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6篇
  2篇
综合类   30篇
畜牧兽医   10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21.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大鼠和小鼠子官VI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大鼠和小鼠子宫均含有丰富的VI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子宫壁各层均有分布,血管层和内膜中最多。在子宫角、子官体和子宫颈间未见明显差异。VI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直径大部分为3~7μm,在肌层和内膜还见到直径6~9μm,甚至16μm以上短而粗的纤维束。VI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在子宫壁血管旁、上皮下和肌束间均有分布,提示VIP作为神经递质可能参与子宫功能活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2.
静止期与活动期黄牛乳腺肥大细胞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腺炎是奶牛最重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目前 ,对于本病的防治 ,国内外学者采用了多种措施 ,但都未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Sordilo等曾用白介素 - 2 (IL-2 )对奶牛乳腺炎进行治疗研究 ,但由于迄今为止尚不清楚 IL- 2与乳腺炎发病机制的关系 ,其疗效也不理想[1] 。人和鼠类肥大细胞在免疫复合物 (immunecomplexes)、寄生虫和细菌等诱发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2 ] 。但对牛肥大细胞在乳腺炎的免疫学作用尚不清楚。Nielsen发现泌乳后期牛乳腺小叶间肥大细胞内有 4种不同形态的膜包颗粒 ,与人和某些实验动物的肥大细胞十分相似[3 ] 。但肥大细…  相似文献   
123.
<正> 为了查明茶叶中农药的残留状况对煎茶、玉露、焙茶等茶叶中的有机磷农药进行了检测,并探讨了不同茶叶种类、产区间的差异。实验方法 1.材料:商品煎茶28份,粗绿茶3份,焙茶9份,玉露4份,芽茶、茎茶和粉茶共4份,末茶2份,计8种茶叶50份样品。 2.有机磷农药:共33种。  相似文献   
124.
以大体解剖和组织切片方法观察了8例北京鸭的心神经丛和心神经节的分布与构造。支配北京鸭心脏的神经呈双侧性,左,右侧分别有一交感神经心支和迷走神经前,后二心支,它们在心外膜下分支形成6个神经丛,即左冠状丛,右冠状丛,心包横窦丛,后心丛,左上心丛及右上心丛,各丛相互交通。其中后心丛和左,右冠状丛含有小神经节。在后心丛中,有数个神经节呈串珠状排在同一神经支上。神经节内有多极神经元。  相似文献   
125.
北京鸭输卵管血管分布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观察了20羽北京鸭输卵管血管分布。结果表明:北京鸭输卵管动脉有输卵管前、中、后动脉和阴道动脉;输卵管静脉通常与同名动脉伴行,但缺输卵管后静脉,这些血管均位于鸭体左侧。输卵管前动脉一般有1条,起始于左髂外动脉的耻动脉,分布于输卵管漏斗部和膨大部;输卵管中动脉起于左肾后动脉,主要分布于输卵管峡部和子宫前部;输卵管后动脉起始于左髂内动脉或左阴部外动脉,主要供应子宫后部的血液;阴道动脉起于左阴部内动脉,分布于阴道部。  相似文献   
126.
弓形虫是一种细胞内寄生性原虫,广泛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的细胞内,造成组织、器官损伤。动物感染率可达10%~50%。人群感染呈世界范围分布,感染率从0.6%~94%不等。我国人群感染率在1.4%~28.59/5之间。人类弓形虫病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弓形虫病多因与感染动物密切接触,或食用生或半生的动物性食品而感染。北京人喜欢吃涮羊肉,因此掌握北京地区羊感染弓形虫情况对人类的公共卫生及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7.
