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5篇
  3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中微量元素对于作物的增产增效具有一影响,本试验重点对锌肥不同施肥方式对于玉米生物性状和产量性状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滴施硫酸锌+喷施硫酸锌增产增效效果最为明显,增产9.9%。  相似文献   
22.
蚕种场防治柞蚕微粒子病的技术小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东 《北方蚕业》2008,29(2):59-59
柞蚕微粒子病,俗称锈病,是蚕业生产中危害严重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微粒子病主要通过蚕种传染,如果蚕种微粒子病率高,特别是母种原种感染微粒子病较重的,繁育出的普通种微粒子病率也高,大蚕大量发病,常常造成丝茧减产。母种每年都有微粒子检出率超过1%的蚕种场,原种一般检出率也在1%~3%,丝茧生产中一般年份发病率为30%~70%,最高年份达90%,减产20%~30%,给柞蚕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3.
青贮玉米不同器官产量贡献率对密度调控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各器官产量对于密度调控的响应规律,以粮饲兼用型品种冀承单3号及青贮专用型品种真金青贮31号为供试材料,设5个密度梯度,分别为45 000,60 000,75 000,90 000,97 500株/hm~2,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了青贮玉米不同器官对全株饲用产量贡献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冀承单3号全株产量主要贡献器官为籽粒,其次是茎秆和叶片;在45 000株/hm~2及97 500株/hm~2密度下,真金青贮31号全株产量主要贡献器官为叶片,其次为茎秆,再次为籽粒;而在75 000株/hm~2密度下,真金青贮31号全株产量主要贡献器官为籽粒,其次为叶片,再次为茎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茎秆及叶片产量贡献率呈现先降后升变化趋势,苞叶、穗轴及籽粒呈现先升后降变化趋势;而茎秆及叶片含水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变化趋势,苞叶、穗轴及籽粒含水率随着密度增加呈现先降后升变化趋势。全株产量与鲜草器官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籽粒器官产量呈负相关关系,各器官产量均与其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从全株青贮产量最高角度,推荐冀承单3号适宜种植密度90 000株/hm~2,推荐真金青贮31号适宜种植密度75 000株/hm~2。  相似文献   
24.
内蒙古中西部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利用相应的氮营养指数对玉米进行氮素营养诊断,并验证曲线的可靠性,以期为实现内蒙古中西部玉米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19—2021年,分别在内蒙古中部的达拉特旗和西部的五原县、乌拉特前旗 3个典型区域,以新玉12、晋单42、先玉1225、泽玉19、宏育203和晋单542以及东农258为试验材料,进行建模田间试验。6个氮肥处理包括传统氮肥(N 400 kg/hm2)、不施氮 (对照)、推荐优化施氮(N) 180 kg/hm2 (OPT)以及70% OPT、130% OPT、170% OPT,分别在玉米拔节期 (V6)、八叶期(V8)、十叶期(V10)、大喇叭口期 (V12)、吐丝期 (R1)、乳熟期 (R3) 和蜡熟期 (R5)进行植株取样,测定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和植株氮浓度,利用地上部生物量和植株氮浓度构建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2021年在达拉特旗进行验证试验,设置推荐施氮示范田和传统习惯生产田,测定玉米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和植株氮浓度,利用氮营养指数(NNI)对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  内蒙古中西部不同品种玉米产量水平相当,为10.60~12.72 t/hm2。达拉特旗、五原县、乌拉特前旗3个典型区域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分别为Nc = 3.09DM-0.32、Nc = 3.30DM–0.28 和Nc = 3.58DM–0.35,生物量与临界氮浓度拟合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8、0.82和0.88。整合3个试验地点的7个玉米品种数据,将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跨地点和品种进一步拟合,建立了内蒙古中西部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Nc = 3.32DM–0.305,R2为0.89,且达到显著水平,模型验证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2.39 g/kg。根据新构建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内蒙古中西部玉米合理施氮量为N 180~220 kg/hm2。  【结论】  在同一区域,产量水平接近的玉米品种可以共用一条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内蒙古中西部玉米产量在10.60~12.72 t/hm2,构建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春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为Nc = 3.32DM–0.305;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稳定性较好,可以有效地对内蒙古中西部玉米植株氮素营养状况进行诊断。通过模型推断,内蒙古中西部玉米合理施氮(N)量为 180~220 kg/hm2。  相似文献   
25.
