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2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22篇
林业   353篇
农学   155篇
基础科学   166篇
  151篇
综合类   1106篇
农作物   84篇
水产渔业   113篇
畜牧兽医   610篇
园艺   265篇
植物保护   106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4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为探究热加工方式对牛乳过敏原αs1-酪蛋白构象和抗原性的影响,利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 免疫印迹方法分析不同加热条件下αs1-酪蛋白免疫原性的变化,进而通过8-苯胺-1-萘磺酸荧光探针和圆二色谱分 析其二级结构变化,初步揭示热处理调控过敏原αs1-酪蛋白抗原性的机制。结果表明:在80 ℃、60 min,90 ℃、 10 min,90 ℃、60 min条件下热处理后,αs1-酪蛋白中α-螺旋结构含量显著低于未加热αs1-酪蛋白,在70 ℃、 20 min,80 ℃、20 min,90 ℃、20 min条件下热处理后,αs1-酪蛋白中无规卷曲含量显著增加,70~100 ℃加热 20 min条件下表面荧光强度最强,其他温度-时间条件下二级结构含量变化不显著;αs1-酪蛋白构象的变化导致αs1-酪 蛋白的抗原性显著降低,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显示,在70~100 ℃加热20 min条件下,αs1-酪蛋白的抗原残留 量均较高,而免疫印迹方法显示不同温度-时间条件下αs1-酪蛋白仍具有免疫反应特性,建议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揭 示热处理调控αs1-酪蛋白抗原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2.
研究樟树林地和无林地土壤中PAHs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并对两种土地类型土壤中的PAHs含量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种土地类型土壤中PAHs主要积累在0~30 cm的表土层,并随土层加深而明显减少,各土层中以高环的PAHs组分为主,PAHs主要源于燃烧源;樟树林地土壤中PAHs含量明显低于无林地,无林地表土层中PAHs含量是樟树林地表土层的1.1倍;对两种土壤中的PAHs含量水平进行评价,得知樟树林地土壤PAHs超标5种,无林地土壤不仅超标8种,且超标倍数明显大于樟树林地,樟树林地土壤的PAHs污染程度小于无林地.  相似文献   
133.
会同第二代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分布及动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会同第2代杉木人工林速生阶段林下地被物生物量进行了2a的定位研究,探讨了杉木林林下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动态变化。结合幼林期林下地被物生物量的特征,分析了第2代杉木林林下活地被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年生林分中灌木层生物量为521 89kg·hm-2,草本层为1429 71kg·hm-2;14年生林分中灌木层生物量为372 69kg·hm-2,草本层为897 10kg·hm-2,2a中,灌木层各组分生物量大小顺序都为根>茎>叶;草本层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在杉木14a的生长过程中,林分5年生时,活地被物生物量最大,为3089 62kg·hm-2,14年生时最小,为1269 79kg·hm-2。  相似文献   
134.
为了了解光合性状对板栗产量的影响,对板栗的光合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板栗品种的光合性状测定,探究了板栗光合性状的日变化和光合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板栗品种光合性状的日变化有一定的差异,并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同时,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因子与光合速率具有显著相关性;光合性状影响光合作用,影响质量.  相似文献   
135.
今年五月,林业部在西峡县召开了“全国林业区划、规划、实施西峡现场会”,对该县设置农民义务规划员实施区划、规划问题进行了考察,认为西峡县的作法是我国集体林区和少林地区走上科学的森林经理道路的一条捷径,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林业用地面积广阔,森林关系国计民生,林地毗连千家万户。建国三十多年来,在国有林区,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雄厚技术力量的林业职工队伍,他们从林业勘察设计到进行各种施工作业的经营和管理活  相似文献   
136.
研究了在3种不同CO2浓度(360 μmol·mol-1、800 μmol·mol-1、1 200 μmol·mol-1)下马尾松针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当前CO2(360 μmol·mol-1)浓度下,当光强为1 000 μmol·m-2·s-1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为3.46 μmol·m-2·s-1、0.273 mmol·m-2·s-1、0.0254 mmol·m-2·s-1,针叶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分别为:(1 800±2) μmol·m-2·s-1和(24±2) μmol·m-2·s-1.当CO2加富到1 200 μmol·mol-1时,针叶的光饱和点降低了200 μmol·m-2·s-1,而光补偿点增加了4 μmol·m-2·s-1.在光照强度为50~2 000 μmol·m-2·s-1的条件下,不同CO2浓度下的水分利用率平均值分别为:1 200 μmol·mol-1浓度下的19.163 μmol·mmol-1,800 μmol·mol-1浓度下的12.912 μmol·mmol-1,360 μmol·mol-1浓度下的11.192 μmol·mmol-1.短期的CO2加富降低了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而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则上升.  相似文献   
137.
樟树幼树光合特性及其对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用Li COR 6 4 0 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樟树幼树的光合特性及其对CO2 升高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樟树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 ,最高峰出现在 10 :0 0 ,次高峰出现在 14 :0 0 ,午间有明显的“午休”现象 ,气孔因素是导致午休的主要原因。中午光照强度大 ,叶片与空气之间的水汽压差达到最大值 ,相对湿度、气孔导度、胞间CO2 浓度达到最小值 ,诱导叶片光合午休。正常大气条件下 ,樟树叶片光饱和点为 12 5 0 μmol·m- 2 s- 1 ,光补偿点 4 0 6 μmol·m- 2 s- 1 ,在 10 0 0 μmol·m- 2 s- 1 光强下CO2 饱和点为 12 0 0 μmol·mol- 1 ,CO2 补偿点为 5 0 μmol·mol- 1 。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在不同的CO2 浓度梯度下 ,随着光强的增加而增加。在 2 4~ 35℃时 ,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 ,温度升高导致樟树光合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38.
湖南湘潭矿业废弃地土壤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湖南湘潭锰矿废弃地的土壤基质特殊性和少量自然定居植物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废弃地土壤以砂粉土为主,通气透水性能差,渗透系数小,易造成地面积水;矿渣废弃地渗透系数大,蓄水量少而蒸发失水强,抗旱力弱.2类废弃地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低,重金属元素锰、铜的含量高,毒害大.在自然定居的少量植物中,商陆和荩草为超积累植物.采用植物生物原位修复法改善极端生境条件,既经济又高效.  相似文献   
139.
杉木采伐对集水区土壤热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文星  闫文德 《林业科学》2003,39(5):156-160
土壤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子体系 ,是林木扎根并赖以生存的基础 ,也是土壤微生物一切生命活动的场所。因此 ,有关土壤养分、水分及其土壤物理结构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报告颇多 (王政权等 ,2 0 0 0 ;张合平等 ,1 997)。但是有关森林土壤的热状况 ,以及林木采伐后对土壤热状况影响的研究报导很少 (康文星等 ,1 989;刘煊景等 ,1 993)。本文在获得采伐前连续 3年和采伐后连续 3年的观测数据的基础上 ,就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的热状况各因子之间 ,土壤各组成成分对热状况的单一或组合效应 ,以及皆伐这种人为强烈干扰对土壤热状况的影响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40.
对杆材阶段不同密度的马尾松林在低强度间伐后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间伐后平均木的单株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量随密度增加而减少;随林分年龄的增加,单株生物量与树干、皮、根的生物量因积累而增大,但枝、叶的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少,在林分年龄为20a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又接近间伐前的数值;林分生物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中密度为3000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