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8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 毫秒
21.
机插稻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分析,初步明确了机插中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是其前中期相对较重,后期相对较轻,虫害重于病害,从而为该类田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2.
在秀山县4个乡(镇)石灰岩土壤种植玉米进行小区肥料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具有增产显著的效果,增产率为39.9%~97.8%。石灰岩土壤种植玉米667m2最高产量为494.24kg,对应施肥量:N=7.65kg,P2O5=7.5kg,K2O=7.5kg;最佳效益产量为487.45kg,对应施肥量:N=7.55kg,P2O5=6.0kg,K2O=6.0kg。。  相似文献   
23.
浅析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结果反常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效试验是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和主要内容之一,是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之一。通过对试验结果中出现的一些反常现象的分析,找出其中原因,从而更好地推动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4.
以重庆市秀山县2007—2009年7055个土样的属性数据、化验数据及茶叶生产对土壤的要求为依据,利用地力评价方法,得出秀山县茶叶生产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并与秀山县境内地理位置特点和茶叶生长要求结合,将秀山县茶叶生产布局分区为:南部低中山最优发展区、东部低山发展区、北部丘陵和低中山储备发展区。  相似文献   
25.
简要介绍柑桔主要病虫害类群及其发生危害特点,提出柑桔病虫害无公害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6.
通过4种除草剂对油菜田杂草防除效果试验,明确在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占绝对优势和二者均多的田块,宜选用的除草剂品种,为油菜化学除草推广打好基础,以适应农业生产经济高效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7.
通过秀山县2007~2008年农户施肥情况调查和肥效试验分析,得出该地区水稻、玉米、甘薯和油菜等主要作物的最佳施肥量。同时提出以种植大户为突破口,加大有机肥的培植和投入,尝试推广隔年施磷肥,因地制宜推广配方施肥技术,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8.
该文通对重庆市秀山县近3a来高标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进行分析,与国内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比较,确定了秀山县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基础设施完善工程以建设水利工程及灌溉技术改进为主、坡地治理工程以土地平整及土壤培肥等为主、农田生态改善工程以农田防护林建设及改良田间道路条件为主的模式。并对高标准基本农田中的一些不足进行了分析,对以后秀山地区以及武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规划及项目实施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9.
混植水稻抗虫和感虫材料抑制白背飞虱发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与浙辐802成对的、具有Rathu Heenati抗白背飞虱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浙抗",以及以2∶1比例混合"浙抗"与浙辐802种子构成的抗-感白背飞虱混合群体"浙混"为材料,采用田间白背飞虱的种群调查和水稻产量及千粒重的测定,结合室内蜜露量、产卵量和卵发育率的测定,研究了混植抗感白背飞虱近等基因系材料对白背飞虱的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浙混"上的成虫及若虫数量均与在抗虫的RHT和"浙抗"上的相近,分别是在感虫的浙辐802和TN1上的1/2和1/4~1/5.白背飞虱在"浙混"和"浙抗"上分泌的蜜露量分别为9.03和6.97 mg/♀*d,显著地低于在浙辐802(17.64 mg/♀*d)和TN1(19.14 mg/♀*d)上的.白背飞虱在"浙混"与"浙抗"、浙辐802与TN1上的产卵量和卵发育率都没有显著性差异.与"浙抗"相比,"浙混"和浙辐802的稻谷产量分别增加了1.17%和减少了19.11%,"浙混"和浙辐802的千粒重分别减少了2.57%和9.84%.因此,混植抗感白背飞虱水稻材料可以有效地抑制白背飞虱的发生,还可以保证水稻产量不受损失.  相似文献   
30.
秀山县地处重庆市东南、武陵山区腹地,一季中籼稻区。近年来,随着扑虱灵(噻嗪酮)、杀虫双大粒剂、井冈霉素的全面推广及水稻品种的多元化,稻飞虱、稻螟虫、稻瘟病、稻纹枯病的为害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但稻纵卷叶螟的控制难度尚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发生更重,多为中等偏重以上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