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旨在明确黄连提取物(CRE)体外抑制TGEV作用效果。CRE通过药物和病毒作用后再添加、先感染病毒再加药物、先添加药物再感染病毒3种方式作用于PK-15细胞,分别标记为试验1、2、3组,作用结束后采用MTT检测细胞活率,RT-PCR检测TGEV N基因和抗病毒相关因子(IFN-α、IFN-β、IFN-γ、 IRF-3)的表达来评价CRE抑制TGEV作用效果。结果显示:1×10~(-4) g/L的CRE通过3种方式处理的PK-15细胞其活率分别为54.12%、40.69%、87.67%,均极显著高于病毒组(P0.01),且试验3组极显著高于试验1组和试验2组(P0.01);TGEV N基因转录倍数分别降为病毒组的0.438、0.603、0.264倍,极显著低于病毒组(P0.01);IFN-α、IFN-β、 IRF-3转录量极显著高于空白组、病毒组和药物对照组(P0.01),IFN-γ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高于空白组和病毒组(P0.01)。从而表明CRE通过3种方式可以有效保护宿主细胞,抑制TGEV增殖,激发抗病毒相关因子IFN-α、IFN-β、IFN-γ和 IRF-3的表达来参与抗病毒作用,且先添加药物再感染病毒的作用方式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22.
简便烘干在水稻叶片DNA大量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烘干法替代液氮冷冻法研磨水稻叶片提取DNA的可行性,首先比较50℃低温烘干法与液氮冷冻法研磨水稻叶片提取DNA的扩增效果,然后进一步分析不同温度(50、60、70、80、90℃)烘干水稻叶片研磨提取DNA的扩增效果,筛选最佳的烘干温度。结果表明,水稻叶片在50~70℃下烘干磨碎所提取的DNA均能进行有效扩增,以50℃效果最佳,其与液氮冷冻法研磨叶片提取DNA的扩增效果无明显差异。水稻叶片烘干法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及实用性强等诸多优点,在DNA大量提取中可较好地替代液氮冷冻法对叶片进行制备,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3.
近几年,陕西省户县农技中心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及土质状况,通过试验、示范,在该县余下镇罗什村,玉蝉乡东伦村、西伦村、水寨村,甘亭镇摇子头等村,推广马铃薯-玉米-大蒜立体栽培模式,目前种植面积发展到加0 hm2,每667 m2收入达6000多元,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4.
育苗是大棚西瓜栽培中的关键环节,笔者现结合陕西户县当地生产实践,将大棚西瓜嫁接育壮苗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5.
为探讨不同水稻品种在贵州山区稻虾共生系统中的适应性,选取黔优35、宜香优2115、香两优619等12个水稻品种(系)在稻虾共生下开展品种间适应性研究,对水稻株高、分蘖、产量和品质等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成优4001品种株高最高,为153.2cm,安优101品种株高最矮,为93.2 cm;稻虾共生下不同水稻品种间T香优557、香早优2017、千乡955A/QR79、泰丰A/QR35、川优6203品种产量较高,均达500 kg/667m2以上;千乡955A/QR79、495A/QR151、泰丰A/QR35、盛韵香红品质较好,其次为T香优557、川优6203、宜香2115、泰丰A/QR79、香早优2017。结合产量及品质,T香优557、香早优2017、千乡955A/QR79、泰丰A/QR35、川优6203产量和品质表现较好,适宜在稻虾综合种养中种植。  相似文献   
26.
以近几年贵州省审定的13个优质籼稻米品种(系)为评定对象,利用GC-MS气质联用等仪器进行风味物质、营养成分、质构特性、感官特性等指标的测定.对质构特性数据进行显著性方差分析发现,不同籼稻米的食味值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蛋白质含量及垩白度与食味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硬度、内聚性、弹性、胶黏性、咀嚼性均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风味物质测定结果表明,在13个品种(系)中仅有内6优138、冈香199含有典型稻香成分2-乙酰-1-吡咯啉,在蒸煮过程中具有较明显的香味.营养成分及感官特性结果表明,花香优1618、内6优138和六优385等3种稻米的碱消值分别为5.80、6.20、5.50,耐储性好,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为18.50%、15.30%、15.30%,垩白度分别为5.00%、2.60%、6.80%,感官综合评分较高,宜用作食用大米;而I优4761、冈香199、贵丰优785垩白度分别为16.40%、13.00%、12.90%,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为23.10%、19.00%、23.80%,感官综合评分较低,不宜用作食用大米.  相似文献   
27.
