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6篇
  6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1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玉米灰斑病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对抗灰斑病基因数目、位置及作用方式仍然不清楚,这严重制约着玉米抗灰斑病育种进展。本研究利用元分析方法分析并整理了14篇玉米抗灰斑病QTL文献的信息,共筛选确定了13个一致性QTL区间。利用以自交系81162为轮回亲本、自交系CN165为非轮回亲本构建的回交导入群体根据连锁不平衡原理对13个一致性QTL进行验证,在13个一致性QTL区间共获得20多个偏分离位点。第1和第4染色体上偏分离最严重,其他染色体上偏分离度较小。说明第1和第4染色体上存在着效应较大的抗病QTL。第1染色体标记umc2227、bnlg1832、umc1243、umc2025、umc1515、umc1297、umc1461处供体基因频率均在50%以上,可能存在几个连锁的抗病基因。第4染色体上基因位于标记bnlg2291和umc1194之间。研究为精细定位供体CN165中第1和第4染色体上的抗灰斑病QTL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2.
不同施肥水平对沈甜6号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密度为57000株/hm~2的春播条件下对沈甜6号玉米品种进行5个施肥量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用N 187.5 kg/hm~2、P_2O_5 75.0 kg/hm~2,K_2O 97.5 kg/hm~2时产量最高,可产鲜穗13437.0 kg/hm~2,叶面积指数达到2.78,品质和各项生理指标处于较高水平.当施肥量超过N 225.0 kg/hm~2 P_2O_5 90.0 kg/hm~2、K_2O 117.0 kg/hm~2时产量下降,茎秆含糖量和叶面积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33.
为探讨功能菌型复合肥及化肥减量条件下栽培蔬菜的养分吸收特性及利用特征,在露地和大棚种植体系下,以结球甘蓝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养分配比功能菌型复合肥及减量施用对结球甘蓝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体系下,施肥处理对结球甘蓝生长后期干物质累积及N、P、K养分吸收速率,收获期N、P、K累积及肥料利用率效应显著。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露地和大棚种植体系下施用功能菌型复合肥处理结球甘蓝收获期干物质累积量分别增加2.4%~5.7%和4.9%~10.8%,N肥吸收利用率分别增加10.8~35.4和9.4~57.6个百分点。减量25%功能菌型复合肥处理较等量处理结球甘蓝N累积量分别增加2.6%~2.7%(露地)和4.4%~10.8%(大棚),P累积量分别增加1.6%~1.9%(露地)和7.0%~8.2%(大棚),K累积量分别增加1.5%~2.3%(露地)和0.9%~2.0%(大棚)。结球甘蓝各生育阶段对N、K(露地)吸收速率变化表现为结球-收获期>莲座-结球期>苗期-莲座期,而对P、K(大棚)吸收速率变化表现为莲座-结球期>结球-收获期>苗期-莲座期。施用功能菌型复合肥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增加不同种植体系中结球甘蓝植株N、P、K养分吸收速率及养分累积,从而提高蔬菜的肥料利用效率。总体而言,在不同种植体系下,施用不同养分配比功能菌肥可有效提高结球甘蓝的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且适宜减量施用能进一步增加其作用效果,但应根据土壤肥力特征、作物需肥特性及栽培管理模式合理地进行选择施用。  相似文献   
34.
正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鲜食糯玉米育种尚处初级阶段,品种少、产量低、品质差、花样单一,生产上急需更多更好的鲜食玉米新品种。尽管我国是糯玉米的起源地,但我国鲜食玉米育种研究起步较晚,种质缺乏、资源混乱、成型系少、育种技术不成熟,给鲜食玉米育种带来了困难。当时,虽然已经有‘垦粘1号’、‘中糯1号’、‘苏玉糯1号’等鲜食糯玉米新品种推出,但由于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限制,各地的种植制度、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35.
密度和施肥是实现玉米群体高产的关键技术,为探寻在关中地区施肥量对不同密度下夏播爆裂玉米产量和形态指标的影响,以沈爆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密度为主区,肥料为副区的裂区设计,对爆裂玉米产量、产量构成、以及植株形态进行研究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适宜密度和施肥量能够有效提高爆裂玉米产量,最大产量出现在D3N2(密度8.25万株/hm2,施肥量216kg/hm2),为3 930.23kg/hm2;密度和施肥分别通过增加收获穗数和提高行粒数、穗长,提高群体产量。对形态指标的研究表明,穗位高对密度和施肥量的响应与株高变化趋势表现出一致的抛物线变化,叶夹角对密度和施肥量的响应与叶向值(LOV)变化趋势表现出对称的抛物线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增大叶向值,减小叶夹角能有效提高行粒数、穗行数和百粒质量,适当降低株高和穗位高有利于增加穗行数。综上分析说明,不同施肥水平及种植密度通过影响植株形态,协调源库关系,最终影响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36.
