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1篇
林业   48篇
农学   45篇
基础科学   134篇
  66篇
综合类   251篇
农作物   40篇
水产渔业   62篇
畜牧兽医   115篇
园艺   64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培杂南胜3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用培矮64S与南胜3配组,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抗瘟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01年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32.
为跟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流行及致病特性,2020年从安徽某蛋鸡场采集的发病鸡气管和肾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及致病性分析,确定该毒株为IBV,并命名为CK/CH/LAH/20-6。分离毒株可引起鸡胚发育受阻,呈现侏儒胚、蜷缩胚等特征性病变;S1基因检测及遗传演化分析表明,S1基因大小为1 620 bp,属于QX型毒株,与华南地区CK/CH/SHD/GM17-1分离株S1基因同源性高达99.9%;14日龄SPF雏鸡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毒株可致雏鸡100%(20/20)发病,20%(4/20)死亡,同时可致气管和肾脏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排毒检测结果表明,攻毒鸡第3天气管及泄殖腔排毒检测率分别为95%(19/20)和85%(17/20),第21天排毒检测率仍达81.25%(13/16)和75%(12/16)。本研究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流行病学数据,丰富了IBV的生物信息数据库。  相似文献   
33.
为了筛选出兰州地区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高效共生固氮的根瘤菌,从兰州市安宁区绿化带白三叶根瘤内分离出6株疑似根瘤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RNA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来确定这6株菌的分类地位,并对鉴定为根瘤菌的菌株通过回接试验筛选高效根瘤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6株菌16S rRNA序列与Rhizobium anhuiense、R.laguerreae、R.leguminosarum和R.sophorae的相似性最高(99.77%~99.92%),且聚集在一个分支,是根瘤菌属的成员;回接试验显示,接种根瘤菌GAU-00001、GAU‐00002、GAU‐00005和GAU‐00006的白三叶结瘤数分别是18.2、16.7、17.7和19.2;株高分别是(15.2±0.3)、(14.3±0.3)、(14.6±0.6)和(15.1±0.2)cm;鲜重分别是(0.324±0.002)、(0.318±0.005)、(0.315±0.005)和(0.321±0.027)g;干重分别是(0.06±0.007)、(0.062±0.027)、(0.06±0.01)和(0.062±0.01)g;粗蛋白含量分别是(21.27±0.49)%、(20.2±0.26)%、(20.7±0.31)%和(21.37±0.37)%;粗脂肪含量分别是(8.24±0.01)%、(8.11±0.16)%、(8.23±1.0)%和(8.25±0.23)%,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CK、GAU‐00003和GAU‐00004的处理。由此,菌株GAU‐00001和GAU‐00006是最适宜接种兰州白三叶的根瘤菌菌株。  相似文献   
34.
宁波苦丁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的比较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E)、乙醇法(EE)、超声波法(UWE)、微波法(MAE)和超临界CO2萃取法(SCDE)提取宁波苦丁有效成分,得率分别为:0.048%、0.011%、0.631%、0.522%和0.935%,毛细管GC-MS法分别鉴定出10、9、12、9和20种成分,体外抗氧化活性测试均显示了抗氧化结果,活性强度依次为:超临界CO2萃取法>超声波法>水蒸气蒸馏法>乙醇法>微波法.  相似文献   
35.
为从整体上把握亳州市小麦生产现状,本文以安徽省统计局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总结了亳州市从1998年归省直辖到2019年间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系统的从小麦优质专用品种种植面积、种植规模化、订单农业、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小麦防灾减灾技术体系以及农村实用人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当地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明青海主栽与后备小麦品种(系)对小麦条锈病的抗性水平及部分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布,为青海省高抗条锈病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小麦条锈菌优势生理小种CYR31、CYR32、CYR33、CYR34对44份供试小麦品种分别在温室和田间进行全生育期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利用抗条锈病基因Yr5、Yr9、Yr10、Yr15、Yr24、Yr44的侧翼分子标记检测其抗病基因的分布。【结果】在供试的44个小麦品种(系)中,青麦1号、青春533和青春38等31份(70.4%)材料对CYR31表现抗病,青麦1号、青春533和青春38等35份(79.5%)材料对CYR32表现抗病,青麦1号、青春38、YZ282等35份(79.5%)材料对CYR33表现抗病,互麦13、云繁105、稷麦8号等35份(79.5%)材料对CYR34表现抗病;青春533、青春38、青春39等20份材料(系)表现成株期抗病性,占供试品种的45.4%,其中GY363和GY856 表现免疫,15-34-3、HYNM19-2和互紫麦1号等11份小麦品种表现高抗,青春38、青春39和稷麦8号等7份小麦品种(系)表现中抗,分别占总数的4.5%,25.0%和15.9%。分子检测结果表明,15-34-3、HYNM19-2、GY363等5份(11.3%)材料可能携带Yr5基因,云繁105、稷麦8号和15-34-3等11份(25.0%)材料可能携带Yr9基因,青春533、青春38、40-12-86等4份(9.1%)材料可能携带Yr10基因,互紫麦1号、YGW-46、GY363等5份(11.3%)材料可能携带Yr15基因,青麦5号、稷麦8号及15-34-3等15份(34.1%)材料可能携带Yr24基因,宁春51、15-34-3、19399-11等8份(18.1%)材料可能携带Yr44基因,其中航远L621未携带这6个抗病基因,但是全生育期表现抗病。【结论】青海省部分小麦品种(系)抗病性较高,今后应减少含有Yr9基因小麦品种的使用,加大含有多个抗病基因组合品种选育的力度。  相似文献   
37.
为厘清锦香草及其近缘种的亲缘关系,为其杂交育种提供数据基础,收集我国锦香草及其近缘种短毛熊巴掌与长柄熊巴掌等样品46份,对供试样品核糖体基因(n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进行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对其系统发育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ITS1、ITS2和5.8S的序列长度分别为246、230、160~161 bp;ITS1与ITS2序列存在变异位点426个,信息位点232个;5.8S序列存在202个变异位点,信息位点84个。根据ITS序列构建进化树:供试材料可分为2支,锦香草与短毛熊巴掌在进化树中聚为一支,分支内部互相嵌入;长柄熊巴掌单独聚成一支。以上结果显示,锦香草、短毛熊巴掌亲缘关系较近,它们与长柄熊巴掌亲缘关系较远,该结果支持《Flora of China》将短毛熊巴掌处理为锦香草的异名,长柄熊巴掌为独立种。  相似文献   
38.
斑点叉尾(鱼回)(Ictaurus punctatus)1984年由美国引入我国,由于其具有个体大、食性广、生长快、适应性强和肉味鲜美、价格适中等优点,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养殖。但随着其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的逐渐加强,以及一些地区水体环境的恶化,近年来鱼病频繁发生,给不少养殖者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斑点叉尾(鱼回)疾病的防治工作十分必要。为此笔者结合生产实践将斑点叉尾(鱼回)几种主要疾  相似文献   
39.
报道了蓝鳃太阳鱼(Lipomis macroehius)的外部形态、生活、生长、繁殖习性、食性等生物学特征,以及鱼苗培育、成鱼养殖、鱼病防治技术。分析了该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0.
陈建 《科学养鱼》2007,(5):29-29
2006年我们在重庆永川市上游水库渔场进行了加州鲈苗种池套养胭脂鱼(图见彩中插2)试验,在不增加饲料等其他成本的情况下,额外增收胭脂鱼,使池塘养殖增产增效,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