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1篇
  3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5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通过对甘南牦牛产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及牦牛资源分布、种质特性等方面的调查,指出了甘南牦牛业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四点保护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22.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地形最为复杂的地理单元,其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极端的环境气候特征——高寒、低氧、强紫外线辐射等。历经数百万年,高原土著动物在长期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低氧适应策略。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高原土著动物不仅在生理、生化、形态学及行为上获得稳定的高原低氧适应能力,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调节机制。近一个世纪以来,高原动物适应性进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形态方面,近期随着基因组数据的不断更新,利用分子技术探索高原动物适应性进化已成为研究热点,但全面解析高原动物为何能够良好的适应高原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亟待进一步研究。因此,今后的研究可结合已报道的相关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全面、系统地解析高原动物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和遗传原理,为培育耐低温、低氧及强紫外辐射的动物新品种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高原性疾病提供新思路。为此,本文以青藏高原特有的低氧、低温和强紫外辐射为线索,并结合相关微生物的研究成果,综述了近几十年关于高原土著动物适应性进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3.
奶牛后躯主要体尺与其产奶性能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得生产奶牛294头,用测杖和骨盆卡尺测量.并计算后躯形态的11种指标,结果如下:臀端宽与第1,第3胎奶量有中等程度的表型相关(0.3908,P<o.01;0.3117,P<0.05)。坐骨结节高比值、欧结节高比值、坐骨宽比值都与产奶量呈中等正相关(0.3101,P<0、01;0.2937,P<0.05;0.3715,P<0.01)髋给节高、尻斜长与第1胎奶量,坐骨结节宽、尻宽指数与第1胎乳胀率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8679,0.8529,0.7429,0.3655。  相似文献   
24.
以98头南德温杂交肉牛血样为材料,随机抽样构建混合DNA池,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和直接测序法检测生长分化因子10(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0,GDF10)基因的序列变异,研究分析GDF10基因的多态性.采用SHEsis和PHASE软件对GDF10基因多态位点进行配对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采用SPSS 17.0进行基因多态位点和单倍型组合与体尺性状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南德温杂交肉牛GDF10基因检测到3个多态位点1113(G/A)、9569(G/A)和9628(G/A);关联分析表明,南德温杂交肉牛GDF10基因不同突变位点的基因型与体斜长、体高、胸围和管围差异显著(P<0.05);单倍型分析后在群体中发现8种单倍型组合,其中AAA、GGA与南德温杂交肉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和管围显著相关(P<0.05).由此推断,南德温杂交肉牛GDF10基因3个多态位点和2个单倍型组合与体斜长、体高、胸围和管围显著相关,可以作为肉牛生产性状的候选分子标记,为肉牛遗传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5.
从天祝白牦牛(Bos grunneins)的基因组DNA中扩增了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N(SRY)编码区序列,将其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天祝白牦牛SRY基因编码区长687 bp,编码229个氨基酸(GenBank:FJ373272);对牦牛和奶牛(B.grunneins)的SRY基因编码区进行序列比对,发现存在2个碱基的变异,造成1个氨基酸的变异;将牦牛SRY基因编码区连接至pET-28a(+)载体,成功地构建了表达载体pET-28a/SRY;把表达载体pET-28a/SRY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用IPTG在30℃ 200 r/min条件下诱导,获得了SRY蛋白的大量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获得的蛋白能与抗-His单抗特异性结合,确定了牦牛SRY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26.
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普通牛Hepcidin基因序列(登录号为XM-589792.3)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技术从牦牛肝脏组织总RNA中扩增出Hepcidin基因的编码序列并进行测序分析,同时构建Hepcidin蛋白物种进化树.结果显示,经克隆获得牦牛Hepcidin基因322 bp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U863791),含28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82个氨基酸,包括22个氨基酸的信号肽;预测Hepcidin蛋白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8.88 ku和9.24;与已知普通牛Hep-cidin序列的同源性达99%,不同物种Hepcidin蛋白具有高度的保守性,Hepcidin蛋白物种进化树符合物种进化规律.本研究为Hepcidin基因cDNA全长克隆及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7.
