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9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7篇
  12篇
综合类   102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5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广东省西南部稻飞虱发生期和发生程度的气象预测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广东省化州市1991-2010年2代稻飞虱发生情况监测资料和相应的气象资料,通过对稻飞虱发生期、发生程度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建立适合当地的稻飞虱发生期、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2代稻飞虱成虫始盛期与2月平均最低气温和3月下旬-4月上旬平均最高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3月空气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若虫高峰期与2-3月平均气温和3月下旬-4月上旬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发生程度与当年2月中旬-下旬平均最高气温、上年10月中旬-下旬平均气温和12月中旬日照时数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正相关(P<0.05);发生面积与上年10月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上年9月中旬降水日数和当年3月中旬温湿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此基础上,建立了2代稻飞虱成虫始盛期、若虫高峰期、发生程度及发生面积4个气象预测模型.对以上气象预测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报结果表明,其准确性较高,可以为该区稻飞虱预测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32.
在南疆生态条件下对不同氮素水平(337.5、450、562.5、675和787.5kg/hm2尿素)处理下的棉花生物量积累进行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棉花干物重积累符合Logistic曲线模型,棉花生物量增长对氮肥反应敏感,不同的施肥量造成棉花生物量积累快速生长期的起始、终止日不同,使快速生长期内生物量积累的平均速率、最大速率等参数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进程,这是产量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施入尿素562.5kg/hm2时,棉花最先进入快速生长期,快速生长期内生物量积累的平均速率、最大速率高于其它处理,特征参数协调,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3.
简易快速从微量羊血中提取高质量基因组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碘化钾法为基础,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从微量羊血中提取高质量基因组DNA的改进方法。该方法提取的基因组DNA经0.6%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带整齐,无拖尾。OD260/OD280为1.81±O.13,浓度为(234±36.4)μg/mL,PCR扩增得到了满意的扩增效果。  相似文献   
34.
将158份黄淮地区栽培大豆资源和138份野生大豆资源分别接种SMV东北3号株系和黄淮7号株系,重复鉴定1年。在供试的栽培大豆材料中,有14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9.79%;有36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39.13%;其中有7份材料对这两个株系都表现出抗病,占4.43%。在供试的野生大豆材料中,分别有3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3.06%;有6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4.72%。  相似文献   
35.
利用BC2F2高代回交群体定位水稻籽粒大小和形状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优良籼稻恢复系蜀恢527为轮回亲本, 以来自菲律宾的Milagrosa为供体亲本, 培育了样本容量为199株的BC2F2高代回交群体。选取85个均匀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的多态性SSR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 同时对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4种性状进行了表型鉴定。采用性状-标记间的单向和双向方差分析对上述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单向方差分析(P<0.01)共检测到了10个控制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的QTL, 其中有3个具有多效性。由于粒长和长宽比的高度相关性, 控制长宽比的2个QTL均能在粒长QTL中检测到。位于第3染色体着丝粒区域的qgl3b是一个控制粒长、长宽比和千粒重的主效QTL, 它可以分别解释粒长、长宽比和千粒重表型变异的29.37%、26.15%和17.15%。该QTL对于粒长、长宽比和千粒重均表现较大的加性效应(来自蜀恢527的等位基因为增效)和负向超显性。位于第8染色体的qgw8位点是一个控制粒宽的主效QTL, 同时也是控制千粒重的微效QTL, 能解释粒宽表型变异的21.47%和千粒重表型变异的5.16%。该QTL对粒宽和千粒重均具有较大的加性效应(来自蜀恢527的等位基因为增效)和正向部分显性。双向方差分析(P<0.005)共检测到61对显著的上位性互作, 涉及54个QTL, 其中23个是能同时影响2~4个性状的多效位点, 且有8个位点与单向方差分析检测到的相同。控制长宽比的13对上位性互作位点中, 与控制粒长的上位性互作位点完全相同的有8对。以上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水稻籽粒大小和形状有利基因的精细定位、克隆和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6.
陈冰 《甘肃农业》2008,(6):84-85
在恒温条件下观察了不同温度对苜蓿斑翅蚜生长发育的影响,并用直线回归法测得1~4龄若虫及成虫产仔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6℃、3.4℃、6,5℃、11.5℃、7,3℃,有效积温分别为19.3、35,1、25,5,17.8、19,8日一度。根据有效积温法则预测该蚜在甘肃庆阳地区一年可能完成的代数为15代左右。  相似文献   
37.
温州地区柑橘木虱田间预测办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橘木虱是柑橘黄龙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目前还没有系统的木虱发生预测办法。该文从温州地区多年防治柑橘木虱的经验出发,结合木虱在室内的发生规律,提出了一套关于木虱田间预测的办法。  相似文献   
38.
多酚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消炎、抗菌、解毒等生物活性,是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在畜牧和水产应用十分广泛,但其解毒功能尚未被充分认知.文章综述植物多酚的解毒作用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以期为植物多酚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及添加包膜氨基酸、植酸酶对花鲈生长性能和养殖水质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13.00±0.02)g的花鲈4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在42 d的饲养期间分别投喂5种试验饲料,即高鱼粉组(36%鱼粉+8%发酵豆粕)、中鱼粉组(31%鱼粉+20%发酵豆粕)、包膜氨基酸组(31%鱼粉+20%发酵豆粕)、植酸酶组(31%鱼粉+20%发酵豆粕)和低鱼粉组(26%鱼粉+32%发酵豆粕),分别记为G0、G1、G2、G3和G4。试验结果显示,与G0组相比,G1、G2组和G3组花鲈的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G4组与G0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G1组相比,G2组饲料系数显著下降(P0.05)。G3组中饲料系数低于G1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G0组相比,G4组中花鲈的肝体比显著下降(P0.05)。各组间成活率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花鲈全鱼体成分及水体pH值、溶氧量和总氮差异不显著(P0.05)。第14 d之后,G2组和G3组亚硝酸盐氮含量显著低于G0组(P0.05)。第21 d之后,G2、G3组和G4组水体总磷含量显著低于G0组(P0.05),其中第28 d,G3组比G0组降低26.92%。第28 d之后,G0组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及添加包膜氨基酸和植酸酶可提高花鲈的生长性能,降低养殖水质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磷的排放,改善花鲈养殖水质。  相似文献   
40.
本研究以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为靶标菌,筛选获得2株拮抗酵母菌G17515和G31887,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鉴定为Starmerella bacillaris和Meyerozyma caribbica(卡利比克迈耶氏酵母)。菌株G17515和G31887的培养温度为20℃~30℃(最佳培养温度为30℃),pH值为p H5.0~7.0(最佳pH 6.0),NaCl浓度为0.1%~5%(最佳Na Cl浓度为0.1%)。酵母菌G17515和G31887发酵液可以明显抑制葡萄灰霉病菌丝的生长,其抑制率分别为80.86%和69.05%,并且导致菌丝和孢子形态发生异常。离体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这2株酵母菌可显著抑制葡萄灰霉病菌斑的扩展,对葡萄叶片灰霉病抑制率分别为64.21%和57.22%,对果实灰霉病的生防效果分别为48.56%和77.13%。综上所述,S.bacillarisG17515和M. caribbica G31887对葡萄灰霉病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有望作为防治葡萄灰霉病的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