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7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49篇
林业   67篇
农学   56篇
基础科学   100篇
  71篇
综合类   357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120篇
畜牧兽医   174篇
园艺   54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21.
通过形态学与连续组织切片的方法,对美洲黑石斑鱼(Centropristis striata) 1-34 d仔鱼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进行系统观察,分析描述鱼体消化道(食道、胃与肠道)以及消化腺(肝脏与胰腺)的发育过程.对1-15 d仔鱼连续取样,每次取样30尾,15 d后隔天取样,每次取样15尾.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4±1)℃、盐度为30-32的条件下,初孵仔鱼卵黄囊体积很大,消化管为封闭的管状结构.美洲黑石斑鱼孵出3d后,口裂形成、开始摄食,肛门与外界连通,消化道逐渐分化形成食道、胃及肠道,肝脏、胆囊和胰腺也逐渐形成.7d后,卵黄囊与油球基本消失,食道、胃部以及肠道黏膜褶皱开始形成,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逐渐分化,肝脏出现脂肪颗粒,仔鱼具备了基本的摄食能力.11d时,仔鱼食道可见黏液细胞,随日龄的增加上皮组织中黏液细胞数量迅速增多,褶皱日益丰富;胃部分化形成贲门部、胃本体与幽门部,胃壁褶皱不断增多、伸长;肝脏血窦与中央静脉明显.20d时,鱼体胃腺形成,说明胃部消化、吸收蛋白质的能力增强;肠道次级黏膜褶皱出现,肠圈与褶皱更加复杂化;胰脏分布有大量酶原颗粒.32 d时,仔鱼消化道组织结构分明,自腔面向内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与浆膜层,消化道与消化腺结构和功能逐步完善.仔鱼3-7 d为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过渡期,应及时提供充足适口的生物饵料,仔鱼20 d后可以逐渐驯化投喂微型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22.
为研究豹纹鳃棘鲈色素变化过程以及添加剂对其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在室内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对豹纹鳃棘鲈的早期色素积累、转变过程进行描述,并采用螺旋藻粉和虾青素两种添加剂对其仔、稚、幼鱼的生长及体色变化的影响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从2 d仔鱼开始,眼点色素增多,并由透明转为黑色,摄食明显;3 d仔鱼其背部鳍褶上的树枝状黑色素扩大,脊椎下方出现1列黑色素细胞丛;22 d的鱼体脊椎上方出现1排黑色素斑点,下方黑色素斑点数量减少,此时口、各鳍基部及沿脊椎两侧黄色素增加;28 d的稚鱼体表黄色素与红色素进一步增多,各鳍沿鳍条均有红色素斑点分布,鱼体呈橘红色,颜色鲜艳;30–33 d的幼鱼体表两侧布满黑色与橘红色斑点,脊椎下方斑点消失,仅在尾椎下方存有1块黑色素斑点。增色剂实验结果显示,实验15 d时,螺旋藻粉组与虾青素组全长、体重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内梯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0 d时,3%和6%螺旋藻粉组较对照组的体重值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9%螺旋藻粉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虾青素组均高于对照组,除与0.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组均差异显著(P0.05)。0.1%实验组体重高于对照组和螺旋藻粉组,并高于组内其他梯度组。经过15 d添加虾青素的幼鱼体色红色素有明显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显著;30 d时,螺旋藻组没有达到增色效果。结果表明,螺旋藻粉对幼鱼生长初期有促进作用,随着添加浓度与养殖时间的增加其效果不明显,出现负效应;添加浓度为0.1%的虾青素可使全长、体重增长率最高并具有明显增色效果。  相似文献   
123.
在电力系统中,KYN28A-12开关柜应用极其广泛,运行电流在2500A以上的情况也很常见,目前有不少变电站的主变进线柜在高电流运行时有柜体发热问题,已经超出了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开关柜长期在高温度情况下运行容易加速绝缘件的老化,形成绝缘事故,所以解决发热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4.
盐度与pH对云纹石斑鱼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盐度、pH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采用单因子实验的方法,在水温22±0.2℃条件下,将受精卵在不同盐度(5、10、15、20、25、30、35、40和45)、不同pH(5.5、6.0、6.5、7.0、7.5、8.0、8.5、9.0和9.5)下孵化,观察比较其孵化率HR、畸形率DR以及对初孵仔鱼活力和仔鱼培育周期的影响。并在上述设定条件下,进行了初孵仔鱼耐受试验,测定其存活率SR及生存活力指数(SAI)。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胚胎发育的最低和最高临界盐度分别为10和45,最低和最高临界PH分别为6.O和9.5;盐度、PH的适宜范围分别是20~40、6.5~9.0,最适范围分别是30~35、7.5~8.0。仔鱼生存盐度、pH的适宜范围分别是20~35、6.0~9.0,最适范围分别是25~30、7.5~8.0。  相似文献   
125.
