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近年来农业领域飞速发展,对小麦种植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虽然小麦种植已经取得初步效果,但是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影响着小麦总产量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对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现存问题展开分析,结合小麦种植主要技术,进一步提出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以期为国内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为了评估黄淮中部地区全年气候变化演变特征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本研究以黄淮中部地区商丘市1963—2010年的气象数据为资料,开展了全年光照、气温和降水演变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光照时数以10年127.3 h在线性降低,但光照和气温不同年度间增减趋势不同,尤其是1991—2010年,光温增减幅度加大,其中年均气温总量的年均值分别较1963—1990年的年均值增加0.49℃较常年值增加0.64℃,而年日照时数平均值较1963—1990年的相应值和常年值分别减少264.54 h、298.41 h。降水量增速为10年13.1mm,多雨季节为夏秋,少雨季节为冬春。总体分析认为,全年全年光照时数可以满足两季作物的生长需求;受温度变化影响夏季农作物的生育期将延长,病虫危害加重,而小麦的生育期将缩短,冻害发生频率降低;全年降水有向淮河以南降水特征转变的趋势。针对降水时空分布和温度季节分布不均匀可能带来的影响,评估分析可行的适应措施。  相似文献   
33.
间作大蒜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商麦156为供试小麦品种,分别于2016年9月17日、10月1日和10月15日定植大蒜进行小麦间作大蒜试验,研究间作大蒜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探寻小麦间作大蒜的最佳时期,探究同一处理时期内不同生育期间作大蒜下的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任一处理时期间作大蒜的小麦根际细菌数量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且与大蒜定植时长正相关,至140 d时最大,W1G1(小麦播种前14 d定植大蒜)、W2G2(小麦与大蒜同一时间播种和定植)、W3G3(小麦播种后14 d定植大蒜)较对照CK(仅播种小麦)分别增加83.64%、64.21%和44.94%。随生育期的后延,对照和处理真菌数量均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在同一处理时期内各处理真菌数量均低于小麦单作,且大蒜定植时长与真菌数量负相关。硝化细菌与氨化细菌变化规律类似,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均表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对照与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处理间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均在120 d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降低。在大蒜间作期内,对照和处理的小麦根际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变化规律相同,均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升高,至160 d时W1G1、W2G2、W3G3磷酸酶和脲酶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27.59%、23.45%、20.69%和30.56%、27.78%、16.67%。在140 d内,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生育期的后延而升高,至140 d时达到最大值,之后过氧化氢酶活力开始降低,在80、100、120、140 d和160 d时,W1G1较对照分别提高18.19%、29.21%、40.51%、48.78%和62.71%。可见,间作大蒜定植时期越早,小麦根际细菌、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数量越多,真菌数量越低,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越高。  相似文献   
34.
本文规定了商丘地区小麦产量8 250 kg/hm2的抗逆应变栽培技术指标和主要栽培技术,适用于河南省豫东平原区小麦种植。结合近年生产实践,从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及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商丘地区小麦高产稳产抗逆应变栽培技术规程,以供生产上使用。  相似文献   
35.
为筛选出商丘地区冬小麦高产和水分高效利用的适宜灌水模式,2011-2013年在大田条件下,以周麦18为试验材料,以全生育期不灌水作为对照(W0),研究了拔节期灌水120mm(W1)、孕穗期灌水120mm(W2)、拔节期和孕穗期各灌水60mm(W3)、拔节期和灌浆期各灌水60mm(W4)以及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各灌水40mm(W5)五种灌溉模式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灌浆前期(开花后15d)旗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现双峰曲线,分别在11:00和15:00达到峰值。灌水促进了花后旗叶光合作用,净光合速率平均增加145.9%。与W0处理相比,灌水处理在2011-2012和2012-2013年总耗水量分别增加13.8%和18.6%,土壤贮水消耗量和降水量占总耗水中的比例分别下降了60.6%、12.4%和46.2%、15.6%。灌水增加了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在平水年型(2011-2012年)下,W3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高,较W0处理分别增加27.5%和8.8%;在丰水年型(2012-2013年)下,以W1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W0处理分别增加65.6%和36.4%。  相似文献   
36.
越冬前增温对商麦156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越冬前增温对商麦156生长和产量的影响,2016—2017年在可移动温室内部进行小麦越冬前增温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越冬前增温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显著。实际气温下积温达到481.7℃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最高;增温后积温达到543.4℃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最低。可见,越冬前增温过高并不利于小麦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提高。3个增温处理下小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在积温达到518.4℃时,产量三要素均为最高;但是当积温达到543.4℃时,产量三要素又有所降低。所以,适度的增温对小麦单产提高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7.
为筛选氮高效小麦品种,探究适宜的评价方式,采用大田试验对14个小麦品种的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累积、光合指标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氮处理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间3个氮效率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各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的主要时期存在差异:V12、V13在拔节期至灌浆期,V01、V04、V05品种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差异明显,V02、V03、V08品种在拔节期差异明显,V07、V09品种在灌浆期差异明显,表明拔节期、灌浆期对小麦品种的干物质形成、氮肥利用效率、产量形成极为关键,可以作为评价氮效率的重要指标;氮高效品种V01、V04、V05和V07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在所有品种中均最高,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使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从而实现氮肥利用效率和产量稳定;而氮低效品种V06、V14和V12的净光合速率在施氮和不施氮的条件下均最低,从而不能够保证后期产量的形成,说明灌浆期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能够客观地反映氮高效品种的特性,从而可以作为评价氮效率的另一个有效指标;根据各品种的小麦产量,筛选出氮高效、高产小麦品种遂选101、商麦156、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