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48篇
  免费   527篇
  国内免费   969篇
林业   2605篇
农学   1721篇
基础科学   1943篇
  1337篇
综合类   11756篇
农作物   1855篇
水产渔业   1115篇
畜牧兽医   6011篇
园艺   2338篇
植物保护   763篇
  2024年   173篇
  2023年   566篇
  2022年   628篇
  2021年   533篇
  2020年   558篇
  2019年   861篇
  2018年   902篇
  2017年   443篇
  2016年   657篇
  2015年   624篇
  2014年   1542篇
  2013年   1041篇
  2012年   1321篇
  2011年   1244篇
  2010年   1224篇
  2009年   1259篇
  2008年   1125篇
  2007年   1139篇
  2006年   1125篇
  2005年   1160篇
  2004年   884篇
  2003年   827篇
  2002年   789篇
  2001年   717篇
  2000年   855篇
  1999年   914篇
  1998年   889篇
  1997年   798篇
  1996年   817篇
  1995年   810篇
  1994年   698篇
  1993年   668篇
  1992年   632篇
  1991年   627篇
  1990年   529篇
  1989年   406篇
  1988年   212篇
  1987年   193篇
  1986年   158篇
  1985年   156篇
  1984年   147篇
  1983年   127篇
  1982年   105篇
  1981年   83篇
  1980年   64篇
  1979年   49篇
  1965年   21篇
  1964年   15篇
  1962年   14篇
  1959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7株解有机磷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7株解有机磷的微生物。对这7株解磷细菌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性状测定及16SrDNA序列分析(GenBankaccessionNo:S2,AY651922;S3,AY661923;X1,AY651925;Y1,AY651924;H1,AY663435;H2,AY663436andHe,AY663436)。其中S2、S3、X1和He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Y1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H1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H2属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进一步通过G C含量和DNA-DNA杂交研究,结果表明,S2、S3和X1为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alcaligenes),Y1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  相似文献   
942.
秸秆还田对西藏中部退化农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作物的秸秆既含有相当数量的作物必需的碳、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又具有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提高土壤肥力等作用[1]。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的重要成分,通过它们的代谢活动,转化土壤中各种物质的形态,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土壤微生物控制着土壤生态系统的许多过程,行使的功能包括:有机物料的分解,土壤化学循环,土壤结构的形成,污染物的脱毒等。土壤微生物群体的改变可以作为预示土壤变化的指标[2]。近年来,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下,西藏中部地区农田土壤退化严重,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本实验研究了西藏中部春…  相似文献   
943.
将超声处理及高压均质后的纳米乳液,直接利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了大豆蛋白-磷脂酰胆碱的乳化粉末,并进一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径分析仪、红外光谱等手段对真空冷冻干燥粉末以及复原乳液的物理化学等特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冻干粉末复原乳液水复溶性良好,基本保持了与原始乳液相同的纳米级粒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冻干粉末的粒径分布显示超声和高压均质制备的纳米乳液粉末结构致密均匀,表面无裂缝和孔隙,且高压均质制备粉末的表面更为平整,粒径分布总体呈现单峰分布,粒径平均值仅为6.13μm。使用超声和高压均质制备的纳米乳液冻干粉末的包埋产率和效率均达到90%以上,同时超声制备的纳米乳液冻干粉末更有利于β-胡萝卜素的包埋,更好地防止β-胡萝卜素损失。采用红外光谱学实验验证后发现,高压均质制备纳米乳液粉末的蛋白α-螺旋与β-折叠结构含量较低。与大豆蛋白-磷脂酰胆碱纳米乳液相比,真空冷冻干燥粉末的储藏稳定性及货架期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44.
基于视觉里程计的森林样地调查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视觉里程计技术恢复连续摄影序列图像位姿,并以恢复位姿的图像为基础构建样地调查系统。该系统通过对图像位姿尺度恢复、定义样地坐标系、标记立木等过程估计样地中立木位置及胸径。用相机对12块半径为7. 5 m的圆形样地进行连续摄影,获取有序图像序列,并使用构建的样地调查系统对图像序列进行处理,以获取样地中立木位置及胸径。实验结果表明,所有样地立木位置估计值x轴与y轴方向的偏差(BIAS)分别为0. 04、-0. 03 m,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 21、0. 17 m;样地中立木胸径估计值的BIAS及RMSE分别为0. 09 cm(0. 51%)和0. 88 cm(5. 03%)。  相似文献   
945.
