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26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30篇
  10篇
综合类   129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31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了种植密度、复合肥、N肥、透光率对1年生高地省藤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因素对苗木生长均有极显著影响,其中种植密度是最关键因素,其次为复合肥,影响因素最小的为透光率;筛选出的最佳处理组合为植株密度15 cm×15 cm、透光率50%、不施N肥和复合肥时藤苗生长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12.
从大方县"五园新村"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求探寻一条推进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13.
为筛选出适合辽宁省的最佳谷子与绿豆间作模式,比较了谷子与绿豆不同间作模式对谷子和绿豆产量、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保障东北地区农民收入奠定重要基础。结果表明,谷子与绿豆4∶2间作模式的谷子株高达135.8 cm,茎粗达0.65 cm,茎秆质量为10.1 g,穗长为21.5 cm,单穗质量为18.3 g,总体上均显著高于2∶1间作和单作谷子,间作模式还能够激活谷子抗氧化酶活性;间作绿豆的根长和株高增加,且谷子与绿豆2∶1间作模式大于4∶2间作模式,间作绿豆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荚长、荚粒数、百粒质量均低于单作绿豆。谷子与绿豆4∶2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和利润最高,纯利润可达22 185.93元/hm~2,相比单作谷子增加27.1%,相比单作绿豆增加3.95倍。  相似文献   
214.
产CLA植物乳杆菌P8的离子束诱变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植物乳杆菌P8为出发菌株,采用N+离子注入的方法进行诱变处理,注入能量为50keV,注入剂量为30、50、70、901、10、1301、50、1701、90×2.6×1013N+/cm2。结果显示,菌体的存活率随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呈"马鞍型"曲线,"鞍脊"出现在70×2.6×1013N+/cm2~110×2.6×1013N+/cm2之间,此时菌体的存活率在21%~50%之间。综合考虑存活率、总突变率和突变幅度等因素,推荐90×2.6×1013N+/cm2作为离子注入植物乳杆菌P8的适宜诱变剂量。此菌株经N+离子束诱变,得到产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正突变菌株共36株,负突变菌株共66株,其中最高产CLA正突变菌株CLA浓度为0.2751mg/ml,转化率为27.51%。最低产CLA负突变株CLA浓度为0.0330mg/ml,转化率为3.30%。菌株的遗传稳定性正在进一步鉴定,若可以稳定遗传,将为研究植物乳杆菌P8产CLA的分子机理和生产出营养价值更高的保健食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15.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ysteamine (CS) on carcass characteristics, meat quality, and antioxidant status in finishing pigs. A total of 24 crossbred (PIC variety) finishing pigs (60.05±1.24 kg, 12 gilts and 12 barrows) were assigned randomly to one of the three dietary groups, with four pens/group (one gilt and one barrow per pen). Pigs were fed with a basal diet containing 0 (control), 70, or 140 mg/kg CS for 47 day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ietary CS supplementation increased (P〈0.05) the average daily gain and feed intake with optimal responses occurring at 70 mg/kg.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of CS increased (P〈0.05) the dressing percentage and lean percentage of finishing pigs with optimal responses occurring at 140 mg/kg. The CS supplementation, however, had no effect (P〉0.05) on meat quality. Dietary CS supplementation increased (P〈0.05)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 and decreased malondialdehyde (MDA) with optimal responses occurring at 70 mg/kg. CS supplementation at both 70 mg/kg and 140 mg/kg doses improved (P〈0.05) the muscle RNA/DNA ratio. Collectively, the results suggest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of 70 mg/kg CS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growth performance and antioxidant status without adverse effects o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s in finishing pigs while the 140 mg/kg CS supplementation improved the carcass quality. However, meat quality was not affected by CS sup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216.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是我国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属鲤形目,亚口鱼科,胭脂鱼属.胭脂鱼是胭脂鱼科在亚洲分布的唯一种属,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17.
水稻籼型不育系萌发期和幼苗期的耐盐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鉴定水稻籼型不育系在不同生育阶段的耐盐性,筛选出适合耐盐杂交水稻新组合测配的强耐盐不育系,笔者分别在萌发期、幼苗期对8个水稻籼型不育系进行耐盐性鉴定,以耐盐品种FL478、盐敏感品种IR29为对照。结果显示:盐胁迫对水稻种子的萌发起到抑制作用,抑制效应随盐浓度的提高而增强,10 g/L NaCl浓度胁迫能较好反映水稻不育系萌发期耐盐性的差异。‘沪旱7A’、Y58S在萌发期的耐盐性最好,与FL478均属于1级,具极强的耐盐性;‘荃9311A’的盐害级别为3级,具强耐盐性。盐胁迫对水稻幼苗的生长也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8 g/L NaCl浓度胁迫下的枯叶率性状能较好反映水稻不育系幼苗期耐盐性的差异,‘沪旱11A’与耐盐对照FL478耐盐性相仿。  相似文献   
218.
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未脱毒苗比较,甘薯浙薯13的一代,二代,三代脱毒苗的产量分别增加130%,806%和175%,其中一代脱毒苗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二代脱毒苗达显著水平。脱毒苗需要定期更新才能确保持续增产。  相似文献   
219.
云南松是云南省重要的森林资源,其林分普遍存在退化情况,对其提质增效已是紧迫的任务,但目前尚缺乏全省云南松林分质量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的定量评价作为参考.本文用MaxEnt模型,结合350个云南松分布点和47个环境变量,获得云南松适生区范围;并通过Arcgis 10.2平台,在云南松适生范围区内对1500个云南松小班的3个关...  相似文献   
220.
车辆怠速共振测试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车辆怠速共振问题,采用噪声、振动测量技术,分析了发动机振动的传递途径、声振耦合情况,查明该车怠速共振是由于悬置系统对发动机横向振动衰减不够,导致发动机二倍转频与车身固有频率产生耦合.运用汽车动力学设计方法对原悬置系统重新设计,改变了悬置刚度及悬置系统固有频率,提高了隔振性能,有效地控制了怠速共振现象,提高了乘座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