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2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6篇
  5篇
综合类   66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为了评价喷雾助剂对除草剂减量施用下的增效调节作用,采用仪器分析和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7种助剂对烟嘧磺隆的药液特性和除草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7种助剂均能显著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接触角,增加药液铺展直径。杰效利对药液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降低作用和药液铺展直径的增加作用好于其他助剂,添加杰效利0.05%~0.2%后烟嘧磺隆药液的表面张力降低了41.52%~47.69%,接触角降低了49.87%~66.23%,铺展直径增加了59.94%~150.13%;渗透者、倍创和迈丝可以显著延长液滴干燥时间,与未添加助剂相比干燥时间分别增加了3.84%~36.69%、17.20%~23.57%、3.02%~18.0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渗透者和迈丝对烟嘧磺隆的增效作用好于其他助剂,能够降低烟嘧磺隆使用量达25%~40%,可以作为烟嘧磺隆的有效助剂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72.
为科学防治二化螟,有效控制农药使用量,进行10%四氯虫酰胺SC混用不同助剂防治二化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二化螟卵孵化盛期施药,应用10%四氯虫酰胺SC 150g·hm~(-2)+有机硅油剂5 000倍液和10%四氯虫酰胺SC150g·hm~(-2)+有机硅水剂5 000倍液防治二化螟效果显著,农药使用量减少50%,并有一定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73.
菜豆抗草甘膦基因筛选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74.
为明确异噁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 以1倍、5倍和10倍田间推荐剂量为供试除草剂剂量, 测定了异噁唑草酮土壤封闭处理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脱氢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荐剂量的异噁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无显著影响, 5倍和10倍推荐剂量的异噁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具有抑制作用。推荐剂量的异噁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影响较小, 5倍和10倍推荐剂量的异噁唑草酮对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异噁唑草酮对土壤脱氢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且施用剂量越高, 抑制作用越强。异噁唑草酮对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前期促进, 后期抑制, 且施用剂量越大, 促进或抑制作用越强。研究表明:推荐剂量的异噁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较小, 但对土壤脱氢酶、中性磷酸酶活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75.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生物安全性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目前在转基因作物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国内外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介绍了草甘膦和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作用机制,对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基因逃逸、产生超级杂草的可能性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和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生物安全性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还对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能否在我国种植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6.
药液表面张力和黏度对草甘膦药效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添加有机硅助剂和丙三醇调节草甘膦药液的表面张力和黏度,测定其对草甘膦药液液滴的物理性状及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雾滴的铺展直径增加,干燥时间缩短,药液的黏度以及在杂草叶片表面的最大稳定持留量没有显著性变化;草甘膦对杂草的防效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对阔叶杂草最高目测防效和鲜重防效可提高42%和41%,对禾本科杂草防效可提高37%和37%。增加草甘膦的药液黏度,药液在杂草叶片上的最大稳定持留量增加,表面张力降低,对雾滴的干燥时间和铺展直径影响很小;草甘膦对阔叶杂草最高目测防效和鲜重防效可提高42%和41%,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可提高42%和42%。适当降低草甘膦药液的表面张力或增加其黏度均可提高其对杂草的防除效果。  相似文献   
77.
[目的]初步确定抗草甘膦野生大豆抗性产生的生理机制,为抗草甘膦大豆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田间试验对67份野生大豆材料进行草甘膦抗性筛选;并以抗性材料ZYD0685和敏感材料ZYD0790进行生理指标研究。[结果]在草甘膦有效剂量为1.23 kg/hm2条件下,不同野生大豆对草甘膦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ZYD0685和ZYD2405的存活率最高,分别为87%和83%;7份材料的存活率为2.7%~38%;58份材料死亡。在草甘膦不同剂量处理下,抗性材料ZYD0685叶绿素和莽草酸含量没有明显变化,GSTs活性明显增加;而敏感材料ZYD0790莽草酸含量明显升高,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GSTs活性变化幅度较小。[结论]降低莽草酸积累量较少是野生大豆抗草甘膦的主要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78.
针对日益严重的除草剂乙草胺药害问题,利用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乙草胺浸种处理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发育状况、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力的作用。结果表明,乙草胺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安全性、GSH含量和GST活力存在差异,其中在乙草胺诱导浓度为40 mg.L-1时,对乙草胺抗性最高的玉米品种自交系Lx347的GSH含量和GST比活力增加量最多,且对叶部的增加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9.
从某生产2,4-滴丁酯的农药厂排污口采集污泥样品,驯化分离得到16株能够以2,4-滴丁酯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细菌,其中1个菌株T1对2,4-滴丁酯的抗性最强,可生长的最高浓度达到5 000mg/L.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T1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相似文献   
80.
旨在深入探讨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及胸腺和脾超微结构的影响。将10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免疫抑制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采用灌胃法给药,前7d,免疫抑制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与试验Ⅲ组小鼠均灌胃0.6mL环磷酰胺溶液;后21d,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分别灌胃0.6mL黄酮剂量为50、150、250mg·(kg·d)~(-1)的总黄酮溶液,未明确写出的组别和时间点在上述给药时段相应灌胃0.6 mL生理盐水。试验28d后,分别测定碳粒廓清指数和脏器指数(胸腺、脾)及小鼠血清IL-2、IL-4含量。同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脾和胸腺结构。结果表明,灌胃环磷酰胺可复制小鼠免疫抑制模型。不同剂量的沙冬青种子总黄酮能不同程度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胸腺和脾指数、碳粒廓清指数、吞噬指数以及血清IL-2和IL-4含量,尤其试验Ⅱ组,总黄酮灌胃剂量为150mg·(kg·d)~(-1),其效果最为突出,与免疫抑制组比较均差异极显著(P0.01)。电镜观察显示,沙冬青种子总黄酮不同剂量试验组小鼠胸腺、脾中成熟淋巴细胞数量与免疫抑制组小鼠比较均不同程度增多,尤其试验Ⅱ组中成熟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最明显(P0.01),且淋巴细胞排列紧密,与周围间质间隙明显减少。上述结果提示,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可通过促进免疫器官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成熟,改善和修复受损免疫器官组织结构,从而达到改善和增强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