遮荫胁迫对不同耐阴性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易空秆和不易空秆的两个杂交种、易空秆和不易空秆的成对近等基因系为试材,在遮荫胁迫下对光合色素的反应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易空秆杂交种和不易空秆近等基因系对遮荫胁迫会产生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升高的反应,并随遮荫强度的增加而增幅加大,易空秆品种(系)则不具备此能力。两个近等基因系的叶绿素a/b值在遮荫胁迫后均产生下降反应,但不易空秆系始终高于易空秆系。说明不易空秆品种(系)的耐阴性机制在于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遮荫胁迫下维持较高叶绿素含量的能力以及对弱光条件的主动适应能力。试验初步探明了区分易空秆和不易空秆杂交种、自交系的遮荫胁迫强度范围以及引起幼穗发育障碍、造成空秆的遮荫胁迫时期。  相似文献   
37.
不同耐阴性玉米雌穗幼穗分化对遮荫胁迫的反应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易空秆和不易空秆的成对近等基因系沈农98A、沈农98B和易发生空秆的玉米杂交种D90、不易发生空秆的品种郑单958为试材,在田间种植条件下,通过人工遮荫方法进行不同强度的光照胁迫处理,研究不同耐阴性材料雌穗幼穗分化对光胁迫的反应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耐阴性材料在遮荫胁迫下雌穗幼穗发育均受到很大影响,但不同耐阴性材料之间差异很大。易空秆的杂交种及自交系在轻度胁迫下,D90幼穗长度减少38.2%,结穗率减少17.0个百分点;沈农98A幼穗长度减少35.8%,结穗率降低78.7个百分点。与杂交种相比,自交系的反应更为敏感,在38%遮荫胁迫下,沈农98A与沈农98B的幼穗长、结穗率、穗行数、行粒数和败育率产生明显差异;郑单958与D90在60%遮荫胁迫下幼穗长和结穗率差异开始明显,其他性状在75%遮荫胁迫下才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38.
镉胁迫下不同水稻品种镉的累积与产量差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在镉(Cd)胁迫下水稻植株内的镉含量,以及水稻不同部位镉累积情况,筛选出高耐镉性且高产的水稻品种。以不同粳稻和籼稻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在不加镉与镉胁迫2种处理下,探讨不同水稻品种收获期的Cd含量,Cd累积情况。2种处理下水稻体内镉含量大致都为根茎叶谷壳籽粒,且镉主要集中在根部;镉在不同水稻品种内的累积与分布存在差异,尤其是镉在籽粒中的累积差异较大,8个中稻品种中籽粒镉含量以品种‘春优84’的增加幅度最低,表现出较低的镉累积能力;同时也表明镉胁迫下粳稻镉累积量高于籼稻;在镉胁迫处理下籼稻产量显著减少,而粳稻产量均增加。‘春优84’籽粒镉含量增幅最低,表现出显著的耐镉性,虽其产量有所影响,但从镉安全性考虑,可作为湖南省镉污染区域推广品种选用。  相似文献   
39.
以优良玉米杂交种‘良玉99’为试验材料,设置等行距种植(CK)和二比空、大垄双行、偏垄宽窄行3种不均匀种植方式,研究不均匀种植方式对玉米冠层结构特征、光合特性、田间小气候及产量的影响。两年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相比,二比空、大垄双行和偏垄宽窄行增加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降低叶片衰老速率;显著增加穗位中下层茎叶夹角,穗位层叶片垂直占有率增加4.44%~7.15%。改变种植方式显著增加穗位中下层风速和田间温度,降低各冠层层次相对湿度,显著增加穗下层二氧化碳浓度。3种不均匀种植方式显著改善各冠层层次光合特性,透光率增加7.91%~52.58%,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增加1.39%~36.55%、2.78%~18.98%、5.88%~45.75%。光能利用率方面,2018年大垄双行和二比空籽粒产量光能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种植,增加25.93%和29.63%,2019年大垄双行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光能利用率分别增加6.62%和7.46%。3种不均匀种植方式产量提高14.16%~30.34%和4.19%~9.28%,两年均以大垄双行产量最高,达6 264.68 kg·hm-2  相似文献   
40.
种子萌发期对盐碱胁迫最敏感,因而建立准确、简便、高效的种子萌发期耐盐碱鉴定评价体系对于筛选出优质耐盐碱油菜种质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16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骨干亲本和杂交组合等为试验材料,用穴盘、医用纱布、方形容器等组建了一套油菜水培萌发装置。依靠此系统,选取1.0%NaCl和0.10%Na2CO3模拟盐碱混合胁迫,对甘蓝型油菜种质萌发期抗性进行了鉴定与评价。研究结果显示,高盐碱胁迫抑制油菜种子萌发,且不同基因型种子材料萌发期耐盐碱性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性。进一步对油菜种子萌发后状态进行分级,可将所测定的166份油菜资源分为4个耐盐碱等级,其中,筛选获得11份抗性等级为3级的耐盐碱油菜资源,主要包括华油杂62、华油杂158、67棚20育11、67棚20育16等品种、骨干亲本和杂交组合。本研究为油菜耐盐碱遗传研究与育种改良提供了鉴定技术和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