探索了在鱼类大小规格不同情况下制备鱼类染色体的最佳策略和方法,并对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子代(俗称珍珠龙胆)的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本研究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对所选取的珍珠龙胆幼鱼,采用小鱼游泳法进行前处理,取其鳍条并以冷、热两种不同的滴片方法制备染色体,观察染色体形态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选用的染色体制备方法能获得图像清晰、形态良好的细胞分裂相;不同的滴片处理方法细胞分裂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即热滴片法的有丝分裂指数为2.58%,明显高于冷滴片法的有丝分裂指数(0.83%),此外,热滴片法所获得的染色体的质量也明显优于冷滴片法.珍珠龙胆石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22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染色体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52,核型公式为2n=48,4st+44t.珍珠龙胆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基本一致,而与母本棕点石斑鱼的核型存在很大差异.研究表明,珍珠龙胆的2n数与其亲本相同,其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在对珍珠龙胆与其亲本的核型进行比较的同时,对已报道的25种石斑鱼进行了核型的比较和综合分析,为石斑鱼的种质鉴定、遗传资源保护利用、育种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6.
研究了不同孵化温度(16℃、18℃、20℃、22℃、24℃、26℃、28℃和30℃)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的影响,记录并分析不同温度处理组受精12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并对初孵仔鱼进行不同温度下的饥饿耐受性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显示,当温度在18-28℃范围内时,胚胎均可孵化出仔鱼,且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时间y与温度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12139x-1869,R2=0.993(P<0.01).22℃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71.01%,该温度下对应最低畸形率(9.70%),其次为24℃时,受精卵孵化率为65.37%,畸形率为13.07%;温度低于22℃时,孵化率逐渐降低,18℃时的孵化率为24.39%;温度高于22℃时,孵化率亦明显降低,28℃孵化率最低,为16.11%,而畸形率的变化趋势与孵化率相反.温度为16℃时,受精卵发育至高囊胚期后不再继续发育;温度为30℃时,胚胎停止于胚体形成期.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20℃时,SAI值最高(25.97),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最长为7 d;22℃时,SAI值有所降低(22.38),仔鱼在该温度下半数死亡时间为6d.分析结果可知,云纹石斑鱼受精卵培育的最适温度为22-24℃,仔鱼孵化的最适温度为20-22℃.  相似文献   
127.
128.
【目的】为实现固体肥的水肥一体化,设计运行稳定、施肥均匀性高的水肥一体化装置并在设计的样机上进行试验,对注入式水肥一体化装置结构及加肥部分进行设计,分析装置运行过程参数。【方法】对装置的运行参数进行了试验测定,并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了装置的工作参数对肥液浓度均匀性的影响。通过试验探究了装置的施肥性能,并与压差施肥罐进行了对比。【结果】注入式水肥一体化装置能正常工作运行,样机的注肥流量为300L/h,加肥流量与步进电机转速成正比;本装置的搅拌速度越快、加肥流量越小、供水流量越大,肥液质量浓度均匀性就越高,且本装置施用5 kg复合肥时的最优搅拌速度为400 rpm;本装置在供水流量分别为1.5、1.0 m3/h和0.5 m3/h时,施完10 kg复合肥的施肥质量浓度偏差分别为51.67%、55.07%和52.75%,与压差施肥罐相比,本装置施完10 kg复合肥施肥质量浓度偏差总体小50%,出口肥液质量浓度的稳定性和均匀性远高于压差施肥罐。【结论】注入式水肥一体化装置能有效实现固体肥的水肥一体化,并将溶解的肥液持续注入到管道中;与同类型施肥设备相比本...  相似文献   
129.
本文利用欧洲中心模式(ECMWF)每天20:00起报的未来5d(120h)地面2m气温格点产品,用距离反比加权法插值到铜仁市的1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点上,编程计算出每天预报产品预报未来5d每天的日最高、最低气温;利用A文件读取铜仁市1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最低气温实况值。统计气温预报值与对应的实况值,采用6次多项式拟合技术,通过分析预报值与实况值的关系,并得到相应的关系式,利用关系式,就可得到订正值。利用该订正方法,使得订正后的预报准确率较ECMWF模式预报准确率有很大的提高,24h订正后的全市综合平均预报准确率为80.7%,较ECMWF模式准确率提高24%。此订正方法简单实用,对气温预报准确率提升明显,对气温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0.
低能耗日光温室建筑空间形态特征参数的取值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造低能耗日光温室,提高日光温室冬季反季节蔬菜作物生产太阳能被动利用率、降低温室供热需求。【方法】基于建筑热工设计理论和建筑能耗模拟,研究日光温室建筑空间形态特征参数对温室光热环境营造的影响规律,并结合日光温室建筑构造特点,以及反季节蔬菜作物生产过程的光热环境需求特点,给出低能耗日光温室建筑空间形态特征参数的设计条件。【结果】同一地区日光温室高跨比不受跨度变化的影响,只与当地室外空气温度以及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相关;大暑日至翌年小满日期间,后屋面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影响日光温室后排蔬菜作物接收太阳光照;确保冬至日至大寒日期间北墙可接收太阳光照射,对冬季反季节蔬菜作物生产期及日光温室高效利用太阳能具有重要的影响。【结论】基于该取值原则优化设计的温室,较北京地区现行常见温室需要提供的累积补充供热量减少15.7%,节能效果明显,为低能耗日光温室优化设计提供重要设计依据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