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139篇
农学   83篇
基础科学   81篇
  53篇
综合类   309篇
农作物   35篇
水产渔业   46篇
畜牧兽医   236篇
园艺   78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杨扇舟蛾天敌种类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扇舟蛾Cla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是杨树食叶害虫中分布广泛、发生面积大,危害濒繁、蔓延迅速的虫种。常爆发成灾。在短期内吃光叶片,对树木生长影响极大。近年来,在山东发生面积常高达百余万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更好地利用天敌防治该虫,笔者于1998年。2000年对其天敌种类和作用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992.
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技术在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推广多年,2006年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技术应用面积占本区水稻总面积的91%。推广此技术后,全区水稻单产增加441kg/hm2。但多年来,旱育秧苗床出现黄僵苗、黄(白)化苗、死苗,影响着水稻肥床旱育秧秧苗素质的提高和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技术的推广。其中在城南、黄码等乡(镇)的水稻肥床旱育秧每年出现黄(白)化苗,其发生时间在5月25日左右,秧苗叶龄在4.5叶左右,叶片发黄,严重时叶片失绿呈现白色,光合作用不能进行,秧苗逐渐死亡。如果提前移栽到大田,秧苗可逐渐恢复生长。针对这种情况,在狠抓水稻肥床旱育秧苗床培肥的基础上,在城南、黄码乡(镇)进行了水稻肥床旱育秧苗床防  相似文献   
993.
玉米秸秆不同部位含水率特性和拉伸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玉米秸秆不同部位的含水率和拉压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玉米秸秆不同部位的原始含水率自顶部至底部逐渐增大,且玉米秸秆在恒定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下达到失水平衡时,以及浸泡在恒温水浴中达到吸湿平衡时,其不同部位的含水率也表现出自顶部至底部逐渐增大。玉米秸秆不同部位含水率的这一不同,导致了其拉压力学特性也随玉米秸秆的部位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994.
以分别保存于2004-2006年的带Epichloë内生真菌(E+)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内生真菌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中华羊茅种子带菌率、幼苗带菌率以及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根长、苗长均有降低的趋势,同一年种子带菌率均高于幼苗带菌率,2006年带菌率最高,种子为95.80%,幼苗为93.10%;以3个年份的(E+)中华羊茅草粉浸提液对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燕麦镰孢Fusarium avenaceum和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的抑菌活性研究表明,3个年份的带菌草粉浸提液对3种菌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保存时间越长,其抑菌能力越弱,2006年的抑菌率为63.51%,2004年为25.49%,而2006年的抑制产孢能力为69.25%,2004年仅为26.34%。同时,从不同保存年份分离到的内生真菌在相同条件下再培养结果显示,保存时间越长的内生真菌生长越缓慢,产孢能力越弱,2006年的菌落直径为26.4 mm,而2004年仅为17.4 mm。说明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内生真菌活力在逐渐下降,导致自身生长以及促进种子生长,抑制真菌的活性也开始减弱。  相似文献   
995.
杜瓜是一种优良的食品资源,对人体营养与保健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杜瓜籽、杜瓜籽油、天花粉与杜瓜茶等杜瓜深加工产品性状特点与工艺技术进行分析,为杜瓜综合开发提供技术借鉴与依据。  相似文献   
996.
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耳石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2012年9月~10月于南海中部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90尾,对其耳石形态特征及计量学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耳石样本具有明显的背区、侧区、吻区和翼区结构,背区小,侧区和翼区宽大,吻区长窄。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按照耳石形态的差异可分为3个不同的群体。耳石总长(total statolith length,TSL)、翼区长(wing width,WL)、最大宽(maximum width,MW)与胴长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P〈0.05),吻区长(rostrum length,RSL)、背侧区长(dorsolateral length,DLL)与胴长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P〈0.05)。随着胴长的增加,耳石绝对尺寸逐渐增大,相对尺寸逐渐减小,耳石的形态结构比例基本不变,即背侧区长、侧区长、吻区长、翼区长同耳石总长之比基本保持一致,分别为48.05%、60.05%、35.44%和67.59%,其中侧区长、翼区长与耳石总长的比值随胴长增大而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97.
