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7篇
  81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生态用地是生态环境的载体,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频度分析法筛选指标,应用AHP-Delphi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根据上海市青浦区2020年的规划目标确定了一些基准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海市青浦区生态用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研究区生态用地建设的现状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该区评价等级处于Ⅲ级,具有很大的建设优化潜力,与实际调查情况相符。文中的分析指标体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靠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2.
太湖地区农田水环境中氮和磷时空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农田水环境中N和P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太湖地区农田水环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N、P污染,且3~7月间呈加重趋势;目前地表水特别是太湖水中N、P含量已远远超过富营养化的极限值,富营养化程度十分严重;地下水中总P和NO3--N含量变化明显,NH4 -N已劣于V类地下水质量标准,基本不适合饮用;浅层地下水中的NH4 -N含量与土壤黏粒含量呈负相关关系,深层地下水(井水)中NO3--N含量与pH值呈正相关关系。该研究可为太湖地区水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3.
不同改良剂对滨海盐渍土盐碱指标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江苏滨海盐渍土的特点,采用5种土壤改良剂,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土壤盐碱指标的变化状况,并结合作物产量筛选出适宜的改良剂。结果表明:禾康、康地宝、腐殖酸处理后,土壤盐分含量、pH、总碱度和钠吸附比((SAR))较对照都有所降低,其中腐殖酸处理降低量最多,各指标分别为0.53 g/kg、0.16、0.170 cmol/kg和2.61;石膏处理后,土壤盐分含量增加0.16 g/kg,但pH、总碱度和钠吸附比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0.08、0.09 cmol/kg、3.33;金满田生物菌剂处理后土壤盐分、pH、总碱度和钠吸附比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明显。改良剂处理后作物产量都有所提高,其中腐殖酸处理较对照增加最多,油菜和玉米分别增产15.68% 和9.15%。  相似文献   
24.
苏北滩涂区水盐调控措施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建均  杨劲松  姚荣江  陈效民 《土壤》2012,44(4):658-664
苏北沿海滩涂区具有大面积存在盐渍化风险的可利用耕地。近年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该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通过微区定位试验,对该区典型滩涂盐渍化土壤进行微咸水灌溉结合农艺处理的试验研究,探讨了利用水盐调控措施防控该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低矿化度(3 g/L左右)的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石膏处理和秸秆覆盖处理均可以有效降低各层土壤SAR值,降低耕层土壤盐分含量,并且促进作物生长;当灌溉水矿化度达到6 g/L时,石膏处理仍具有一定控盐效果,但覆盖处理已不能控制土壤表层盐分含量的升高,作物的生长开始受到影响;当灌溉水矿化度达到10 g/L时,各处理耕层均显著积盐,作物生长受到显著影响。因此,6 g/L及以上矿化度的咸水不能用于该地区的灌溉,6 g/L以下浓度的咸水灌溉须配合石膏和秸秆覆盖处理使用。该研究为苏北滩涂区农田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5.
基于最小二乘向量机土壤水分动态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水分动态的模拟对水分循环与农业生产中水分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加入气象因子随机变量的红壤中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进行了训练、检验及模拟.结果表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相比与神经网络方法不论是模拟性能指标还是建模的数学意义都有更好的可靠性和优越性;本研究应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土壤水分动态日变化进行了模拟,并采用bior 3.3小波函数5层分解提取日变化趋势图进而把该研究区土壤水分日变化划分为4个阶段,其结果可为研究区水分合理利用和土壤墒情的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
农田尺度下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统计学方法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对太湖流域典型土壤白土O~12.0 cm、12.1~20.0 cm、20.1~30.0 cm的3层土壤样本和乌栅土0~15.0 cm、15.1~28.0 cm、28.1~42.0 cm的3层土壤样本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并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各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相关性较弱,白土有机质含量的空间相关性低于乌栅土.  相似文献   
27.
复合污染对水稻种子萌发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制定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对策提供试验依据。[方法]研究SDBS、EDTA、Cd、Hg复合污染对水稻种子萌发及部分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与未加处理的对照(CK)相比各处理组的蛋白含量均有所升高,而SOD酶活性降低,POD活性除SDBS-Cd、EDTA-Cd复合处理低于对照,其余均高于对照,各复合处理的α-淀粉酶、β-淀粉酶活性均比对照低。[结论]需加强重金属元素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28.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阶段的土壤分析,研究了喀斯特地区土壤全氮和有机碳的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石漠化程度增加,土壤全氮、总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均呈降低的趋势,且轻组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有减少趋势.在土体分布上,研究区土壤全氮和总有机碳含量从大到小均依次表现为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且随石漠化程度加深,表现出表土侵蚀现象.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以高温高湿的夏秋季较低,冬季较高;在变异幅度上,以未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壤全氮和总有机碳的变异幅度较大,土壤总有机碳库的更新比例分别为19%和20%,而轻度和中度石漠化阶段土壤总有机碳库更新比例较低,仅为11%和14%.喀斯特地区土壤全氮、总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基本性质间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碳酸钙含量、颗粒组成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9.
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下田间氨挥发损失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为明确干旱、半干旱区农田氨挥发损失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通气法研究黄淮海平原地区河南封丘国家农业生态实验站冬小麦季不同施氮量与不同施氮方式下基、追肥施用后的土壤氨挥发损失情况,同时测定了表层土壤(0~5 cm)的NH+4-N浓度、pH值和温度等氨挥发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肥料氮素的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1周内。不同施氮方式下土壤氨挥发速率、氨挥发累积量及其占施氮量的比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大而增大。氮肥在土壤中的深度对氨挥发有显著影响,基肥时期除150 kg/hm2施N量外,氨挥发累积量沟施法明显大于传统施氮法;追肥期不同施氮量均为传统施氮法大于沟施法。传统施氮法在整个冬小麦季节氨挥发损失累积量占施N量的4.78%~6.72%,沟施法为4.31%~11.24%。相关分析显示,施肥后表层土壤NH+4-N浓度与氨挥发速率呈正相关关系,而pH值则与其呈负相关关系。另外,气温、降雨气候条件对氨挥发速率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太湖地区旱季、雨季水体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源污染物越来越成为导致太湖地区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SPSS进行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太湖地区旱季和雨季水质污染状况的差异及其主导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总磷、总氮、铵态氮超标最为严重,其中总氮含量雨季明显大于旱季;辛庄地区地下水中总磷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宜兴和王庄的地下水.研究区域内太湖的磷污染比灌溉水和城市河水严重,且长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地表水水质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氮、磷营养盐以及CODMn>,影响地表水质的主要氮盐为铵态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