 【目的】哺乳动物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在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试验对天祝白牦牛乳铁蛋白基因的编码区进行克隆和分子特征分析。【方法】以处于干乳期的天祝白牦牛乳腺组织为材料,通过RT-PCR克隆了包含LF基因编码区的cDNA序列(GenBank收录号为EU547252);将克隆获得的天祝白牦牛LF基因的cDNA与奶牛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对天祝白牦牛LF蛋白(GenBank收录号为ACB29795)与其它物种LF蛋白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对牦牛LF蛋白的特性和结构进行预测。【结果】克隆获得天祝白牦牛LF基因cDNA片段长度为2 344 bp,其中LF基因编码区全长2 124 bp,编码708个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克隆获得的牦牛cDNA序列与奶牛该序列存在15个碱基的变异,其中位于LF基因编码区的变异有12个,这些突变造成4个氨基酸变异;天祝白牦牛LF蛋白与奶牛、人、小鼠、山羊、绵羊、猪、狗、马、骆驼、猩猩、鸡LF蛋白氨基酸相似度分别为99.4%、69.5%、63.5%、92.4%、91.5%、72.9%、69.1%、72.6%、75.3%、69.5%和50.9%;各物种LF蛋白进化树符合物种进化规律;同源建模预测LF 3D模型显示,LF为多肽链在二级结构基础上折叠形成2个极相似的、对称的球状叶,即N叶和C叶,中间由1段对蛋白酶敏感的α-螺旋连接,呈“二枚银杏叶型”结构。【结论】从天祝白牦牛克隆获得LF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并揭示了其分子特征,为牦牛LF蛋白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8.
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是一个分子质量为54 kb的糖蛋白,其活性受营养因素、激素水平等调节,因牦牛生存环境的特殊性,试验拟从分子水平研究天峻县牦牛脂蛋白脂酶外显子7(LPL-Exon7)基因的多态性,并与生长发育性状进行关联分析,从而为牦牛营养调控、品种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试验采集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牦牛抗凝血106份,提取血样DNA,并利用PCR技术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法对候选基因LPL-Exon7进行多态性分析,并于采血的同时对牦牛体重、体斜长、体高、胸围和管围等生长性状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高原牦牛LPL-Exon7基因在高原牦牛和野血牦牛中都表现为多态,存在3种基因型,即AA、AB和BB,由1对等位基因A和B控制,A等位基因均为优势等位基因。经χ2检验,符合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定律,处于平衡状态(P>0.05)。该位点在高原牦牛和野血牦牛群体中公、母牦牛的多态信息含量为0.3588和0.2103、0.3219和0.3343,高原牦牛母牛的多态信息含量PIC<0.25,处于低度多态,高原牦牛公牛和野血牦牛公、母牛的多态信息含量均在0.250.05)。因此,初步推断牦牛LPL-Exon7可以作为牦牛标记辅助选择的遗传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29.
甘南玛曲夏季牧场欧拉型藏羊牧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甘南玛曲夏季牧场草地状况对欧拉型藏羊牧食行为的影响,根据草地植被特征,通过野外调查了解甘南玛曲夏季牧场的草地状况,并采用跟踪观测的方法对欧拉型藏羊的牧食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夏季草场的昼采食时间最长(约450 min),游走时间较长(约80 min);反刍和站立时间基本相近,分别为32 min和28 min;夏季牧场白天的卧息时间非常少,约8 min。采食时间与地上生物量和牧草盖度成正相关(r=0.782, 0.902; P>0.05);昼反刍时间与牧草高度成极显著正相关(r=0.995; P<0.01);昼卧息时间与地上生物量成极显著负相关(r=-0.9994; P<0.01);昼站立时间与牧草高度成显著正相关(r=0.989; P<0.05),与牧草盖度成极显著负相关(r=-0.995; P<0.01);昼游走时间与牧草盖度成负相关(r=-0.905; P>0.05)。随牧草高度的增加,欧拉型藏羊的昼采食时间呈下降趋势,但采食时间占放牧时间的71.4%;由于夏季牧场牧草幼嫩多汁,欧拉型藏羊采食牧草后的反刍和卧息行为较少。  相似文献   
30.
[目的]通过对无角牦牛屠宰性状和肉品质的测定,为无角牦牛新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8月龄和30月龄的无角牦牛,进行产肉性能和肉品质测定。[结果]18月龄无角公牦牛和母牦牛的屠宰率分别为51.95%和48.53%,30月龄无角公牦牛和母牦牛的屠宰率分别为50.28%和49.68%。与其他地方牦牛品种相比,无角牦牛具有较高的屠宰率和产肉性能。[结论]利用当地牦牛品种为母本培育的无角牦牛在产肉性能方面具有较高的遗传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