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6 毫秒
41.
重点对湖南和黑龙江两大主产区稻米销至北京的产销方式、成本与价格变化进行了跟踪调查。通过对稻米生产、加工和终端销售三个环节行为主体的调查,详细测算了各环节成本和利润分配情况,并对中国南北方两大主产区稻米产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2.
中国粮食安全治理现状与政策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粮食问题的统筹考虑有助于得到更为科学的政策启示。本文从"种在哪"、"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分"等方面述评了粮食安全治理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表明,中国已经构建了一个包括生产、消费、分配等多个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提高主产区种粮积极性等途径仍可实现进一步的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但受粮食属于"准公共产品"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生产仍面临种植区域不稳定、种粮主体积极性不高、种植结构调整滞后、经营方式有待完善、粮食市场配置效率尚需提高等诸多问题。未来的政策调控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性作用,积极引导并促成各类主体按照市场规律与政府调控目标开展相关行为,最终保障并实现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3.
为提高中国小麦国际竞争力,本文通过美国农业部(USDA)、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数据库官网以及《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和世界贸易组织(WTO)政策支持文件,查找并收集小麦收获面积、产量、贸易、成本收益、政策支持强度等相关数据,总结中国小麦生产现状,分析其现存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中国小麦生产中,高投入、高产出、低收益特征明显;人工和土地成本增加使中国小麦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国小麦单位面积人均净利润整体呈大幅下降趋势,但始终高于欧盟和美国;化肥、农药投入产出比偏低,影响中国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中国对小麦产业的政策支持强度持续增高,近些年高于美国、欧盟和加拿大的政策支持强度;中国小麦价格受政策、供需影响,竞争力较弱。针对目前中国小麦产业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小麦产业结构,提升中国小麦品质”、“提升小麦生产规模化组织水平及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升化肥、农药使用率”、“完善政府支持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44.
正中国是大豆消费大国,而且高度依赖进口。贸易战对我国大豆市场有哪些影响?我国大豆产业该怎样自强?这些问题如何求解,应该引起大豆产业相关管理者、研究者的特别重视。我国是大豆原产地和大豆食品发源地,丰富多彩的豆制品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精华,对我国居民成长健康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大豆深受我国消费者的喜爱,但国产大豆却不足以自给自足,据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统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了全球约65%的贸易大豆。  相似文献   
45.
为了解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东北地区家庭农场的经营行为,基于辽宁省朝阳市H县2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面板调查数据,重点从玉米种植行为的变化情况、玉米销售行为的变化情况、质量和风险意识的变化情况3个方面分析了2016年以来家庭农场经营行为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受人均耕地面积较小和土地集中连片申报要求的制约,家庭...  相似文献   
46.
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下,国内粮食支持保护政策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自2015年国家开启新一轮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以来,政策连续调整对我国稻谷生产及粮食安全带来的影响值得关注。本文聚焦新发展阶段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的背景,基于2004—2019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广义合成控制法,分析新一轮政策调整对稻谷播种面积、单产及产量影响的作用机理与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新一轮政策调整对稻谷播种面积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政策作用效果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对稻谷产量波动产生一定的风险。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最低收购价格不再连续上调的压力下,稻谷播种面积出现明显调减,产量增加主要依赖于单产提升。因此,需关注本轮政策调整的影响及风险,在保持国内最低收购价政策基本框架稳定的前提下,坚持循序渐进主原则和市场调节主方向,进一步推动政策改革深化,同时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加强生物育种和科技创新,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  相似文献   
47.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粮食安全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深,粮食进口快速增长、自给率下降,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担忧。分析发现,中国粮食进口增长在不同阶段由不同因素主导:长期以来供需缺口始终是驱动中国进口的主导力量,2009年后国内外价差成为拉动进口的阶段性动力,饲料粮品种之间的替代性引起的结构性缺口是驱动进口的长期性因素。从进口区域流向看,受需求缺口、地理位置和加工产能影响,粮食进口区域格局差异明显。虽然中国粮食进口增加且短期内个别品种出现进口激增,但目前粮食进口符合缺口原则和价差原则,是国家政策调控下的有序进口,未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未来应推动从“主要控制进口”向“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转变,同时持续关注进口突增可能带来的“大国效应”,平衡并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相似文献   
48.
<正>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十几亿人口要吃饭,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能力统筹考量,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藏粮于地”战略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实现了“十八连丰”,并且连续七年保持1.3万亿斤以上;2022年夏粮生产实现了“十九连丰”的佳绩。“藏粮于地”成为端牢中国“饭碗”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49.
近年来,中国以大豆、玉米为代表的粮食品种进口规模屡创新高,饲料粮短缺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缓解饲料粮短期供需紧张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增加国内供给,同时持续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一方面,本文以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推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两项重要举措为例进行分析,确保其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完善补贴政策,提供农机、农技解决方案和强化技术培训及示范推广,来调动农户、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饲料粮进口市场现状及剩余空间的分析认为,在主要饲料粮品种(大豆、玉米)进口市场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应通过继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农业合作、积极加入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来多元化布局进口市场。展望未来,中国进入以制度型开放为标志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农业缺乏比较优势的问题逐步显现,包括饲料粮在内的粮食进口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国内要继续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并优化农业支持政策设计,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国际上要主动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与制度变革,推动公平、公正与包容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规则磋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