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61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2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水稻农林8号m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初步定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运用简单重复序列(SSR)技术,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进行了水稻农林8号m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分子定位。结果表明,农林8号m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属于隐性单基因(bsl),该基因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上,并获得了与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连锁的2个SSR标记RM1350和RM3856,遗传距离分别为15.0cM和14.1cM。标记与基因间的排列顺序为: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14.1 cM—RM3856-0.9 cM—RM1350。  相似文献   
12.
水稻雄性不育系自交结实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雄性不育系自交结实会严重降低F_1的纯度。违成不育系自交结实的原因虽有几种可能:特球的环境条件、回复突变、胞质杂交,质核自然适应等,但这些都不足以导致不育系中出现高比例的自交结实。生物学混杂及其连锁反应才是导致上述现象的最普遍、最严重的诱发因素。本文提出不育系繁育要遵循“起点要高、防杂要严、数量要大、世代要短、程序要简”的方针。  相似文献   
13.
体细胞突变体HX—3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体筛选技术,从感白叶枯病的恢复系明恢63的体细胞突变后代中获得抗病突变体HX-3。对HX-3的白叶枯病抗性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X-3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能够稳定遗传,且为全生育期抗性,其抗性由一对显性单基因控制;HX-3与具有不同抗病基因的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CBB2(Xa-2)、CBB3(Xa-3)、CBB4(Xa-4)、CBB7(Xa-7)、CBB12(Xa-12)和IRBB21(Xa-21)间的等位性分析表明,HX-3的抗病基因与Xa-2、Xa-3、Xa-4、Xa-7、Xa-12、Xa-21不等位。  相似文献   
14.
近二、三年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利用花药培养技术对杂交稻进行“提纯复壮”获得成功的消息,已在广播、电视和一些报纸、杂志上作过报道。同时,由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和宝应县种子公司联合组织繁殖和制种的花培不育系珍汕97A和花培杂交稻汕优63,被省内外很多单位引种。去年9月,在扬州市召开了该项科研成果的鉴定会。同年12月,在合肥召开的全国杂交稻科研生产工作会议上也作过介绍,肯定了花培汕优63的增产效果。但是,在1987年江苏省和扬州市分别组织的杂交稻联合区域试验中,又否定了花培汕优63有明显增产效果的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的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设计中,随机区组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田间排列方法。随机区组有较大的弹性,容纳的品种可多可少,布局上比较灵活,对试验地的要求不太苛刻,通过局部控制的方法,可以控制单方向的地力差异,有比较准确的试验误差估计。而且这种设计方法实施比较简单,考察也比较方便,结果分析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应用十分广泛。但是这种设计方法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棉花“自交混繁法”原种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异花授粉作物群体中存在的少量异交,对自交纯合产生严重的拮抗作用,因而在育种过程中保留较多的剩余变异。棉花品种退化的实质,是杂合体组成的不平衡群体逐步达到遗传平衡的过程。棉花良种繁育技术的核心应是控制授粉下的自交纯合,选择并建立典型一致的基础群体。本研究证实了棉花个体的遗传杂合性,分析了优良品种多代选株自交的遗传效应。据此,提出了棉花原种生产的“自交混繁法”。经实际应用表明,能有效地保持原品种的优良种性,而且比传统的“三圃制”方法更简便易行,节工省本。  相似文献   
17.
杂交粳稻同质恢复系选育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杂交玉米二环系选育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杂交粳稻同质恢复系选育方法研究,以4个不育系泗稻8号A、57A、67A、69A和3个恢复系LH422、C418、R89为材料,比较了单交(不育系/恢复系)、双交(不育系1/恢复系1∥不育系2/恢复系2)、三交(不育系/恢复系1∥恢复系2)、对照(CK,恢复系1/恢复系2)4种组配方式选育恢复系的效率,分析了基础群体与育成的同质恢复系的配合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交方式选育同质恢复系的效率较高,容易育成优良恢复系;选用高产的单交组合作为同质恢复系选育的基础群体,容易育成配合力优良的同质恢复系;基础群体中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对育成的同质恢复系的产量及其测交F1产量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8.
杂交稻种子的纯度直接影响其产量高低。据调查,近几年杂交稻的杂株率一般在2~5%,高达10%以上。杂交稻杂株多种多样,来源复杂。过去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众说纷纭。现根据我们多年试  相似文献   
19.
6两优9368系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神州种业以6311S为母本,恢复系9368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201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审稻201002),2011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2011008号),2012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引种认定(皖农种(2012)343号)。  相似文献   
20.
籼稻强休眠保持系Ⅱ112B与其双亲休眠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强休眠籼稻保持系Ⅱ112B、恢复系IR112-12和无休眠籼稻保持系Ⅱ-32B以及2个杂交组合Ⅱ-32B/IR112-12、Ⅱ-32B/Ⅱ112B的六世代群体P1、P2、F1、F2、B1、B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Ⅱ112B及其双亲种子休眠性的形成时间和解除时间以及颖壳与种胚对种子休眠性的影响,分析了种子休眠性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Ⅱ-32B抽穗后20d时休眠指数为25.22%,随着种子成熟过程的推进,休眠指数逐渐下降,到成熟时降为0;Ⅱ112B、IR112-12抽穗后20d时休眠指数分别为88.89%和100%,随着种子成熟过程的推进,休眠指数一直保持在很高水平。Ⅱ112B、IR112-12收获后室温贮藏需要2~3个月解除休眠。强休眠品种的颖壳中含有发芽抑制物质,IR112-12颖壳中发芽抑制物质含量高于Ⅱ112B,Ⅱ-32B颖壳中不含发芽抑制物质或者发芽抑制物质含量甚微。IR112-12胚休眠指数比Ⅱ112B高,推测这可能是由于IR112-12休眠性强、休眠解除较慢。2个杂交组合休眠指数广义遗传力分别为98%和96%,狭义遗传力分别为65%和62%,休眠性是部分显性遗传,休眠性选择可以在早代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