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1篇
  24篇
综合类   96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94篇
植物保护   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1.
陕西玉米害螨的发生与生态控制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陕西玉米害螨有3种,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iuncatusEhara为优势各。在关 灌区年发生12-13代,陕南13-14代,陕北9-10代,以雌成螨越冬,3月下至4月安开始产卵,5月底至6月初迁入春播玉米田,6月下至7月初迁改夏播玉米田,7月中至8月下是为害高峰关键时期害螨在玉米植株上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以中部密度最大,玉米播种早、长势差、种植密度小,田间天敌少及7-8月极高  相似文献   
212.
陕西枣树缩果病流行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田间定点、定株调查,对陕西大荔县6处枣园枣缩果病的发病过程及其致病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于5月下旬开始侵染,7月中旬开始发病,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田间发病高峰期。病原菌主要靠风雨传播,从水孔、气孔及果洼侵入枣果而发病。枣树皮、枣头、枣吊、枣枝条、枣落叶都是病原菌的越冬场所。其发生与枣果发育期、枣吊位置、挂果量、气候因子、立地条件、虫害、栽培品种及管理水平有密切关系。根据缩果病发病规律,提出了相应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13.
为筛选出适合佳县地区种植的红枣抗裂品种,利用枣果浸泡试验,分析了‘佳县长枣’、‘狗头枣’、‘赞皇枣’、‘骏枣’、‘壶瓶枣’、‘金丝小枣’、‘圆铃枣’、‘晋枣’、‘灵宝枣’、‘木枣’10个佳县本地栽植的红枣品种裂果率和吸水率的变化趋势,比较不同品种的抗裂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浸果过程中,红枣的裂果率在24 h内基本呈直线增加,72 h后达到稳定。不同红枣品种在脆熟期浸果后一定时期内(24~48 h)的裂果率和吸水率线性相关。不同品种之间的红枣裂果率差异显著,‘骏枣’裂果率最高,为93.3%,‘圆铃枣’裂果率最低,为26.7%,其次为‘佳县长枣’和‘灵宝枣’。因此,适合佳县栽植的较好红枣抗裂品种为‘圆铃枣’、‘佳县长枣’和‘灵宝枣’。  相似文献   
214.
在中国化肥普遍存在过度施用的情况下,已有不少研究就如何实现化肥减量进行了探讨,但较少关注互联网对化肥施用的可能影响及潜在机制。对此,本文以“宽带中国”为农村互联网建设的准自然实验,在2010—2020年中国33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基础上运用双重差分法和事件研究法分析了互联网的化肥减量效应。结果表明:(1)互联网对化肥施用总量和化肥施用强度分别具有5.2%和6.2%的抑制作用;(2)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西部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互联网的化肥减量效应更明显;(3)机制分析显示,减缓金融支持约束和农业机械化是两条农村互联网建设实现化肥减量的潜在机制;(4)运用空间杜宾双重差分模型发现,互联网不仅对本市化肥施用具有显著减量效应,对地理和经济属性邻近的城市也同样具有显著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15.
采用一种集遥感、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空间几何重心在内的作物分布格局监测方式研究湖北省玉米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量化表达作物分布的空间差异性并指明作物分布的集聚地。湖北省内玉米种植结构不均衡特征明显,区域间差异巨大,基尼系数高达0.606,玉米的空间分布重心偏居于宜昌市远安县境内;鄂西山区和鄂北的丘陵岗地是湖北省玉米的主要种植区,在江汉平原和鄂东地区则仅有少量的玉米零散分布。另通过多种方法综合研究湖北省玉米种植格局特征,为科学调整湖北省玉米种植结构,提升玉米生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16.
随着设施蔬菜大面积发展,出现了诸如病虫危害严重、土壤连作障碍程度加剧、经济效益下降、销售不畅等突出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扩大规模与增加效益并重、加强创新研究、推广设施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新技术等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17.
 详细介绍了国内外根结线虫病的无公害防治研究新进展。对根结线虫病的发生现状、田间识别、生物学特性、病情分级标准及最新的无公害综合调控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从无病区的保护、栽培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五方面进行了重点分析。总结认为生物防治是蔬菜根结线虫防治的发展方向;太阳能消毒和栽培防治分别是目前治理重病区以及预防无病区和控制轻病区环境友好型的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是调控根结线虫种群数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18.
不同灌溉方式对茄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日光温室中研究常规灌溉、固定灌溉、交替隔沟灌溉3种灌溉方式对茄子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茄子生长初期,固定灌溉茄子的株高最高,常规灌溉的最低;常规灌溉茄子的叶面积最小,交替隔沟灌溉的最大;交替隔沟灌溉茄子的叶片数最多,叶绿素含量最高,常规灌溉的叶片数最少,叶绿素含量最低。生育中、后期,3种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和叶数的变化与生长初期相似,株高是常规灌溉的最高,交替隔沟灌溉的最低。交替隔沟灌溉茄子的光合速率最高,固定灌溉最低。交替隔沟灌溉茄子的产量最高,为19.78kg,比常规灌溉和固定灌溉分别增产19.52%和25.35%。交替隔沟灌溉的水分利用率为21.98%,比常规灌溉和固定灌溉分别提高139.17%和25.39%。  相似文献   
219.
由黄化曲叶病毒引起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是番茄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结合多年研究结果及生产实践经验,提出了应对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番茄品种抗性退化的三条策略——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加强田间种植管理,采用不同抗性品种轮换种植。  相似文献   
220.
为明确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病毒病)与番茄叶片中各金属元素含量的关系,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不同品种及不同定植时间的番茄叶片中Mg、Ca、Fe、Mn、Cu、Zn共6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抗性水平的番茄品种的各金属元素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番茄的病情指数与Mg、Mn和Zn 3种元素的含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且随着定植时间的增加,感病品种叶片中Mn和Zn的含量呈显著性降低。因此,在番茄生长过程中,为了抑制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可对植株施加适量的Mn肥和Zn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