阐述了切-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基于切-双纵流联合收获机,以喂入量、切流滚筒间隙及滚筒转速为影响因子,脱粒破碎率及脱粒损失率为指标,进行田间性能试验,并利用极差分析分别对破碎率、脱粒损失率单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脱粒破碎率影响的主次因素为BCA,即切流滚筒转速纵轴流滚筒转速喂入量,最佳组合为切流滚筒间隙25/30mm、滚筒转速907/1 043r/min、喂入量10.2 kg/s;对脱粒损失率影响的主次因素为BAC,即切流滚筒间隙喂入量滚筒转速,最佳组合为切流滚筒间隙25/30mm、喂入量10.2kg/s、滚筒转速953/1 096r/min。  相似文献   
946.
甜菜耐低温种质筛选和苗期耐冷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气候箱,采取耐低温发芽筛选方法,对50份二倍体甜菜种质进行低温胁迫处理,筛选出耐低温的种质12份,芽期耐冷指数≥0.76。通过苗期耐寒性鉴定发现,这12份种质的苗期耐冷能力与芽期基本一致,但个体间对低温的反应速度及持久性表现存在差异,其中,6份资源具有更强的苗期耐冷能力。试验证明,甜菜种质苗期冷害的生理临界温度为3~6℃,在该低温阈值下,耐冷性强的种质对温度变化不太敏感,而耐冷性弱的资源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1~2℃是甜菜冷害的发生温度,耐冷性强的资源表现为停滞生长,子叶皱缩卷曲,真叶和下胚轴出现似烫伤表现,逐渐死亡;耐冷性弱的资源受冷害症状较早出现,很快发生畸变和死亡。  相似文献   
947.
为了确定纤维蛋白原的最佳提取方案。本研究主要采用反复冷沉淀法、经典冷沉淀法、冷乙醇法、硫酸铵沉淀法和聚乙二醇沉淀法对猪抗凝全血进行纤维蛋白原的提取;以单次血液处理量、制备流程耗时、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是否需要添加化学试剂和所得纤维蛋白原的纯度为考察指标,确定纤维蛋白原的最佳提取方案。结果表明:反复冷沉淀法与经典冷沉淀法相比可以明显提高提取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化学法相比,全程均采用物理方法,无需添加任何化学制剂,不存在化学制剂回收问题,纤维蛋白原纯度较高,提取的纤维蛋白原浓度符合外用纤维蛋白原质量标准。对结果综合分析可知,反复冷沉淀法是最佳的纤维蛋白原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948.
采用寒地早粳近5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131个品种,对稻瘟病抗性与品质诸性状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寒地早粳水稻品种穗颈瘟抗性与水稻品种长宽比的相关系数为-0.1967,达到显著负相关;叶瘟、穗颈瘟抗性与水稻品种垩白大小呈显著正相关,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2026和0.1995;叶瘟、穗颈瘟抗性与垩白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2276和0.2240;叶瘟、穗颈瘟抗性与垩白度除人工鉴定穗颈瘟外均呈显著正相关,叶瘟平均相关系数为0.1789,穗颈瘟平均相关系数为0.1630。叶瘟抗性与水稻品种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2159,达到显著负相关;稻瘟病抗性与水稻品种蒸煮品质、食味品质相关性因试验方法而不同,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在人工鉴定条件下存在着显著负相关性。因此,在寒地稻区选育优质、高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949.
用复合氨基低聚糖抗病增产剂在不同区域对小麦、玉米、水稻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浸种或在不同时期喷施,均可使产量增加,小麦增产20.8℅,玉米10.6℅,水稻15.6℅,随机方差分析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田间调查和考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水稻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高于对照,水稻浸种或喷施的叶绿素含量及干物重高于对照,小麦喷施的花后叶面积比对照高。  相似文献   
950.
辽宁省杂草稻的发生及其控制措施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对辽宁省杂草稻的起源、危害、扩散途径及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认为杂草稻不仅影响水稻的产量,而且降低水稻的商品价值;杂草稻主要通过种子调运进行大范围远距离扩散,通过农事活动等近距离传播;应采取预防和耕作栽培措施为主的杂草稻综合防治措施对杂草稻进行积极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