丁酸钠对肉鸡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通过日粮中添加丁酸钠研究其对肉鸡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影响.将32只1日龄健康AA肉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A组(对照组:基础日粮)、B组(丁酸钠组:基础日粮 500mg/kg丁酸钠)、C组(丁酸钠 芽孢杆菌组:基础日粮 100 mg/kg丁酸钠 200 mg/kg芽孢杆菌)和D组(丁酸钠 酶制剂组:基础日粮 100 mg/kg丁酸钠 500 mg/kg酶制剂).试验7周后,采用组织学技术研究肉鸡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变化.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比较,小肠肥大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变化,肥大细胞多存在于肠腺周围和肠绒毛固有层,(2)各试验组的小肠肥大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各试验组和对照组小肠肥大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数均从前向后逐渐减少,十二指肠的肥大细胞最多,空肠的次之,回肠的较少;杯状细胞数则与之相反.由此可知,3种添加剂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肉鸡小肠黏膜结构,且将丁酸钠分别与芽孢杆菌和酶制剂混合饲喂,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好于单独饲喂丁酸钠.  相似文献   
128.
光照信息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它通过对动物的视觉系统和昼夜节律生物钟系统的调控,进而影响着生物体的多种生理功能。肉鸡属于光敏感动物,其视网膜和松果体上存在着不同的光感受器以及昼夜节律生物钟,通过位于其上的光受体接受外界环境的光信息(光照波长、光照周期和光照强度),再把不同光信息处理后转化为特定的生物信号,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作者综述了不同的光照信息:光照周期、光照强度及光照波长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增强或抑制作用并重点讲述了褪黑激素通过其受体途径和非受体途径(抗氧化作用)介导着不同光照波长(光色)对肉鸡免疫功能的调控,以期为现代化肉鸡养殖过程中合理运用光照信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9.
肠道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s)是动物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是黏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化学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吸收和屏障双层功能。肠道中微生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根据其与宿主的关系,主要分为共生菌、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3类,在肠道屏障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IECs首先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对肠道微生物进行识别,区别自身与非自身,对自身物质(即共生菌)免疫耐受,对非自身物质(即病原菌)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IECs与肠道共生菌共同抵御肠道病原微生物,维持肠道健康,病原微生物侵入肠道,IECs主要通过胞外分泌物和细胞表面黏液层双重屏障发挥作用,其中胞外分泌物主要包括黏蛋白、抗菌分子和抗微生物免疫球蛋白。肠道共生菌可以通过竞争识别位点,分泌抗菌物质,增加黏液分泌,诱导IECs更新、增殖和修复等方式抵御病原微生物,维护正常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在IECs抵御肠道病原微生物入侵过程中,病原微生物通过自身运动、分泌毒素和酶等破坏肠上皮屏障,直接接触IECs,对其进行损伤。因此IECs和肠道菌群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作者就IECs和肠道微生物结构、功能的适应性变化作一综述,以期阐述肠道微生物-上皮细胞屏障互作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0.
单色光对肉雏鸡小肠黏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单色光对肉雏鸡小肠黏膜形态结构的影响,为阐明单色光影响肉雏鸡生长发育的作用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LED(Light-emitting diodes)灯作为光源,选用刚出壳AA肉公雏120羽,随机分为4组,分别提供红(660 nm)、绿(560 nm)、蓝(480 nm)和白(400~700 nm)4种光源,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人工光照光强度均为15 lx,光照时间23 h,试验期7 d;分别于0、7 d时每个重复随机选取1只,利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黏膜结构变化、杯状细胞数量以及空肠肠腺上皮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7日龄时,绿光组各项检测指标比其它光色组明显增高,与红光组相比,绿光组能够促进雏鸡空肠肠腺上皮细胞的增殖(115.5%,P<0.05),提高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上皮的杯状细胞数量(分别为71.8%,35.8%和27.2%,P<0.05),增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分别为207.9,93.9和63.9 μm,P<0.05),黏膜厚度(分别为262.2,184.6和185.6 μm,P<0.05)以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分别为18.9%,54.5%和77.8%,P<0.05)。【结论】在15 lx光强度下,肉鸡生长早期(0~7 d)选用绿光照明,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肉鸡小肠黏膜结构,提高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从而促进肉鸡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