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9篇
  2篇
综合类   88篇
农作物   22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花生种子人工老化对萌发期种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种子是农业生产重要的基本生产资料,种子活力反映了种子在各种条件下具有的潜在萌发与出苗能力以及贮藏性能,其受遗传、种子发育期间的环境及贮藏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种子活力比发芽率更能体现种子质量的高低,它与种子的使用价值及贮藏性能密切相关[2].高活力种子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和生产潜力,可以提高田间出苗率,增强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增加产量,因此对花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2.
为研究机械脱壳对不同荚果类型花生剥壳效果的影响,选取11个花生品种(包括普通型、曲棍形、茧形和蜂腰型荚果的大、中、小3种果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花生荚果机械剥壳差异较大.曲棍形(J1品种)和茧形(J2品种)荚果脱壳容易卡在筛孔或筛缝中,同时荚果混入籽仁中不易分离,剥净率低.荚果形态虽均为普通型荚果,但是荚果大...  相似文献   
73.
1997年度江苏省杂交中粳稻区试结果表明:(1)参试的杂交中粳稻,其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穗、粒等穗型指标上,而穗数等群体指标和结实率明显低于武育粳3号;(2)各产量因素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不一,其平均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千粒重;(3)综合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泗优418不仅产量高,而且稳产性好。  相似文献   
74.
江淮流域杂草稻叶绿体DNA的籼粳分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探明江淮流域杂草稻的细胞质来源,根据水稻叶绿体DNA ORF100(Open Reading Frame 100)序列在籼粳间存在69 bp差异的特征,设计了InDel标记cpDNA69。利用该标记对2个分别以籼稻和粳稻为母本的F2群体、22份栽培稻(Oryza sativa L.)、3份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 Griff.)进行了分析验证。PCR结果可以获得缺失和非缺失两种带型,缺失带型与以籼稻为母本的F2群体、10份籼稻材料完全对应;非缺失带型与以粳稻为母本的F2群体、11份粳稻材料完全对应,3份广西普通野生稻为非缺失带型,属粳型,1份以粳稻为母本的籼粳杂交材料为粳型。因此,cpDNA69可以用作叶绿体籼粳鉴定标记。利用该标记对22份杂草稻的叶绿体DNA鉴定的结果表明,7份早年发现的杂草稻,即江苏省连云港穭稻和安徽省怀远、来安、全椒、肥东的塘稻的叶绿体DNA为非缺失带型,属粳型,而近年来在江苏省扬中、高邮、灌云、洪泽、盐都、兴化、如皋等地直播稻田发现的15份红米杂草稻的叶绿体DNA为缺失带型,属籼型。这为进一步研究江淮流域杂草稻的来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5.
中籼南京15号的选育及其主要特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籼南京15号的选育及其主要特征特性仲维功陈志德李传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南京210014)南京15号(原名南京32020)是我所新近育成的高产、抗病、早熟中籼稻新品种。1选育经过1989年正季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育成的特青作母本,本...  相似文献   
76.
江苏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误差变异系数(CEV)和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LSDα)为参数,分析了江苏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1983~1992年中粳组和1999~2003年(缺2001年)迟熟中粳组的试验精度。结果表明:①1年单点试验中,约有85%点次的中粳组和90%点次的迟熟中粳组的CEV<5%,但仅有45.7%点次的试验能鉴别出5%的产量差异,因此1年单点的试验精确度较高,而品种比较精确度则有待提高;②1年多点所有点次试验的CEV和RLSD0.05均小于5.0%,即以多点试验为基础的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精度较高;③根据1年单点试验的精度对试点进行取舍时必须慎重。  相似文献   
77.
江苏扬中"杂草稻"的籼粳分类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随着直播稻、麦套稻技术的推广,“杂草稻”在江苏扬中的危害越来越大,已严重影响稻米的产量和质量。为此我们对江苏扬中“杂草稻”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并利用稻谷稃毛长、酚反应和幼苗对KC lO3抗性3项形态、生理指标和SSR标记对其进行了籼粳分类,结果表明:“杂草稻”的稻谷稃毛长与籼稻品种南京11号、南京16号的相近;“杂草稻”的稻谷酚反应、幼苗对KC lO3抗性以及SSR标记指纹特征与籼稻品种南京11号、南京16号一致,确定江苏扬中“杂草稻”为籼稻类型。  相似文献   
78.
花生生产中存在过量和盲目施用化肥的问题,增加了生产成本,对环境保护带来压力.本研究以不同籽仁大小花生品种为材料,研究复合肥全量施肥、半量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茎、叶对全氮、全磷、全钾的吸收积累特性及肥料利用效率,旨为花生肥料减施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条件下,开花期和结荚期植株茎、叶中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和积累量差异较...  相似文献   
79.
蛴螬危害花生产量损失调查及发生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不同虫口密度下蛴螬对花生产量造成的危害和减产情况,在山东、江苏、安徽三省六地进行了蛴螬危害花生致使产量损失的田间试验,并进一步分析了耕作方式、施肥、作物布局对蛴螬虫口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地区花生田蛴螬虫口密度存在较大差异,在3.50~56.67头/m^2间,因蛴螬造成的产量损失率在1.47%~48.29%;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除蛴螬虫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山东潍坊寒亭区和安徽合肥肥西县两个试验点外,其他各试验点蛴螬防治区与未防治区的花生产量均有显著性差异。在玉米一小麦一花生轮作区,免耕田蛴螬虫口密度最高,达9.86头/m^2,翻耕田虫口密度其次,为6.96头/m^2,休耕田虫口密度最低,为4.76头/m^2。施肥种类对蛴螬虫口密度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施用鸡粪和草木灰田花生蛴螬虫口密度最高,而牛粪、羊粪相对较低。作物布局对蛴螬虫口密度影响较大,其中杨树一花生间作、梨树一花生间作田蛴螬虫口密度分别为29.75头/m^2、28.00头/m^2,显著高于纯花生种植区(16.50头/m^2)。  相似文献   
80.
利用方差分析(ANOVA)模型、线性回归(LR)模型和加性主效应乘积交互作用(AMMI)模型对1991年和1992年江苏省中粳稻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LR模型在评价参试品种(系)稳定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AMMI模型和ANOVA模型对参试品种(系)稳定性分析结果虽互有差异,但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