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7篇
  3篇
综合类   66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对福建省5个主要油茶产区的土壤养分、油茶产量和种仁含油率进行了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1)样地间p H值差异最小,其他土壤养分差异明显,种仁含油率的差异较小。(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养分相互关系紧密,有非常明显的协同与拮抗作用,油茶产量与种仁含油率的负相关系数达到-0.67。(3)通径分析表明土壤中有效Fe、水解性N、速效K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大、中量元素对油茶产量较大的正向直接通径效应是微量元素的间接通径效应累积的结果,回归分析表明全K、有机质、有效Fe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的主要结果基本一致。(4)含油率受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小。应根据油茶林本底营养和需肥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52.
福建明溪闽楠天然林群落种间竞争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在福建省明溪县闽楠保护小区内以闽楠及其伴生树种在正常林分和伴生树种为优势种组成的阔叶林分中的优势度为环境容纳量, 用重要值百分数求取种间竞争系数, 采用Lotka Volterra竞争方程研究闽楠的共优种群(闽楠及其伴生树种)种间竞争关系 结果表明平衡时,闽楠及其伴生树种相对优势分别为76 85%和23 15%, 说明闽楠种群在天然林中群落中处于支配地位  相似文献   
53.
以福建永安市安砂、青水、洪田3个糙花少穗竹天然居群的18个亚居群为对象,对其表型及环境因子进行调查研究.各性状变异系数分析表明亚居群内和亚居群间的各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表型性状与微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叶片性状与乔木层类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胸径、株高、枝下高、胸径处节长等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胸径、株高、总节数、枝下节数等均与坡位呈显著正相关;枝下高与坡位呈极显著正相关;各表型性状与坡度、立地类型间相关不显著;株高与乔木类型呈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发现,青水居群内的亚居群聚为一类,而安砂居群内的亚居群A5聚到洪田居群内,洪田居群内亚居群聚为2亚类.研究结果为揭示糙花少穗竹的表型分化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油茶F_1代试验林优良杂交组合及亲本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2005年闽侯桐口林场的油茶杂交F1代试验林连续3 a的生长量调查数据,通过方差分析、LSD多重比较分析、相关系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出10个高产果量处理和7个低产果量处理,作为优良品系和不良品系,并找出其对应杂交组合的亲本类型,判定其亲本为优良亲本、优良杂交组合和不良亲本、不良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55.
杉木施肥17年后土壤养分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对杉木幼林施肥 1 a及 1 7a后土壤养分变化的研究 ,结果表明 ,杉木幼林施肥 1 a后 ,比无施肥 ( CK)土壤对照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以及土壤 p H值和小于 0 .0 0 1 mm的粘粒变化不大 ,土壤的速效氮增加 1 4.96%~ 1 5.62 %,速效钾增加 2 6.0 9%~ 43.75%;杉木幼林施肥 1 7a后施肥比无施肥 ( CK)的土壤有机质增加 1 7.1 3%~ 2 3.76%、全氮增加 1 2 .37%~ 1 4.67%、速效氮增加 1 3.1 0 %~ 66.2 4 %、速效磷增加 1 3.95%~ 2 4 .2 4 %和速效钾增加 6.52 %~ 36.1 1 %;土壤 p H值和小于 0 .0 0 1 mm的粘粒变化不大 ;3年生杉木施肥后当年效应显著 ,每株施纯元素NPK混合肥 0 .2 5kg( N为 0 .1 5kg;P为 0 .0 5kg;K为 0 .0 5kg) ,即 375kg/hm2 .施肥比无施肥对照 ( CK)树高增加 1 4.0 4 %,地径增加 1 8.36%;1 7a后 ,施肥持续效应也是显著 ,施过肥的比对照 ( CK)树高增加 1 9.79%,胸径增加 1 1 .65%.  相似文献   
56.
福建省两种林分类型物种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我国现有许多生态公益林为人工林,生态效益较低,拟通过群落学研究,从物种结构层面提出人工林改造思路,从而提高人工林生态效益。【方法】以福州北山米槠(Castanopsis carlessi)常绿阔叶林(米槠林)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立永久性固定样地,进行群落本底调查,依据物种组成、Jaccard相似系数、木本植物物种及数量的高阶分布特征、群落多样性,阐述了2林分物种结构特征及其差异。【结果】(1)米槠林物种丰富,有维管束植物51科89属115种,杉木林有32科48属54种,双子叶植物所占比例均最大。(2)米槠林各高阶木本植物物种数及灌木株数均高于杉木林,呈倒J型分布,A、B、C高阶分别有4 394、839、208株,含72、54、29种木本植物,杉木林A、B、C高阶物种数仅23、13、3种。米槠林群落多样性优于杉木林,尤其在乔木(H=2.86)、灌木层次(H=2.98),表明米槠林物种库较为丰富,结构合理,而杉木林乔木多样性、灌木多样性分别为1.37、2.18,群落多样性相对较低。(3)相似度结果结合群落α多样性,表明两种林分蕨类植物、裸子植物科、属相似系数较高,其科相似系数均为0.5。被子植物相似系数较低,主要体现在灌木和乔木种类相似度较低,这与各植物类型传播方式、种源丰富与否、更新难易程度有关。【结论】米槠林是亚热带地区最适宜的顶级群落之一,所在地区气热条件优越,且保存较为完好,因而具有相当复杂的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而杉木林在早期抚育管理过程中,排除了大量非目的物种,林分物种结构较为简单。2种林分物种结构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低径阶乔木、灌木,而林分草本层、层间层差异较小。现有人工林改造首要恢复的物种应该是乔木层、灌木层木本植物。  相似文献   
57.
福建省4种兰科植物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福建兰科植物分布新记录4种,分别为箭药叉柱兰(Cheirostylis monteiroi S. Y. Hu)、秉滔羊耳蒜(Cestichis pingtaoi G. D. Tang, X. Y. Zhuang & Z. J. Liu)、裂距虾脊兰(Calanthe trifida T. Tang et F. T. Wang)、深圳香荚兰(Vanilla shenzhenica Z. J. Liu et S. C. Chen)。凭证标本现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标本馆(FJFC)。  相似文献   
58.
采用磷脂脂肪酸方法评估套种圆叶决明(YY1)、羽叶决明(YY2)、花生(HS)、黄豆(HD)、豇豆(JD)、绿豆(LD)和对照(CK)7种不同措施对油茶幼林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套种模式间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各模式中真菌(18∶1ω9c)和细菌(16∶0、i16∶0和18∶0)均为优势种群.与CK相比,套种圆叶决明和羽叶决明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总PLFA、细菌和真菌的含量;细菌/真菌的比例在套种圆叶决明、套种羽叶决明模式中提高,其余均低于CK.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LFA总量、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等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有效氮和全氮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9.
记述了福建省5种被子植物新分布记录种,分别为:杜仲藤(Parabarium micranthum)、南山堇菜(Viola chaerophylloides)、长叶假糙苏(Paraphlomis lanceolata)、华南胡椒(Piper austrosinense)和台湾独活(Angelica dahurica var.formosana),并提供了相关图片和形态描述,丰富了福建省野生被子植物资源。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植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60.
闽楠群落优势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对福建明溪闽楠保护小区内的4个优势种群进行分析,并运用聚集度指标、I-waoM*-X回归与Taylor幂法测定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动态.结果表明4个优势种群中闽楠为增长型群落,而沉水樟、黑壳楠、红楠均为下降型种群;运用聚集度指标、I-waoM*-X回归与Taylor幂法测定结果表明闽楠的空间分布格局呈随机型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