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3篇
水产渔业   1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线粒体DNA控制区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采自泸州(长江干流)、南溪(长江干流)、柏溪(金沙江段)、攀枝花(雅砻江段)、重庆(嘉陵江段)4个流域的45尾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的线粒体DNA控制区部分序列(798 bp)进行了扩增,共检测出19个单倍型,未发现群体间有共享的单倍型,5群体单倍型多样性在0.833~1.000之间,显示不同流域的长薄鳅群体单倍型类型较为丰富.分析了D-Loop的碱基组成、变异情况和核苷酸序列差异,计算了核苷酸多样性(π)、单倍型多样性(h)、FST值和基因流数值(Nm),构建了长薄鳅不同单倍型分子系统树和中间网络图.5个群体内各序列核苷酸多样性指数 (π) 在0.276 %~0.905 %之间;群体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028~0.0092,结果显示长薄鳅自然群体存在较丰富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多态性(h=0.916,π=0.00450),Tajima's D统计(–2.09890)和Fu's Fs统计(–7.56940)分析都显示各种群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FST值(FST<0.05)的分析结果显示重庆、柏溪、南溪、攀枝花和泸洲种群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暗示了柏溪和攀枝花种群历史上,可能发生过群体扩张和种群瓶颈,而泸州、南溪和重庆种群一直是平衡种群.Nm值计算结果显示各地理种群间无明显基因交流,暗示了长薄鳅虽然在各条不同的河流里洄游产卵,但并未因此而产生独立分化的群体.所有群体中,泸洲和攀枝花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比重庆、柏溪和南溪种群丰富.进行长薄鳅人工繁殖时,可以将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地区的个体补充到人工繁殖中来,以提高长薄鳅的遗传素质,为人工增殖放流提供遗传多样性更丰富的个体.  相似文献   
22.
复合微生物制剂对水质因子降解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波  陈先均 《水利渔业》2006,26(3):68-69
微生物为芽孢杆菌、光合细菌、铜绿假单胞菌,研究了3菌株不同比例及浓度的混合物对养殖水体中CODMn、NH3-N、NO2--N等水质因子的控制和处理效果。复合制剂对几种水质因子有较好的降解效果,温度、作用时间等对微生物降解效果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3.
圆口铜鱼(Coreius gu ichenoti)属鲤科、 亚科、铜鱼属,俗称水密子、圆口,食性广,以动物食性为主,是长江上游重要经济鱼类之一,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嘉陵江中下游、沱江等水系。该鱼肉质鲜嫩,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供不应求。目前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为过度捕捞,其数量急剧减少,其人工养殖已有一定进展,但还未见有关该鱼疾病的报道。本文就笔者遇到的锚头鳋病引起圆口铜鱼死亡的病例进行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4.
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Tchang)隶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原鲤属,通过近几年研究,岩原鲤规模化繁育技术进一步成熟,苗种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25.
分析胭脂鱼暴发病病因主要在于:养殖密度过大,饲养管理不当,饲料不合理,用药不慎,近亲繁殖,种质退化。就此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指导养殖户将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6.
正长薄鳅属鳅科、薄鳅属,是最大鳅科鱼类,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其支流,由于环境的变化,其野生种群的数量日益减少,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均被列为保护物种。近年来,长薄鳅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围绕长薄鳅的驯养繁殖、病害、生理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也都相继展开,为长薄鳅的保护和开发奠定了基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一直从事于长薄鳅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在长薄鳅人工繁殖和驯养方面取得了一定  相似文献   
27.
长薄鳅开口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合适的长薄鳅仔鱼开口饵料,分别以卤虫、枝角类、蛋黄、卤虫+蛋黄、枝角类+蛋黄、卤虫+光合细菌、枝角类+光合细菌等7种不同的饵料对刚脱膜4d的仔鱼进行了饲喂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饵料对长薄鳅仔鱼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枝角类+光合细菌组生长最快,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分别为4.63±0.075 mg/d和19.02±0.404 %/d;蛋黄组生长最慢,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2)第1周投喂卤虫+光合细菌组合的饵料,仔鱼的成活率最高,为96%;蛋黄组的最终成活率最低,只有34%,且该组仔鱼个体发育较为缓慢,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根据试验结果,建议在水泥池育苗的条件下,对刚脱膜4d的长薄鳅仔鱼,第1周投喂卤虫+光合细菌,后期投喂枝角类+光合细菌,以提高仔鱼的成活率和成长率.  相似文献   
28.
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用黑白瓶测氧法研究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亲鱼池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水柱耗氧量的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结果表明,达氏鲟亲鱼池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垂直分布极不均匀;随着季节的变化,其垂直分布也有显著的差异,一般表层高于中层,中层显著高于底层;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月度变动也较大,年均值为(4.08±2.14)g/(m2·d),最高值出现在6月,为8.19 g/(m2·d),最低值出现在1月,为0.25 g/(m2·d)。水柱耗氧量的垂直分布则相对比较均匀,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为1.0~2.5 mg/L。从昼夜分布看,不同时间段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率差别十分明显,10∶00-16∶00为初级生产力的主要生产时段,但各时段池塘水柱耗氧量的差异并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光照强度、水温、透明度是决定达氏鲟亲鱼培育池初级生产力的主要生态因子;采用分段挂瓶法的测定值要显著高于24 h连续挂瓶的结果。  相似文献   
29.
岩原鲤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金沙江、嘉陵江等水系中收集野生岩原鲤,于1999~2006年进行亲鱼培育及人工催产,并获得成功。水温在22-24℃时,效应时间为14-20h,孵化时间为78~106h。刚出膜的仔鱼呈淡黄色,身体不能平游,只能侧卧在水底,经过5-6d,鱼苗才能自由平游。  相似文献   
30.
白甲鱼生物学特征与繁殖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甲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和珠江、元江水系,是一种大型淡水经济鱼类,常生活于0~36 ℃的中下层流水水体中,最适摄食生长温度为18~28 ℃,植物食性,以高等植物碎片、丛生藻类为主,3龄以上性成熟,绝对怀卵量为9~26粒/g,成熟卵直径1.99~2.31 mm,产卵季节为2~4月,产卵水温18~27.5 ℃.可以通过人工授精进行种苗繁殖和分段培养,体长3 cm时放养密度为4 000~5 000尾/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