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6篇
  24篇
综合类   10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核心学者是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且学术合作是衡量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CNKI土壤盐渍化论文数据挖掘,搜索2000--2016年间已发表的土壤盐渍化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中心性模型描绘了全国科研论文合作网络核心学者群与学术合作情况。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网络结构上,土壤盐渍化合作网络密度值为0.033,具较小的凝聚性。土壤盐渍化合作网络具有较大的集聚性,发育典型的小区域性。②空间格局上,学术合作网络联系强度分布不均匀,形成以东北、西北、西南、华东等地区为核心的四大研究团体。⑧影响机制上,地理邻近性、师生关系与同事关系是影响我国土壤盐渍化科研论文合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2.
灌溉前后沙质裸地表层土壤蒸发量的时空变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野外实测数据建立的表层土壤日蒸发量和含水率间的函数关系,估算了灌溉前后3个时段的土壤日蒸发量,并以多种数学方法对其空间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灌溉后前期(1周)与后期(3周)的土壤蒸发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余各时段蒸发量的相关性不显著;(2)灌溉前土壤蒸发量的总体差异较大,空间关联性很弱,呈随机的斑块状分布,灌溉后总体差异明显减小,空间关联性增强,分布类型转为区域化分布;(3)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在灌溉后则更多地受空间自相关控制;(4)由于林带、芦苇丛和微地形的影响,灌后1周时采样区西边的土壤蒸发量大于东面,其余两个时段东西向无明显差异;灌溉前南部区域土壤蒸发量较北部区域大,灌后1周时该种情形被逆转,灌后3周时又转为向灌溉前回归。  相似文献   
33.
且末平原绿洲空间规模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洲是干旱区人类主要活动场所。绿洲规模的多少,直接影响绿洲稳定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利用实地调查,统计资料和且末绿洲研究靶区的1970,1990和2000年3个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分类与统计处理,揭示了且末绿洲30多年来的动态变化趋势,并从自然和人为因素探讨绿洲规模动态变化的原因和驱动力。结果表明:整个绿洲历年以来是扩张的趋势;这种绿洲扩张从绿洲空间规模和人口增长方面明显的表现出来。研究靶区,从1970年到1990年绿洲~交错带~荒漠之间的转变比较突出;绿洲面积从2.46%增加到19.54%,交错带面积从22.19%减少到6.15%,水域和沙漠的变化不太大。从1990年到2000年绿洲面积从19.54%减少到7.02%,交错带面积从6.15%增加到12.94%,水域面积缩小,沙漠面积扩大。研究靶区所出现的这种巨变充分的说明,这里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因素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响应程度。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茎叶全混合日粮,对巴楚白山羊育肥效果和血液性状的影响.[方法]选取18只健康巴楚白山羊[平均体重(18.13 ±3.21)kg],均等分为3个组,进行为期2个月的饲喂试验.3个处理分别为:(1)对照组(Ctrl),50;混合精料+50;稻草;(2)试验Ⅰ组(G25),50;混合精料+25;稻草+25;甘草茎叶;(3)试验Ⅱ组(G50),50;混合精料+50;甘草茎叶.[结果]干物质采食量及 表观消化率在各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G25组的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比其他组有所提高,与G50组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山羊瘤胃液的pH值、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以及乙酸/丙酸比在各处理之间均无明显变化,但与Ctrl组相比G25和G50组山羊瘤胃液氨态氮浓度都有所降低.各试验处理组间各项血液性状和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G25组的饲料报酬高于Ctrl和G50组.[结论]乌拉尔甘草茎叶适宜比例,替代全混合日粮中部分粗饲料有提高动物饲喂效果的趋势,25;左右替代比例饲喂效果较好,建议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35.
