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7篇
  3篇
综合类   66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克隆油茶CoFAD2-1基因,并进行亚细胞定位和组织表达研究。【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油茶4种组织中的总RNA;运用RT-PCR方法,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从油茶未成熟胚中克隆CoFAD2-1基因;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了CoFAD2-1基因的结构和进化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CoFAD2-1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同时运用烟草瞬时表达技术对该基因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该基因编码区全长为1 149 bp,共编码382个氨基酸,具有FAD2基因家族保守的3个组氨酸簇。系统树分析显示该基因与种子特异表达的FAD2基因聚在一起,组织表达分析也表明CoFAD2在种子中特异表达,转化烟草叶片验证CoFAD2-1蛋白定位于内质网膜上。【结论】CoFAD2-1基因在种子中特异性表达,且定位在内质网膜上。  相似文献   
82.
福建省农业碳排放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福建省农业碳排放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为福建省农业实现低碳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福建统计年鉴》(1990-2016年)的农业生产数据对全省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运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对其空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利用LMDI模型(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结果】1990-2016年间福建省的农业碳排放整体呈下降趋势,由598.32万t下降到546.49万t,年均下降0.35%。9个地级市农业碳排放量差异较大,其中南平市农业碳排放量最大,达到103.64万t;厦门市农业碳排放量最小,仅有5.29万t。从福建省农业碳排放的内部结构看,农用物资与农地利用所带来的碳排放为主要碳源,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43.85%;其次是稻田甲烷所带来的碳排放,占比43.04%。在驱动因素方面,碳排放强度效应、就业结构效应和人口总数效应是全省农业碳排放下降的正向驱动因素,农业碳排放分别减少35.00万t、8.86万t和75.72万t;而农业收入效应是农业碳排放下降的负向驱动因素,农业碳排放增加了40.45万t。【结论】近年来福建省农业碳排放量整体减少,未来还可进一步采取措施,有效促进农业碳减排和低碳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83.
油茶良种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其良种选育历史悠久,且与产量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本文对油茶常规育种、新技术育种等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4.
以福州市闽侯县2个七叶一枝花野生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重要值和生态位分析其对分布区域的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七叶一枝花在2个野生种群草本层中重要值均较大,排名靠前,但Shannon-Wiener和Levins生态位宽度均较窄,说明其在个体数量上占有优势,但个体较小,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偏弱;草本层主要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相似比例均较高,反映2个野生种群主要草本植物的生态习性相近,对环境资源的竞争较为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七叶一枝花在群落中的地位,导致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85.
为分析闽台裸子植物区系的特殊性及一致性,通过收集两地植物资源调查资料和植物标本,研究闽台裸子植物区系和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闽台裸子植物区系科、属组成有较高的相似度,共有分布的科分别占两地总科数的77.78%和100%;共有分布的属分别占两地总属数61.90%和72.22%;两地裸子植物区系中种水平上相似度低,共有分布的种占两地总种数的16.67%和20.69%,但存在对应种相似度大的现象,总对应种分别占两地总种数的38.89%和48.28%;区系性质上,闽台裸子植物区系均属于温带性质;地理分布上,闽台各单元温带性质成分占主要地位,但温带性质各成分两地分布规律不一致。闽台裸子植物区系联系紧密,但两地裸子植物类群已发生极大分化,可能是由于两地不同的地形、气候和台湾海峡阻隔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86.
为筛选出在生产上具有推广意义的油茶幼林经营模式,通过对油茶幼林套种豇豆、黄豆、绿豆、花生、圆叶决明和羽叶决明6种豆科作物,探讨种植豆科作物对油茶幼林不同深度土壤肥力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不同栽培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油茶幼林套种豆科作物可有效降低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总孔隙度、排水能力和最大持水量,同时不同深度土层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速效氮含量提高12.18%~32.96%,速效钾含量提高6.58%~56.58%,速效磷含量提高1.95%~78.12%。综合考虑,油茶+圆叶决明模式对改善土壤物理特性和土壤养分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油茶+豇豆模式和油茶+羽叶决明模式。  相似文献   
87.
本研究报道福建省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8种,隶属于5科7属,分别为:东亚羽节蕨[Gymnocarpium oyamense(Baker) Ching]、羽叶新月蕨[Pronephrium parishii (Beddome) Holttum]、多变蹄盖蕨[Athyrium drepanopterum (Kunze) A.Braun ex Milde]、琉球双盖蕨(Diplazium okinawaensis Tagawa)、海南双盖蕨(D. hainanense Ching)、切边膜叶铁角蕨[Hymenasplenium excisum (C. Presl) S. Lindsay]、剑叶铁角蕨[Asplenium ensiforme Wallich ex Hooker&Greville]和膜叶星蕨[Microsorum membranaceu (D. Don) Ching],其中东亚羽节蕨为福建新记录属,羽叶新月蕨、多变蹄盖蕨、琉球双盖蕨、海南双盖蕨和膜叶星蕨为华东地区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88.
锥栗组织培养外植体消毒和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锥栗为材料,研究了锥栗不同外植体与不同消毒方法对离体组织培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胚是离体培养的良好材料;用70%酒精浸30 s后,以0.2%HgC l2+吐温80消毒7-9 m in,消毒效果最好;接种方式是远轴面朝上平放最好.  相似文献   
89.
福建主要树种的分布与气候条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温暖指数和湿度指数定量分析了福建主要树种的分布与水热条件之间的关系 ,米槠、栲树、青冈、木荷等树种是福建广域分布的物种 ,具有较大的 WI值范围 ;赤枝栲的分布区域窄小 ,WI值的分布幅仅达 34.8℃·月 ;红栲、乌莱栲、红鳞蒲桃等南亚热带成分具有较高的 WI值 ,与硬壳桂、黄瑞木、蕈树、甜槠、闽粤栲等典型的中亚热带成分交界的 WI值约为 1 75~ 1 85℃·月  相似文献   
90.
垦复干扰对糙花少穗竹秆径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4种分布函数对6个垦复糙花少穗竹林样地全部立竹及其各龄级的秆径分布进行拟合,并以1个未垦复样地为对比,结果表明,各样地拟合效果最好的均是Weibull分布.垦复样地的立竹总体平均秆径和幼龄竹平均秆径均大于未垦复样地.垦复样地的秆径分布峰度值均较大,秆径各径阶分布相对集中而有利于竹林管理.各样地的总体秆径分布偏度均为正值,分布曲线右偏,但垦复样地的幼龄竹秆径分布则为左偏,秆径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各种垦复措施相比,劈山和多次浅翻均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大径阶立竹的数量,不利于长期地力维持;而浅翻施肥和全锄使立竹秆径偏度为正值且大小适当,是效果较好的垦复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