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69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39篇
  29篇
综合类   297篇
农作物   98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122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将500只剂量的疫苗用25毫升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摇匀,用标准滴管各在鸡眼、鼻孔滴一滴(约0.05毫升),让疫苗从鸡气管吸入肺内、渗入眼中。此法适合雏鸡的新城疫Ⅱ、Ⅲ、Ⅳ系疫苗和传支、传喉等弱毒疫苗的接种,它使鸡苗接种均匀、免疫效果较好,是弱毒苗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82.
费县许家崖从1997年春对万亩梨树分期分批进行改劣换优,改接成活后,逐年有整株死亡的。2001年春,我们针对这种情况专门做了高接换头试验,以便找出死树的原因。  相似文献   
83.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详细提出该基坑支护形式的施工措施,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实例.  相似文献   
84.
大麦是主要的栽培作物之一,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在大麦栽培过程中,大麦遗传育种工作是影响其栽培面积和栽培方式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对于大麦的栽培历史,国内外的大麦遗传育种工作起步较晚,从常规育种方法到花药培养技术,再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大麦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使大麦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大麦遗传育种技术在大麦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大麦育种实际对大麦遗传育种技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85.
采用2017年昆明市主城区Landsat TM/OLI及DEM数据,采用SVM分类方法,对比不同多特征组合的分类精度筛选出森林提取的最佳特征组合,并由此得到2000、2010及2017年昆明市主城区森林分布,分析3期森林的总面积、不同海拔森林面积分布和植被覆盖度变化。结果表明,光谱、纹理以及地形特征的多特征组合为城市森林提取的最佳组合(精度为92.69%);2000—2017年昆明市主城区森林总面积呈上升趋势,海拔低于2 000 m区域的森林面积逐年减少,而高于2 000 m区域的森林面积逐年增加;随时空变化呈现出低植被覆盖度及高植被覆盖度面积增加,中植被覆盖度及较高植被覆盖度面积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86.
分别以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HDS)和1H,1H,2H,2H-全氟十七烷三甲基氧硅烷(FDS)为改性剂、乙醇/水溶液为分散介质,采用浸渍法和喷雾法对杨木纤维(PWF)表面改性,制得HDS浸渍改性杨木纤维(HPWF)、FDS浸渍改性杨木纤维(FPWF1)和FDS喷雾改性杨木纤维(FPWF2)。考察了溶剂配比、硅烷用量、硅烷水解温度和时间、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PWF表面改性效果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接触角测量、X射线衍射(XRD)、X射线能谱(EDS)及扫描电镜(SEM)等方法表征了改性前后PWF的结构与表面性能,结果表明:在乙醇质量分数60%乙醇/水溶液中以HDS与PWF活性羟基物质的量比0.4∶1、HDS于60℃水解1 h,再与PWF于60℃反应1 h,所得HPWF的表面接触角达139°;在乙醇质量分数50%乙醇/水溶液中以FDS与PWF活性羟基物质的量比0.16∶1、FDS于60℃水解1 h,再与PWF于60℃反应1 h,所得FPWF1的表面接触角达141°;FDS与PWF活性羟基物质的量比0.008∶1,经喷雾搅拌使纤维表面润湿后于120℃活化反应1.5 h,所得FPWF2的表面接触角达138°。与浸渍法相比,喷雾法具有硅烷用量小、工艺简单、清洁高效等特点。此外,改性后杨木纤维的结晶度提高(由62.1%提高到67.7%~69.7%),表面变得粗糙,比表面积增加,表面极性降低,疏水性能显著提高,有利于改善与疏水性基体树脂的界面相容性与粘结作用。  相似文献   
87.