玉米和大豆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广阔的种植面积,根据玉米和大豆的生长特性,可以通过玉米套大豆的种植方式进行种植,从而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提高粮食产量,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玉米套大豆是一种连年套种轮作多熟种植制度,在玉米套大豆种植模式下,需要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来实现玉米和大豆的双丰收,因此加强玉米套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从地块选择、种子选择、播前准备、播种和田间管理等方面玉米套大豆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6.
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应采取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由“数量消费”转为“质量消费”,生产者也必须从“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绿色食品满足了人们生活转型的需要。黑龙江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食品大省的经济战略。为黑龙江省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在抓住机遇的同时,应采取应对措施,使黑龙江的绿色食品产业在10年开拓的良好基础上,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农业结构调整战略性跨跃。在国际化竞争中形成黑龙江省的一个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27.
当今世界,随着工业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最终导致食品污染。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科学研究表明,食物中的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影响不仅表现为直接的毒害,间接危害也很严重,开发有机食品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有机食品受到大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无污染、高品质、口味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必将为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1 有机食品发展现状与趋势1 1 国际发展现状与趋势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英文缩写简称IFOAM)是推动世界性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发展…  相似文献   
28.
不同类型青贮玉米饲用产量及营养价值对密度调控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青贮玉米(Zea mays L.)产量及品质对密度调控的响应机制,本试验以粮饲兼用型品种冀承单3号及青贮专用型品种真金青贮31号为供试材料,设5个密度梯度,采用裂区设计,对青贮玉米饲用产量及饲用营养价值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种植密度下,冀承单3号籽粒产量高于真金青贮31号的籽粒产量,而冀承单3号的秸秆产量及全株产量低于真金青贮31号,冀承单3号及真金青贮31号获得最高籽粒产量的密度均低于其获得最高全株产量的密度;冀承单3号获得最高全株产量的密度为8.25×104株·hm-2,全株青贮产量达21 364.69 kg·hm-2;冀承单3号获得最高粗饲料分级指数的密度为7.11×104株·hm-2,粗饲料分级指数达35.13 MJ·d-1;真金青贮31号获得最高全株产量的密度为7.31×104株·hm-2,产量达25 254.82 kg·hm-2;真金青贮31号获得最高粗饲料分级指数的密度为7.01×104株·hm-2,粗饲料分级指数达24.12 MJ·d-1。综合青贮玉米饲用产量及饲用营养价值,推荐冀承单3号高产优质种植密度为7.11×104株·hm-2~8.25×104株·hm-2,推荐真金青贮31号高产优质种植密度为7.01×104株·hm-2~7.31×104株·hm-2。  相似文献   
29.
闫东 《现代农业》2011,(8):79-79
随着农业产业机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农机化事业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向多产业的全程机械化发展,从原来的产前产中机械化为主,向农业生产产后更广泛地延伸,农机化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功能逐渐增强。为快速发展农机化事业的,做好农机推广工作,建议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一、争取当地政府对农机化工作的支持近几年,中央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视,通过中央政策的支持,农机部门应尽全力争取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30.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发展对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1-2]。1949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呈稳步增长趋势,由1949年的11318万t增加到2018年的65789万t,增长率达到481.3%,创造了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养活了占世界21%人口的奇迹[2]。这些成绩的取得,农业科技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科技与生产纽带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功不可没[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绿色发展新阶段,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对巴彦淖尔市7个旗县的农技推广部门开展调研,分析工作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