籼稻与粳稻花时对茉莉酸甲酯(MeJA)响应的敏感性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籼粳稻杂交可产生明显的杂种优势,是培育高产多抗品种的主要途径,但是籼稻花时早,粳稻花时晚,两者花时不遇的困难直接影响籼粳间杂种优势的充分利用。喷施茉莉酸甲酯(MeJA)可有效促进水稻花时提前,本文旨在研究MeJA对籼粳稻花时性状的调控效果及其敏感性差异,为亚种间杂交稻制种产量的提高和籼粳稻杂种优势的直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个籼稻和6个粳稻品种为试材,2012年和2013年分别种植于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试验田。试验按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于调查花时性状的前一日17:00、当日6:00及8:00分别喷施0.04、0.4和4 mmol•L-1浓度的MeJA,调查始花时、盛花时、终花时。花时的判断标准以一天中稻穗上第一朵颖花开放的时间作为始花时,以一天中颖花开放最多且最集中的时间作为盛花时,以所有颖花都关闭的时间作为终花时,并计算始花至盛花的持续时间(简写为始-盛时间)、盛花至终花的持续时间(简写为盛-终时间)、始花至终花的持续时间(简写为始-终时间)。【结果】对于6个籼稻品种,喷施上述3种浓度的MeJA都能极显著地促进颖花提前开放,且不同浓度处理之间未见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对于6个粳稻品种,喷施高浓度(4 mmol•L-1)与中浓度(0.4 mmol•L-1)的MeJA可极显著促进花时提前,且高浓度与中浓度MeJA处理之间有极显著差异,喷施低浓度(0.04 mmol•L-1)的MeJA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籼粳稻的始-盛时间,盛-终时间在喷施不同浓度MeJA处理下与对照相比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但喷施不同浓度的MeJA都能极显著延长籼稻开花持续时间(始-终时间),而对粳稻的影响不明显。对于籼稻品种,不同时间喷施MeJA处理之间的花时性状没有显著差异;对于粳稻品种,前日17:00与当日6:00的处理与当日8:00处理间的始花时差异显著。进一步比较了MeJA对籼粳稻开花促进程度上的差异,喷施高浓度(4 mmol•L-1)的MeJA对籼粳稻开花的促进程度没有显著差异,而低浓度(0.04 mmol•L-1)和中浓度(0.4 mmol•L-1)的处理对籼稻开花的提前程度明显高于粳稻。【结论】MeJA确能显著促进籼粳稻的开花,籼稻对MeJA调控的敏感性强于粳稻。籼稻不仅能够响应高浓度的MeJA(4 mmol•L-1)也能响应低浓度的MeJA(0.04 mmol•L-1),而粳稻只能响应较高浓度的MeJA(4 mmol•L-1 , 0.4 mmol•L-1)。籼稻对MeJA调控响应所需的时间较短,而粳稻对MeJA调控响应所需的时间较长。促进粳稻品种开花的最优组合是前日17:00喷施4 mmol•L-1的MeJA,对籼稻品种,促进花时提前的最优组合因具体品种而异,以0.04 mmol•L-1的MeJA于早晨喷施最为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MeJA调控不同生态区育成的粳稻品种花时性状的效果及其对株型性状的影响,为利用MeJA调控杂交亲本的花时,提高亚种间杂交稻的制种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来自不同生态区的35份粳稻品种为试材,于抽穗开花期喷施不同浓度的MeJA,调查不同生态区育成的粳稻品种对MeJA响应的差异及其对株型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近几年,陕西省户县农技中心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及土质状况,通过试验、示范,在该县余下镇罗什村,玉蝉乡东伦村、西伦村、水寨村,甘亭镇摇子头等村,推广马铃薯—玉米—大蒜立体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30.
依据《兽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汇编》中"兽药急性毒性试验指导原则"和"兽药30天和90天喂养试验指导原则",研究中药女黄颗粒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药物组以16、4、1、0.5 g/kg的剂量一次性灌服女黄颗粒药液,观察7 d并记录小鼠的表现及死亡情况,测定女黄颗粒的半数致死量(LD_(50));以90 g/kg的剂量灌服女黄颗粒药液,观察14d并记录小鼠的反应及死亡情况,测定女黄颗粒的最大给药剂量;药物组以18、6、2 g/kg的剂量连续灌服女黄颗粒药液30 d,期间观察大鼠的临床表现和体质量变化,试验结束时检测其血液学、血液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指标,确定其亚慢性毒性。结果表明:急性毒性试验中,女黄颗粒各剂量组均未发现小鼠死亡,无法测出女黄颗粒的LD_(50);最大给药量试验期间,小鼠临床表现正常,未发现死亡,女黄颗粒的最大给药量为90 g/kg;亚慢性毒性试验期间,大鼠精神状态良好,血液学、血液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组织病理学检查未发现病变。可见,女黄颗粒毒性评价为实际无毒,临床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