土壤硒(Se)污染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Se胁迫通常破坏植物体内的抗氧化系统,进而导致H_2O_2被动累积,多胺氧化酶(PAO)代谢多胺产生H_2O_2是植物体内活性氧的重要来源之一。本研究以不结球白菜(Brassica rape.ssp.chinensis)幼苗根为研究材料,采用多种生理生化手段,研究了信号分子硫化氢(H_2S)对Se胁迫下BrPAO1/H_2O_2系统的调控方式。结果表明,(1)Se胁迫导致根内PAO活性和H_2O_2含量显著上升,而采用PAO活性抑制剂(GZT)可显著抑制PAO活性并降低H_2O_2含量,表明在Se胁迫下导致了依赖于PAO的H_2O_2产生。(2)从不结球白菜体内克隆了1个编码PAO蛋白的基因BrPAO1,将BrPAO1在烟草叶片中瞬时表达,证明编码蛋白具备产生H_2O_2的能力;Se胁迫可显著诱导根内BrPAO1的表达。(3)Se胁迫诱导根内H_2S合成相关基因(BrLCD1~BrLCD10和BrDCD1、BrDCD2)表达上调,内源H_2S含量显著提高;H_2S供体(NaHS)处理可进一步提高Se胁迫下根内源H_2S水平,而H_2S的清除剂(HT)处理可显著降低Se胁迫下根内源H_2S水平。(4)NaHS处理可显著抑制Se胁迫下根内BrPAO1基因的表达、PAO活性、H_2O_2含量,而HT处理则呈现出相反的作用效果。表明,Se胁迫可导致BrPAO1基因表达上调,进而提高PAO活性并产生过量H_2O_2,而内源H_2S则参与调控这一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川西亚高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结构及对其驱动的生态学过程,为川西林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川西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以下简称原始林)及其在1950—1969年和1970—1989年采伐后形成的天然次生林(以下简称次生林)的林下(不包括主林层,因其树种组成相对单一)乔灌草群落生态学调查资料,基于APGⅢ谱系框架,构建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乔灌草系统发育树,选用广泛使用的谱系多样性指数——净亲缘指数(NRI)和最近类群指数(NTI),量化和评估不同演替阶段林型的乔灌草分层谱系结构及对其驱动的生态学过程。【结果】原始林亚林层物种组成谱系离散(NRI 0; NTI 0),即共存物种亲缘相疏,而原始林其他层次(草本层、灌木层与小乔木层)物种组成倾向于谱系聚集(NRI 0; NTI 0),即共存物种亲缘相近; 2个不同采伐年代形成的次生林的草本层和亚林层的谱系结构呈现出林型间相似但层次间相反的模式(草本层:谱系离散;亚林层:谱系聚集),灌木层和小乔木层则表现为层间相似但林型间相反的模式(1950—1969年:谱系聚集; 1970—1989年代:谱系离散);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NRI与NTI均极显著正相关(0.698≤R2≤0.769,P 0.001);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分层谱系结构(NRI与NTI)与物种多样性(香侬多样性指数H')的关联分析绝大部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林下乔灌草谱系结构与H'的局部多项式回归分析发现,原始林和1970—1989年采伐后次生林中的H'与NRI、H'与NTI的相关变化趋势表现出相似的波峰-波谷变化模式。【结论】川西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及其采伐次生林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结构在层次间和林型间存在差异性。环境过滤是驱动原始林中草本层、灌木层和小乔木层物种谱系组成的主要生态学过程,竞争互斥则塑造亚林层中的物种谱系组成。次生林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结构及对其驱动的生态学过程大致与原始林相反,表现为环境过滤主导亚林层的谱系结构,竞争互斥主导草本层的谱系结构。川西亚高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89.
不同种植密度对3个小豆品种植株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直立型小豆品种冀红20、冀红21和唐红201602为材料,分析6个种植密度对不同小豆品种植株形态特征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和种植密度对小豆形态特征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较大;底荚高度和第一节间长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结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相同品种不同种植密度间和相同种植密度不同品种间的产量差异极显著(F值分别为49.36、99.35),品种与种植密度互作对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F=3.91)。种植密度与株高、底荚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第一节间长呈正相关,与茎粗、主茎分枝数和主茎节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增加种植密度可增加小豆株高、底荚高度和第一节间长,有效减少主茎分枝数,有利于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