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8种杀虫剂防治甘薯小象甲的药效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8种杀虫剂防治甘薯小象甲的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40%毒死蜱EC处理的防效最佳,为92.85%,极显著优于其他杀虫剂;40%辛硫磷EC和5%百树菊酯EC等药剂对甘薯小象甲的防效达到65%以上.上述3种杀虫剂均能有效减少甘薯产量损失.建议在防治甘薯小象甲时可轮换使用以上3种杀虫剂.  相似文献   
72.
为明确引起福建省大豆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2018—2019年从福建省福州、三明、莆田、泉州和南平市采集具有大豆炭疽病症状的大豆豆荚,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采集的豆荚样本中共分离获得152株炭疽菌菌株,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分属于3种类型,从3种类型的病原菌中分别选取3株代表菌株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这9株代表菌株分别与Colletotrichum plurivorum、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和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聚在一起。形态学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引起福建省大豆炭疽病的病原菌有3种,分别为C.plurivorum、平头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其占比分别为10.53%、50.00%、39.47%。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C.plurivorum、平头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对大豆均有致病作用,但不同的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表明平头炭疽菌是引起福建省大豆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而C.plurivorum为引起我国大豆炭疽病的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73.
2004~2005年对福建省18个水稻新品种进行了苗期人工接菌和田间病圃自然诱发抗稻瘟病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对1996年以前分离的稻瘟病菌株群体抗性水平高于2003和2004年分离的稻瘟病菌株。不同水稻产区采集的菌株对水稻新品种致病性有差异,以福建省的宁德、三明、龙岩三个地区的菌株致病性较强,水稻新品种室内苗瘟和田间穗颈瘟的鉴定结果较为一致。通过分析,认为宜香优673、D优15和冈优148三个水稻新品种抗病性较好,可考虑在生产上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74.
我国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发生与危害 香蕉镰刀菌枯萎病又称黄叶病、香蕉巴拿马病、香蕉枯萎病,是香蕉的一个毁灭性病害,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扩散蔓延则难以控制,该病在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早有发生,1904年该病在美国夏威夷首次发现,1910年巴拿马因该病造成很大损失,1935~1939年南美香蕉枯萎病发生严重,20世纪50年代,该病曾在中、南美洲的巴拿马、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等地严重发生,毁灭了约4万hm^2香蕉,现分布遍及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南太平洋岛国及热带美洲的香蕉产区。  相似文献   
75.
水稻稻曲病室内人工接种技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提高稻曲病人工接种的发病效果和稳定性,在温棚条件下采用水稻孕穗期注射接种法分别研究了稻曲病菌不同接种体、培养时间、接种浓度和接种时期的接种效果。采用病菌马铃薯蔗糖液体培养基(potato sucrose broth,PSB)作为接种体,其穗发病率为100%,明显好于病菌米糠培养液(23.33%)。病菌在PSB中培养5~7天接种效果较好,随病菌培养天数的延长,接种效果明显下降。接种的分生孢子浓度越低水稻病穗率和病粒数也越低。在水稻品种两优培九孕穗中后期,采用含分生孢子浓度为4×106个/mL的病菌PSB培养液注射接种,穗发病率达100%,平均病粒数35.1粒,最高达87粒。研究表明,温棚条件下建立的稻曲病人工接种技术能获得稳定的发病效果,并可区别水稻品种间的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