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0篇
  1篇
综合类   49篇
水产渔业   67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建设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增殖的影响,并以广东省汕头市人工礁区渔业资源调查情况为例,分析建礁前后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情况.结果表明,投礁后礁区海域游泳生物的资源密度明显比投礁前高,增加了25.63倍;礁区海域各类资源种类均比投礁前丰富,总种数由投礁前的23种增加至41种,比投礁前增加了0.78倍;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后,鱼礁区集鱼效果明显提高、群落结构明显改善,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增殖效果.并对我国工人鱼礁事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位于大亚湾西北部,2007年12月25日完成投礁9.51×10^4m^3,礁区面积2.75km^2。分别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春季,采用拖网和刺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1次建礁前的本底调查和2次建礁后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礁区2次拖网跟踪调查的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2.13倍和2.50倍,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3.38倍和8.19倍,平均尾数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11.57倍和23.39倍。礁区2次刺网跟踪调查礁区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的2.29倍和3.14倍,平均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5.51倍和9.49倍,平均尾数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11.33倍和10.06倍。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9年7月广东省柘林湾海域拟建溜牛人工鱼礁区海域和对比区海域本底调查所获资料,从水文、水质、底质、生物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在拟建礁区建礁的优越性.结果表明,柘林湾溜牛拟建人工鱼礁区相对于对比区具有明显的建礁优越性:流速较平缓,投礁后礁体所受到的波流影响较小、稳定性较强;拟建礁区的海水透明度高于对比区,更适合营光合作用的浮游生物和礁体附着生物生长;各站位pH值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都比较均匀;海水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细砂、粘土-砂质粉砂、粉砂质砂和粘土质粉砂,属于硬质底质泥沙底,可减缓礁体投放下沉时的冲击力,投礁后礁体稳定性较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柄息密度和生物多样性均高于同期调查的对比区;拟建礁区游泳生物的栖息密度明显比对比区高;鱼卵仔鱼数量较多;拟建礁海域以前是良好的渔场,附近无工业废水排放.因此,在柘林湾溜牛拟建礁区建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江门三号人工鱼礁集鱼效果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江门三号人工鱼礁的投放对游泳生物的诱集效果,分别于2003年1月和2008年9月对江门三号人工鱼礁区进行了拖网和刺网的本底调查和跟踪调查.采用生物资源密度指数(D)、Margalef种类丰度指数(R)、Shannon-Winener多样性指数(H′)、pileou均匀度指数(J')来研究水域生物的资源密度和种群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明深圳鹅公湾水域渔业资源的季节变动及其形成原因,为南海近海典型渔业水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12年8月(秋季)和12月(冬季)、2013年3月(春季)和5月(夏季)4个季节在深圳鹅公湾水域进行渔业资源拖网调查,对该水域的游泳生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势种组成、长度谱和生物多样性进行季节变动分析.[结果]从深圳鹅公湾水域共渔获游泳生物113种,隶属于3纲14目50科78属.其中,夏季游泳生物种类数量最多(61种),秋季最少(53种),春季和冬季均为56种.夏季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和尾数密度最低(分别为5959.20 kg/km2和356.45 ind/km2),但其鱼类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51.99%和42.19%).游泳生物长度谱的季节变动表明夏季捕捞强度最小,秋季捕捞强度最大.鹅公湾水域生物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动明显,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季节变动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结论]深圳鹅公湾水域游泳生物资源种类、生物量和结构季节变动明显,夏季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高,而秋季和冬季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差,主要是由于捕捞强度季节差异(夏季捕捞强度低,秋季捕捞强度高)所致.尤其随着秋季捕捞强度的增大,k选择种类将被r选择种类代替.  相似文献   
16.
粤东柘林湾溜牛人工鱼礁建设选址生态基础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效应的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建设选址评价方法,通过选择水文、水质、底质和浮游生物、鱼卵仔鱼、大型底栖动物、游泳动物、初级生产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等30个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因子,建立了人工鱼礁建设选址生态评估模型;以柘林湾溜牛人工鱼礁区选址区域为例,对所选因子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季度的跟踪监测,探讨了该海区进行人工鱼礁建设的适宜性,根据该模型计算得出各季度人工鱼礁建设选址生态基础评价指数分别为0.65、0.71、0.63、0.64,平均为0.66,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域建礁生态基础良好,适宜选址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其中生态基础最优的季节为夏季。  相似文献   
17.
温度和光照对瓦氏马尾藻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温度和光照对瓦氏马尾藻生殖托成熟排放精卵和胚胎附着、发育及存活的影响.尚未成熟的生殖托和受精卵分别在不同温度(13、18、23、28C)和不同光照(1000、4 500、8 000 lx)下培养12 d,结果表明,生殖托成熟排放卵的最合适温度为23℃,光照对生殖托成熟排卵几乎没有影响;胚胎附着、发育和存活的最合适温度范围为23~28℃,最合适光照范围为4 500~8 000lx.  相似文献   
18.
海湾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健康状况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研究回顾了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和进展,阐述了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两种方法,其中指示物种法从单物种和多物种指示物种法2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多指标综合指数法从综合指数法、活力组织恢复(Vigor-organization-resilience,VOR,结构功能)法和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法3个方面进行阐述。同时,讨论了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近海水产增养殖中的应用,展望了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碳、氮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珠江口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有机质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以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湿地为对象,对其沉积物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含量分布、储量及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淇澳岛7种主要红树[秋茄(Kandelia candel)、无瓣海桑(Sonneratia opetala)、桐花(Aegiceras corni...  相似文献   
20.
鱼类最佳体长频率分析组距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几年以鱼类体长频率为基础估算鱼类生物学特征值的体长频率分析法迅速被广泛应用,而确定体长分组组距是开展鱼类体长频率分析的必要步骤,但往往不被重视,常被随意采用为1mm、5mm或10mm等。为了尽量减少误差,本研究根据1997年12月至1998年12月在珠江口水域尖尾罟网和掺缯网周年月度渔业资源调查中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生物学测定资料,分别以不同的体长分组组距重构体长频率组成数据,采用FAO推出基于ELEFAN技术的FiSATⅡ软件估算渐近体长L∞和生长系数K值,进一步估算鱼类资源开发参数(Z,M,F,E),分析以不同体长分组组距为基础估算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以相差较大的不同分组组距重构体长频率组成数据来估算渐近体长L∞、生长系数K和资源开发参数均有明显的差异,建议以体长全距、体长标准差和样品数量等影响因素来共同确定某种鱼类的体长分组组距,从而提高估算结果的可信度,以达到定量分析鱼类生物学特征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