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0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7篇
  5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验证不同化控产品对小麦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选用麦巨金、矮壮丰、爱久收等5种化控产品,在稻茬小麦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化控产品对小麦节间长度的控制和茎秆的增粗均有一定的效果,并且能起到增产作用,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2.
为探明水稻种子发芽率在贮存期间的变化规律,以"连粳7号"水稻种子的发芽率为指标,以含水量和贮存温度为考察因素,选用3×3析因试验设计、采用 SPSS软件辅助数据分析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含水量为14.5%的水稻种子在25℃下贮存180 d后其发芽率仍可达89%,含水量为11.5%的水稻种子在5℃下贮存180 d后其发芽率仍可达96.6%,水稻种子发芽率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含水量和贮存温度为影响其变化的关键因素且二者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3.
陈迪  马艳  张峰 《福建茶叶》2023,(9):34-37
为了了解进口茶叶中铬含量的情况,加强进口茶叶质量安全的管理。以近三年进口茶叶为样品,检测依据GB5009.123-2014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抽检进口茶叶样品中铬含量的范围在<0.2mg/kg到46.1mg/kg。不合格率为16.8%,需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54.
该文从品种选择、整地施肥、精量播种、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保护地菜豆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5.
陈迪 《福建茶叶》2016,(1):58-59
随着我国茶叶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茶叶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愈来愈激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每个茶叶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对于茶叶企业来说,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与企业的稳定运营有着直接关联,并且在茶叶企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本文针对茶叶企业财务内控中的难点问题作出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56.
本实验对F1代和F2代两种含不同野猪血统的长白山特种野猪生长及生长发育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饲养管理水平相似的情况下,野猪血统所占比例越高,特种野猪生长速度相对越慢。长白山特种野猪的屠宰率较高,可达到69%~74%,瘦肉率可达到47%~55%,高于我国一般地方的猪种。长白山特种野猪既可进一步纯化基因作为种用,也可育肥作为商品猪。  相似文献   
57.
三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多重PCR快速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对3种食源性致病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快速、敏感、特异的多重PCR诊断检验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上述3种菌的特异性PCR引物,通过单一、双重及三重PCR反应检测,并对人工感染的饮料和面包2种食品进行验证.结果表明,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单一、双重和三重PCR均成功扩增出目的片断,没有非特异性扩增.人工感染食品的PCR检测也获得了目的菌的特异性片段,并且结果稳定.本研究所建立的多重PCR反应系统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为食品中常见致病菌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可靠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8.
生加工水产品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因素较为复杂,本文通过对养殖水产品生加工过程中的原料、加工接触面、人员健康和虫害等方面进行沙门氏菌污染的原因分析,提出风险管理措施,起到预防产品受沙门氏菌污染作用,提高养殖水产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9.
基于GlobeLand30的大洋洲耕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大洋洲区域气候差异明显,地表覆盖和土地利用类型多样,耕地变化较为剧烈。分析大洋洲耕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科学把握其特征及规律,为耕地集约利用和粮食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最新研制的2000年和2010年全球30 m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GlobeLand30),建立耕地面积数量、利用强度和转换特征3个指标群,在国家尺度、10 km网格和30 m像元尺度综合分析大洋洲2000-2010年耕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结果】(1)2000-2010年大洋洲耕地面积总体增加约3.79%,耕地面积增幅最大的国家为澳大利亚,增幅5.39%。新增耕地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大分水岭山脉以东墨累-达令河流域上游。耕地面积减少的区域主要在新西兰北部岛屿,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岛屿。主要国家人均耕地平均减少21.47%,人均耕地减少幅度最大国家为新喀里多尼亚。(2)从耕地利用强度格局变化来看,主要国家复种指数平均增加20.63%,耕地破碎度平均减少22.83%。耕地面积-复种指数协调度弹性较大。新西兰与澳大利亚两国耕地破碎度变化驱动机制差异明显。(3)从耕地类型转换特征来看,2000年耕地转出和2010年耕地转入面积最大的国家均为澳大利亚,2000年共计转出630.25×104 hm2,其中转为草地占比所有其他转出地类的74.77%,2010年共计从草地转入544.95×104 hm2,占所有转入地类面积的59.72%;全大洲耕地与草地之间转换面积最大,但对净增加耕地贡献最大的是灌木地,转入耕地165.03×104 hm2。【结论】10年间大洋洲耕地面积变化较为剧烈,耕地利用强度整体提高,耕地与草地相互转换最为频繁。  相似文献   
60.
全球耕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分析2000-2010年全球耕地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为中国粮食安全国际化战略决策制定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监测等研究提供信息支撑。【方法】基于全球首套30 m地表覆盖产品数据集GlobeLand30,利用耕地总面积、面积变化量、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面积变化幅度、面积变化量标准差、复种指数、复种指数变化量和复种指数变化幅度等8个指标,从大洲、国家、1°×1°经纬网3个统计单元,分析2010年全球耕地空间分布现状、2000-2010年全球耕地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全球耕地利用强度变化特征。【结果】2010年全球耕地面积总量为193 890.00×104 hm2,占全球陆表面积14.31%。全球人均耕地占有量为0.28 hm2。其中,大洋洲以人均1.71 hm2位列第一,亚洲以人均0.17 hm2排名最后。[10oN-45oN, 65oE-125oE]、[40oN-55oN, 15oE-55oE]和[15oS-45oS, 45oW-70oW]是全球耕地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耕地面积最大的前10名国家依次是: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其中俄罗斯、加拿大、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还是人均耕地占有量全球前10名的国家。2000-2010年,全球耕地面积总量略微变化,总体增加2.19%;美洲是耕地面积增长最大的大洲,增长达2 128.14×104 hm2;非洲是耕地面积和空间变化最剧烈的大洲,增长幅度为7.42%。全球耕地面积总量前10名国家中,中国是唯一出现耕地面积减少的国家,10年间减少0.95%,巴西和阿根廷是耕地面积增加和空间波动性最大的国家。美国是耕地面积变化总量和变化幅度均最小的经济大国。全球耕地高强度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美洲以及西非地区,复种指数均达200%以上。2000-2010年,全球耕地面积最大的10个国家中有5个国家复种指数呈上升趋势,其中巴西和哈萨克斯坦复种指数增加最显著,俄罗斯复种指数下降最明显。【结论】2000-2010年,全球耕地总量变化不大,但不同区域和国家的耕地变化差异较大。本研究利用30 m分辨率遥感数据产品揭示了全球耕地分布状况、10年变化特征和区域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全球水土资源利用、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分析研究提供重要数据和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