南疆西南部(6 933.3 kg/hm~2)和北疆北部(3 144.7 kg/hm~2)。因此,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是增加新疆水稻总产的基本条件;选育抗旱、耐低温、高产优质的粳稻品种,研发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防灾减灾技术,提高单产,是新疆水稻总产稳定增加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6.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增城市的示范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增城市2年3造的示范应用效果。与习惯施肥相比,"三控"施肥技术的氮肥和磷肥用量分别减少31.9%和57.8%,钾肥用量增加8.3%,总肥料用量减少27.5%。每667 m2平均增产稻谷37.3 kg(增幅10.4%),节省肥料成本41.36元,增收节支125.74元。同时,"三控"施肥技术抗倒性增强,病虫害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77.
通过短期和长期试验相结合,研究减施磷肥对水稻产量和磷肥利用的影响。短期试验设置常规基施磷肥(P1)、磷肥减半基施(P2)和磷肥减半且基肥和穗肥各50%施用(P3)3个处理,以常规稻粤晶丝苗2号和杂交稻晶两优华占为供试材料,进行早晚两季试验;长期定位试验包含不施磷(M0)和常规施磷(M1)2个处理,采用9年18季试验数据。短期试验结果表明,磷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量与转运、磷素积累量与利用等性状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1、P2和P3处理间土壤总磷和可溶性磷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并且田面水总磷和可溶性磷含量在全生育期内无显著差异。P1、P2和P3处理的磷素盈亏率分别为8.7%、-35.3%和-31.8%,P1处理可达到土壤磷素表观平衡。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M0处理的产量随种植季节数增加而下降,3年6季内M0与M1处理产量相当。根据目前稻田土壤磷含量情况,在生产上3年内磷肥减半施用,既不影响水稻产量,又可降低稻田磷素损失风险,是兼顾产量和环保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78.
分析了华南双季稻田CH4和N2O排放量,从低碳品种筛选、节水减排灌溉、化肥减量增效等方面介绍了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关键技术及其集成应用情况。综述了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重点。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节水节肥、减排控污、增产增收,实现了低碳与高产的协调,应用前景好。目前,该技术主要存在可用品种少、种植模式单一、推广难度大等问题;今后,在加大政策支持的同时,亟需加强品种筛选、模式集成、基础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相似文献   
79.
【目的】评价不同留桩高度下再生稻生育期和产量表现,筛选适宜粤北地区不同留桩高度下的水稻品种。【方法】以广东省培育或审定的 34 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中桩和低桩 2 种留桩高度,研究不同留桩高度下品种间生育期、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差异。【结果】头季稻产量为 5 210.9~8 566.8 kg/hm2,其中黄广华占1 号最高;低桩再生季产量为 3 335.0~6 357.3 kg/hm2,较中桩(2 084.4~5 940.5kg/hm2)提高 16.1%,2 种留桩高度下均以青香优 19 香再生季产量最高。聚类分析表明,中桩条件下,再生季产量和两季总产(头季 + 再生季)可分为高产、中高产、中产和低产 4 大类群,二者各类群数量分别为 4、7、18、5 个和 1、14、14、5 个;低桩条件下,再生季产量仍分为 4 大类群,数量分别为 2、17、14 和 5 个,两季总产则分为高产(10 个)、中产(21个)和低产(3 个)3 大类群。与中桩再生稻相比,低桩条件下再生季生育期平均延长 9.1 d,每穗粒数增加,但有效穗数和结实率降低。倒 3 节位、倒 4 节位和倒 5 及以下节位再生稻对产量的贡献率在中桩条件下分别为 4.7%、33.3% 和 62.0%,在低桩条件下分别为 0%、11.9% 和 88.1%。【结论】以再生季产量属中高产以上类群,同时两季总产属高产类群作为标准,筛选出黄广油占、黄广华占 1 号、黄广太占、五优粤禾丝苗、广 8 优金占、恒丰优 387、青香优 003、青香优 132 和青香优 19 香共 9 个品种适宜作中桩再生稻种植,二广香占 3 号、黄广油占、黄广华占 1 号、黄广太占、粤禾丝苗、南晶占、粤泰油占、黄华占、五优粤禾丝苗和广 8 优金占共 10 个品种适宜作低桩再生稻种植。中桩再生稻主要来自倒 4 节及以下节位,低桩再生稻主要来自倒 5 节及以下节位。  相似文献   
80.
鱼塘种稻是指利用水产养殖的池塘种植水稻的一种农业生产活动。发展鱼塘种稻,可在稳定鱼塘养殖面积的同时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升粮食安全,并减少养殖尾水污染。2022 年早季在广州开展的鱼塘种稻试验取得初步成功。供试水稻品种为粤泰油占、黄广油占、美香占 2 号、泰丰优 208、广红 3 号、粤香 430、粤农丝苗、五山丝苗、南晶香占等 9 个,养殖品种为大口黑鲈、澳洲淡水龙虾、鲫鱼和黄颡鱼等 4 个。结果表明,在鱼塘种植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间的产量差异显著,且与稻田种植差异大,以粤香 430 产量最高,每 667 m2达到 390.8 kg,比产量最低的泰丰优 208 增产 148.6%。4 个养殖品种均表现良好,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其中以澳洲淡水龙虾表现最佳。目前鱼塘种稻还存在成本偏高、技术标准缺乏、基础研究滞后等问题,亟需从浮板研制、稻渔品种搭配、水稻品种筛选、肥料运筹、有害生物防控、配套农机装备等方面加强协作攻关,同时加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通过技术集成,建立鱼塘种稻绿色高产高效综合技术模式,制定技术标准。随着研究深入和技术熟化,鱼塘种稻将为我国特别是南方地区的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环境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