阿克苏市城郊林10种果树叶面形态与滞尘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郊经济防护林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供各类水果,而且为城市及其居民持续获得自然生态服务提供保障。本研究对新疆南部典型绿洲城市——阿克苏市郊柯柯牙人工经济防护林10种果树叶面滞尘量及其差异进行对比与排序。结果表明:10种果树的叶面滞尘量可分为3类,第1类滞尘量高(3.00mg·cm~(-2)),包括葡萄、香梨、红枣和核桃,其滞尘量分别为5.37、4.55、3.88、3.03mg·cm~(-2);第2类的滞尘量中等(1.50~3.00mg·cm~(-2)),包括石榴、无花果、杏,其滞尘量分别为1.66、1.56、1.55 mg·cm~(-2)。第3类的滞尘量低(1.50 mg·cm~(-2)),包括樱桃、桃、苹果。由此得出,叶面积大、叶面粗糙、叶柄短小,树高、冠幅适中的树种滞尘能力较强。叶面形态结构与滞尘量的关系进一步表明,主脉越突出,侧脉越密集的网状叶脉,排列越紧密,叶片滞尘能力越强。建议在城郊经济林建设当中,尽量优先选用滞尘能力强的乡土果树树种。  相似文献   
36.
中国马鹿(Cervus elaphus)新疆三个亚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鹿(Cervus elaphus)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重要的经济动物.我国马鹿资源丰富,分布在新疆的有塔里木亚种(C.e. yarkandensis)、阿勒泰亚种(C.e.sibiricus) 和天山亚种(C.e.songaricus)三个.近年来随着当地人口数量的增加,使马鹿栖息地的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面积不断缩减、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马鹿生存条件、种群结构、营养状况乃至遗传组成等,使之在生理、行为和遗传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适应特征.根据文献资料系统的总结有关新疆马鹿各个方面的研究,提出未来的各种研究问题,为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新疆马鹿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7.
2006年8月和12月,在新疆车尔臣河下游阿克塔孜牧场,对塔里木马鹿夏季和冬季生境的选择进行了研究。选择5类生态因子,并设置290个10 m×10 m样方。选择结果表明,塔里木马鹿喜欢胡杨和芦苇、植被覆盖度较大、水源距离较近和认为干扰距离>1 000 m的环境。其中,夏季多选择芦苇草甸,冬季选择胡杨林和柽柳灌丛。对生境特征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夏季达到71.277%,冬季达到67.925%,可以反映塔里木马鹿的生境特征。同时表明,影响塔里木马鹿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人为干扰、植被类型和距水源距离。  相似文献   
38.
`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是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马鹿是众多亚种中分布于荒漠地区的特殊亚种之一。其分布范围十分狭小,仅分布于塔里木河中下游和车尔臣河下游地区。塔里木马鹿野生资源由于其栖息地的不断缩小和片段化,以及长期以来屡禁不止的乱捕滥杀现象而日趋减少。文中为了查明车尔臣河下域野生塔里木马鹿种群资源,2007年2月10日至20日,采用截线抽样法对塔里木马鹿种群进行了研究。在车尔臣河下游塔它让乡从大湖到阿克塔孜牧场,共计调查25条样线,其中10条截线中发现马鹿塔里木亚种17头,截线总长度100km。塔里木马鹿种群平均密度为0.1022±0.0351头/km2,栖息地面积730.762km2,马鹿总数为26±75头,即49头至101头左右。同时根据塔里木马鹿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9.
乌鲁木齐市是一个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与地均水的占有量不仅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极大,而且也远低于全国和自治区平均水平.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的瓶颈因素.研究分析了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介绍了缓解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紧张局面、节约水资源的一种方法,即污水资源(污水回用),阐述了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废水资源化的几点建设性建议,这对缓解乌鲁木齐市日趋紧张的水资源利用现状、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
为了测算园林树木的蒸腾耗水量,应用热脉冲技术对阿克苏市3种常见绿化乔木(小叶白蜡、法国梧桐、桑树)进行树干液流的测定,并分析其日变化规律,同时运用自动气象站记录各气象参数数据,分析树干液流日变化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3种乔木树干液流速率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日变化过程几乎相似,均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的液流速率比夜间大,午间由于太阳辐射( Rs)过强出现午休现象,凌晨和晚上树干液流速率较低,夜间保持微弱的树干液流过程。小叶白蜡、法国梧桐、桑树等树干液流日变化都与太阳辐射、空气温度( Ta)、风速( Ws)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空气湿度( H)呈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模型显示,影响小叶白蜡树干液流的主要气象因子是太阳辐射和空气湿度,模型拟合度为0.962,法国梧桐的是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拟合度为0.971,桑树的是空气温度和太阳辐射,拟合度为0.915。不同乔木的日累计液流量大小排序为小叶白蜡(57000±2400) mL﹥法国梧桐(55400±2100) mL﹥桑树(7600±1800)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