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农学   6篇
  1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根据南疆气候的特殊性及冬小麦的生育规律,我们做了对不同品种(系)冬小麦的冬前主茎叶片数、分蘖数、出叶速度和单株产量等性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早熟品种的出叶速度明显高于中、晚熟品种的出叶速度;冬小麦冬前主茎叶片数、分蘖数、以及出叶速度对产量都呈负相关关系。为今后在农业生产中对冬小麦不同类型品种采取相应栽培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植株上部叶片的光合产物是籽粒中干物质的第二大来源,小麦旗叶由于所处生长发育时期和位置的特殊性,其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明显不同与其它叶片。根据前人研究结果,旗叶对小麦籽粒产量的贡献可占三分之一。因此在育种栽培过程中,人们普遍对旗叶的大小、光合功能期、叶基角及后期保护都特别关注。叶片光合速率和光合功能期是影响光合生产力的两个因素,而作物产量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光合生产力,提高光合生产力是进一步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而旗叶的叶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叶片的光合速率。由此可见,旗叶叶面积大小、光合功能期必然与穗粒重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我们以冬小麦14个品种(系)作为研究材料,研究旗叶各个指标与穗粒重的关系,并结合南疆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性质作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疆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棉花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要在提高单产上狠下功夫,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棉花的栽培方式、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使棉株空间分布上更趋合理,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三种不同配置方式,研究其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法研究了喷施农药对棉花植株同工酶谱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农药、不同棉花品种、施药后不同时间间隔、不同生育期棉株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的变化和差异。结果表明,喷施不同农药、不同棉花品种、不同生育期及施药后不同时间间隔均对棉株POD同工酶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98-2000年连续三年中,在南疆阿克苏地区塔里木农垦大学进行了高产冬小麦品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86(1)-3-1综合性状表现优良,而84251在产量上有较强优势。因而建立本区在发展种植小麦的结构调整,将上述品种在相应的生态区域内加以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给小黑麦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利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Ⅱ,采用加性-显性模型对6个小黑麦亲本的单株产量、单株稳数、每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穗下节间长和穗长7个产量构成性状的基因效应、遗传组成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千粒重的遗传由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株高由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而单株产量、每穗粒数和穗下节间长除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控制外,还可能受上位性效应和环境效应控制.除新小黑麦4号外,其它亲本的大部分性状的显性效应预测值达到了负的极显著水平,预示着这些亲本杂种后代的产量性状将有明显的自交衰退现象.新小黑麦3号、新小黑麦4号的千粒重、株高和穗下节间长的加性效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一般配合力也较高,因此这两个品种宜作为改良产量构成性状的骨干亲本.新小黑麦5号×H03-7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在所有性状上均表现为正向效应,可作为改善产量构成性状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7.
氯氟氰菊酯(功夫)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氯氟氰菊酯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在新疆南疆地区特有的气候环境条件下,氯氟氰菊酯在棉叶和棉田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7.1d和9.7d。最终残留量的测定结果说明,氯氟氰菊酯在棉籽中无残留。  相似文献   
18.
小黑麦数量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数量性状遗传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了解数量性状的遗传,是有效地进行作物育种的一个必要前提.本文对小黑麦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内容和分析方法作一综述,以期给从事麦类作物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小黑麦种子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小黑麦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利用SD 04-1等6个小黑麦品种进行完全双列杂交,采用胚乳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对亲本和F1所结种子的粒长、粒宽、粒厚等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种子外观性状的表现同时受制于胚乳核基因、母体植株基因和细胞质基因三套遗传体系.控制种子粒长的遗传效应主要是种子直接加性效应(VA=0.138**),种子的粒宽、粒厚、长宽比和长厚比的遗传效应主要受母体显性效应控制(母体遗传方差占总遗传方差的35.59%~51.52%),粒长和粒厚存在细胞质效应.研究还发现,小黑麦粒长、长宽比、长厚比以胚乳直接遗传率为主,粒厚的细胞质遗传率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就外观性状总体情况而言,参试亲本以P1 (SD 04-1)、P3(04草鉴3)为好,其三种遗传效应能显著改善多数外观性状.  相似文献   
20.
南疆荒漠绿洲带保护性耕作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耕作方式比较试验表明在荒漠绿洲带土壤上进行保护性耕作种植春小麦,与传统耕作相比,可以保持甚至提高春小麦产量水平,还可减少机耕费用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有较好地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