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为挖掘大穗型小麦品种的高产潜力,在黄淮腹地商丘市多年研究此类品种基础上,总结出一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非洲种质在黄淮海的改良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4个非洲种质和4个常用种质组配的16个组合的玉米穗部性状、抗病性及病害与产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坦桑尼亚种质ZB903所配制的组合产量表现较稳定,综合抗病性强,在抗病育种中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埃塞俄比亚种质与黄改系种质选育的CM07组配的组合产量最高、百粒重大、穗行数多,对产量影响最严重的茎基腐病表现达高抗水平。直接利用非洲种质的效果并不理想,其与黄改系种质杂交选育的自交系可在黄淮海重点利用。瑞德×(塘四平头+非洲种质)是黄淮海利用该种质比较理想的杂种优势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田栽培的方法,研究了小麦与香椿间作的高效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小麦畦宽2.4 m,香椿带宽2 m,双行三角定植(1 000株/亩)的间作栽培模式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4.
以商麦156为供试小麦品种,分别于2016年9月17日、10月1日和10月15日定植大蒜进行小麦间作大蒜试验,研究间作大蒜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探寻小麦间作大蒜的最佳时期,探究同一处理时期内不同生育期间作大蒜下的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任一处理时期间作大蒜的小麦根际细菌数量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且与大蒜定植时长正相关,至140 d时最大,W1G1(小麦播种前14 d定植大蒜)、W2G2(小麦与大蒜同一时间播种和定植)、W3G3(小麦播种后14 d定植大蒜)较对照CK(仅播种小麦)分别增加83.64%、64.21%和44.94%。随生育期的后延,对照和处理真菌数量均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在同一处理时期内各处理真菌数量均低于小麦单作,且大蒜定植时长与真菌数量负相关。硝化细菌与氨化细菌变化规律类似,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均表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对照与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处理间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均在120 d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降低。在大蒜间作期内,对照和处理的小麦根际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变化规律相同,均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升高,至160 d时W1G1、W2G2、W3G3磷酸酶和脲酶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27.59%、23.45%、20.69%和30.56%、27.78%、16.67%。在140 d内,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生育期的后延而升高,至140 d时达到最大值,之后过氧化氢酶活力开始降低,在80、100、120、140 d和160 d时,W1G1较对照分别提高18.19%、29.21%、40.51%、48.78%和62.71%。可见,间作大蒜定植时期越早,小麦根际细菌、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数量越多,真菌数量越低,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越高。  相似文献   
15.
豫东地区小麦生育期气候演变特征及光温水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DPS软件对商丘市辖区永城、夏邑、虞城、梁园、宁陵、柘城、民权、睢县8个县级气象观测站1963—2010年的气象数据归纳整理,建立数据库,并以旬为单位,分别计算不同年份各县区及商丘市小麦生育期(10月份到翌年5月份)日照时数、积温、降水量的总和及平均值,并作图分析了商丘市及各县小麦生育期气候演变特征及光温水协调性。结果表明,该区小麦生育期年降水量基本上稳定,但日照时数逐渐减少、平均气温逐渐升高。具体表现为小麦生育期内的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每10 a分别以-63.3 h,0.25℃,-1.25 mm的速度增减;小麦生育前期、中期和后期,日照时数每10 a分别以54.0,7.0,8.1 h的速度减少,平均气温每10 a分别以0.16,0.16,-0.03℃的速度增减,降水量每10 a分别以0.01,-3.4,2.8 mm的速度增减。从光温水协调性来看,小麦生育期内旬平均日照时数、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上同步,呈倒抛物线型。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产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农业生产逐步应用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过长期的农业种植试验,我国农业生产种植超高产栽培农艺技术和农业机械设备不断提高。本文就小麦超高产农艺农机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介绍,以期为我国农业小麦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能动地调控大穗型品种的分蘖成穗率,采用大田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了几种生长调节物质对小麦大穗型品种分蘖成穗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叶面喷施萘乙酸、赤霉素、矮壮素、细胞分裂素、烯效唑、有机液肥和磷酸二氢钾,对提高此类型品种亩穗数和产量作用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新品种商麦156为材料,通过设置N1(0kg/hm2)、N2(120kg/hm2)、N3(225kg/hm2)、N4(330kg/hm2)4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商麦156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0kg/hm2-225kg/hm2)内施加氮肥有利于商麦156干物质的积累,同时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前期营养器官中积累的光合产物向穗转运和分配。商麦156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以N3(225kg/hm2)处理最高;单位面积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最终产量表现为N3>N2>N4>N1,其中N3与N2差异不显著,与N4、N1差异极显著。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商麦156的最适施氮量为225kg/hm2。  相似文献   
19.
将从国内部分区域搜集到的12种小麦分别于10月和2月下旬以及5月和7月上旬播种,并对其结实率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特性小麦品种在减数分裂期因遇到高温而造成不育的差异。结果表明:减数分裂期遇到高温结实率较低,种植区域的温度和环境直接影响结实率。秋季播种小麦时,河南品种在减数分裂期日高温和日低温分别处在22.4和12.0℃左右时,结实率为62%~79%;陕西品种的减数分裂期日高温处在20~24℃,低温处在12.0℃左右时,结实率为42%~71%。同样是春小麦,同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生长的品种相比,引进的品种处于减数分裂期且遇高温时结实率明显降低,热带小麦生育品种的亲本可选择范围大大缩小。  相似文献   
20.
小麦栽培的特点及不同冬麦区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造成小麦区域划分明显;小麦栽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所有环境条件尽可能适宜,以充分挖掘作物遗传潜力。论述了小麦栽培的特点,指出了不同冬麦区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在生产中制定对应的栽培技术措施、保证粮食的稳产增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