高能电子束辐照对巨峰葡萄生理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能电子束辐照对巨峰葡萄的保鲜效果,为电子束在葡萄等果蔬类保鲜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以400、700、1000、1500、2500Gy等不同剂量电子束处理巨峰葡萄,置于温度-0.5—0.5℃、相对湿度85%—95%冷库中贮藏,研究不同处理对巨峰葡萄生理品质的影响。【结果】400、700、1000Gy剂量电子束辐照巨峰葡萄并结合低温冷藏能够有效抑制Vc及单宁含量的下降,维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抑制膜脂过氧化进程,进而达到保鲜的目的。其中700Gy处理组贮藏后期Vc含量达3.79mg/100g,SOD、POD活性分别保持在14.89U.g-1、40.93U.g-1.min-1,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且能维持较低的腐烂率和落粒率;而1500、2500Gy电子束对葡萄的品质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贮藏期间Vc、单宁含量快速降低,果粒落粒现象较重。【结论】700Gy电子束处理巨峰葡萄其生理品质及保鲜效果最佳,在-0.5—0.5℃冷库中贮藏98d,与对照相比极大提高了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998.
臭氧处理对巨峰葡萄品质与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臭氧气体处理对巨峰葡萄采后贮藏品质及生理的影响,为臭氧在葡萄保鲜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以21.04mg·m-3、44.62mg·m-3、81.41mg·m-3、131.14mg·m-3等不同浓度臭氧气体处理巨峰葡萄,置于温度-0.5℃~0.5℃、湿度85%~95%冷库中贮藏,研究不同处理对巨峰葡萄贮藏品质与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臭氧处理可有效抑制葡萄的呼吸强度,延缓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的下降;有效抑制PPO活性,减少单宁等抗氧化物质的消耗;并能保持葡萄果实内较高的SOD、CAT活性,减轻膜脂过氧化作用,从而延缓葡萄果实的成熟和衰老进程。其中以81.41mg·m-3臭氧气体处理葡萄,即以250mg·h-1臭氧气体发生量通入气胀2min,并密闭保持1h,每周处理1次,对巨峰葡萄保鲜效果最为显著,贮藏至98d后,好果率达85.4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  相似文献   
999.
探讨热处理温度及热处理方式对鲜切生菜品质的影响,为热处理在鲜切果蔬保鲜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采用35、45和55℃的热水处理鲜切生菜1 min,研究不同温度的热处理对鲜切生菜色泽、褐变潜力、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所有切割后热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维持鲜切生菜的色泽(55℃>45℃>35℃),抑制PPO和POD活性,降低褐变潜力,延缓叶绿素的降解。至贮藏期第13 d,55℃热处理的鲜切生菜的亮度值L仍高达54.07,红绿指数a值为-2.50,褐变潜力、PPO和POD活性较低,分别仅为0.10 A/g、13.2 U/kg和32.53 U/kg,叶绿素含量为0.85 mg/g,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切割前或切割后热处理两种热处理方式对鲜切生菜品质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切割前或切割后55℃热处理对鲜切生菜褐变的抑制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切割前热处理能更好地抑制POD活性,延缓叶绿素的降解,降低a值。本试验中,热处理鲜切生菜的最适温度为55℃,最适处理方式为切割前热处理。  相似文献   
1000.
温度和光照是香蕉组培苗生产的两个重要条件。针对雷州半岛光热充足的特点,从成本控制和培养效果两个角度出发,进行了间歇光照培养试验。从第3代的100瓶基数开始培养,培养至第9代后一次性全部生根,间歇光照培养最终比连续光照培养增加了7870瓶、增幅达20%,电耗节省2866元、节省了21.1%,总增收节支14226元、幅度达33%。在培养过程中,间歇光照培养与连续光照培养的材料在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别,各有优劣,但最终培养成商品香蕉种苗时,形态正常,没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