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国螳螂目昆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螳螂Mantodea因其卵鞘——桑螵蛸可入药,而成为我国中医史上知名的药用昆虫之一;螳螂还是重要的天敌昆虫,在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方面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本文对我国螳螂目昆虫形态学、生物学、分类学等基础研究以及药用、食用、观赏用、生物防治中的天敌利用等应用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2.
为了给农林生产中的害虫种类鉴定及害虫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对取食、危害竹子的竹飞虱属(Bambusiphaga)若虫进行了初步的分类研究,并对4种飞虱,即:罗甸竹飞虱(B.luodianensis)、橘色竹飞虱(B.citricolorata)、望谟竹飞虱(B.wangmoensis)、带纹竹飞虱(B.fascia)的5龄若虫进行首次记述,编制了8种5龄若虫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33.
采用DNA测序技术测定了中国飞虱科5属10种15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16S rDNA基因长约480 bp片段的序列,分析了其序列组成及变异特征.所获序列中,A+T约占77.5%,其中,190个核苷酸位点发生了变异(约占39.6%).利用MEGA 4.0软件计算遗传距离,外群与内群的遗传距离平均值(0.317)最高,内群各属间和各属内遗传距离平均值(分别为0.209和0.132)次之,而种内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0.013)最低.构建了10种飞虱科昆虫的MP和NJ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各属飞虱基本上形成单系群;各种飞虱各自不同地理种群均聚为一支,构成一单系群,可以很好的区分不同种类的飞虱.上述结果与形态学研究结果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34.
中国疏广蜡蝉属比较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7种疏广蜡蝉(眼纹疏广蜡蝉Euricania ocellus、长刺疏广蜡蝉E.longa、短刺疏广蜡蝉E.brevicula、带纹疏广蜡蝉E.facialis、西藏疏广蜡蝉E.xizangensis、类透疏广蜡蝉E.paraclara透明疏广蜡蝉E.clara)的外部形态和雌雄外生殖器进行较深入的形态比较研究。结果表明:7种疏广蜡蝉在外部形态(前翅斑纹、后翅色泽),雄虫外生殖器(肛节形状、阳茎干背刺突长度与阳茎干长度比),雌虫外生殖器(肛节形状、侧面观第三产卵瓣长宽比)方面差异较大。这些特征可用于该类群的物种鉴定与农林害虫防治。另外,还给出了现有标本的6种疏广蜡蝉的整体照片、局部特征照片、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并提供中国7种疏广蜡蝉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35.
贵州省稻飞虱抗药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点滴法首次测定了贵州省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对几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白背飞虱对异丙威、吡虫啉和扑虱灵的抗性均是中等抗性水平,褐飞虱对扑虱灵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  相似文献   
36.
为象蜡蝉科农林果蔬害虫快速鉴定与防治提供依据,采用标本采集与资料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象蜡蝉科昆虫名录及各种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区系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象蜡蝉科昆虫共计7属15种。贵州省象蜡蝉东洋区性质显著;在中国地理区划水平上以华中区特有成分为主,华中区+华南区成分次之。  相似文献   
37.
为了掌握竹子重要害虫缅甸安小叶蝉(Anaka burmensis Dworakowska)的分布及危害情况,给该害虫的生物学、生态学研究及防治提供基础资料,本文采用普查和定点定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竹子主产区尤其是西南地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缅甸安小叶蝉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重庆、湖北、福建等9个省区市,其中广西、广东、四川、重庆、湖北、福建为其新记录分布省区市;缅甸安小叶蝉取食为害多种竹子,危害程度由重至轻分别为:慈竹、苦竹、糯竹、撑绿竹、麻竹和箬竹。  相似文献   
38.
对球瓢蜡蝉族19属198种昆虫区系成分和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分布格局及可能的起源与扩散路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族仅分布在东洋区、古北区、澳洲区和非洲区,属、种级单元以东洋区区系型占主导地位,分别计12属、179种,占已知总数的63.16%和89.90%。聚类分析显示了东洋区和古北区关系最为密切,澳洲区次之,非洲区较小,这与大陆板块演化历史相一致;球瓢蜡蝉族至少起源于晚中新世时期(11.2—5.3Ma)的东洋区,具有劳亚古陆起源特性,并由此向其他3个区系扩散形成现如今分布格局,而台湾和印度尼西亚是现生球瓢蜡蝉族的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39.
天然产物斑蝥素对两种稻飞虱的毒杀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斑螯素处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结果显示,对褐飞虱的致死中量为0.00915μg·♀-1,对白背飞虱为0.0189 56μg·♀-1,均好于异丙威的杀虫效果,但比吡虫啉的效果差.  相似文献   
40.
斑蝥素对6种害虫的毒杀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斑蝥素以不同杀虫方式处理6种害虫,结果显示:斑蝥素对所有害虫都具触杀作用,对部分害虫具有胃毒作用,而无内吸、熏蒸作用。斑蝥素对白足额根叶蝉的效果最为明显,致死中量为0.00331μg/♀,其次为褐飞虱、叉突竹飞虱、小菜蛾和白背飞虱,24 h后的致死中量分别为0.00915μg/♀、0.01001μg/♀、0.01830μg/头和0.01896μg/♀,小地老虎3龄幼虫对斑蝥素最不敏感,致死中量为0.9005μg/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