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7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23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菜用黄麻新品种福农1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农1号是采用长果种黄麻泰字4号通过60Co γ射线219 Gy剂量辐射诱变,经多代系谱选择育成的菜用黄麻新品种。叶柄、托叶、花萼、蒴果绿色,腋芽发达,群体整齐。单叶互生,叶片长卵圆形,平均长为16.5 cm,宽为7.8 cm;叶缘锯齿,叶基一对锯齿尖延长成须状;叶柄绿色;托叶小、绿色。采摘嫩茎叶后株高可控制在130~160 cm,分枝数15个左右,茎粗1.60 cm。苗期生长缓慢,中后期生长迅速。全生育期(从播种至种子成熟)170~184 d(天)。嫩茎叶产量1 205.1~1 483.9 kg·(667 m2-1。经田间种植调查,对黄麻黑点炭疽病、立枯病和茎斑病的抗性优于对照翠绿、泰字4号和宽叶长果。  相似文献   
22.
红麻SRAP、ISSR遗传连锁图构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SRAP、ISSR标记构建红麻分子遗传连锁图,以半野生种Ga42(源自加纳)和栽培种阿联红麻(源自埃及)杂交产生的203株F2代分离群体作为作图群体。筛选出多态性好的27对SRAP引物组合和5个ISSR引物,对F2作图群体进行PCR扩增,共产生108个多态性条带,平均每个引物组合产生3.4个多态性条带。最多的可产生8条多态性条带。应用MAPMAKER/EXP3.0软件对108个多态性条带进行遗传连锁分析,被分为16个连锁群(LOD≥3.0),初步构建了首张红麻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总长为1336.6cM,平均两个标记位点间距为17.82cM。本文还讨论了图谱构建存在的偏分离有关问题与对策。可为进一步构建较高密度、分布均匀的遗传图谱及基因定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3.
福建省2003-2004年红麻新品种(系)区试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4年福建省红麻新品种联合区试试验,由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省农科院提供的参试红麻新品种8个,以粤743和红引135为对照,在福建省5县市设点鉴定,对参试各品种的原麻产量进行方差和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Finlay的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对各参试品种进行丰产稳产性估算,结果表明供试中福红992产量居区试首位,平均每公顷原麻产量达7778kg,比对照粤743增产25.7%;其次为福红15号、福红14号、福红11号、福红13号平均每公顷原麻产量分别为7295kg、7283kg、7241kg和7189kg,分别比对照粤743增产17.9%、17.7%、17.0%、和16.2%,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而金光2号和闽红964也比对照粤743增产9.6%和8.3%,也达极显著水平.各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品种稳定性、抗病性和品质也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4.
烟草六个重要性状的QTL定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烤烟台烟7号与白肋烟白肋21作为杂交亲本,后代自交衍生的127个F2和F2:3家系为材料,构建了全长3 483 cM包括26个连锁群、190个标记位点的烟草遗传连锁图谱。通过一年两地各3次重复的随机区组田间试验,测定烟叶烟碱、总氯、总钾、叶长、茎叶夹角、白粉病6个重要性状,采用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QTL并分析其遗传互作效应。结果检测到2个烟碱相关QTL、2个总氯相关QTL、1个总钾相关QTL、4个叶长相关QTL、茎叶夹角和白粉病相关QTL各1个,其中6个加性效应QTL和4对加加上位性效应QTL。这11个基因位点遗传效应中除加性效应外,上位性效应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5.
红麻综合利用研究进展与产业化前景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红麻是重要的韧皮纤维作物,世界各国在红麻多用途开发利用上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综述了红麻在造纸、纺织、建筑材料、麻塑复合材料、水土保持、吸附剂、饲料、食用油、栽培基质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利用现状,并对产业化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促进我国红麻的生产发展和提升综合开发附加值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
红麻基因组总DNA的提取纯度,关系到新型分子标记ISSR、SRAP的PCR扩增效果。经反复实验,对CTAB法提取红麻总DNA技术进行了改进,即采集足量的红麻嫩叶、提取时加入β-巯基乙醇、提取过程中使用2.5%CTAB、最后用预冷的无水乙醇沉淀DNA。OD260/OD280比值检测结果为平均1.824,而且DNA得率也较高,证明用此法提取的DNA能完全满足ISSR和SRAP分析的要求和获得较理想的效果,本文还讨论了高质量DNA提取应注意的有关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27.
福建省2003-2004年红麻新品种(系)区试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3-2004年福建省红麻新品种联合区试试验,由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省农科院提供的参试红麻新品种8个,以粤743和红引135为对照,在福建省5县市设点鉴定,对参试各品种的原麻产量进行方差和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Finlay的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对各参试品种进行丰产稳产性估算,结果表明供试中福红992产量居区试首位,平均每公顷原麻产量达7778kg,比对照粤743增产25.7%;其次为福红15号、福红14号、福红11号、福红13号平均每公顷原麻产量分别为7295kg、7283kg、7241kg和7189kg,分别比对照粤743增产17.9%、17.7%、17.0%、和16.2%,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而金光2号和闽红964也比对照粤743增产9.6%和8.3%,也达极显著水平。各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品种稳定性、抗病性和品质也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8.
为鉴定转导SaNHX耐盐基因T1代980个红麻株系的耐盐性,本研究对980个株系在福州进行耐盐性鉴定和筛选,并对筛选出的9个耐盐T1代株系进行PCR检测和不同盐浓度水培和盆栽初步鉴定.通过调查转基因T1代在盐胁迫条件下的发芽率、出苗率、幼苗生长情况,对转基因后代的耐盐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转耐盐基因红麻T1代9个株系在0.71%的处理下,种子发芽率和生长势明显优于未转导对照红麻.苗高、苗重和根长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04cm,0.23g和3.7cm.(2)0.3%、0.5%和0.71%三个不同盐浓度胁迫5天、10天、15天三个处理试验的方差分析表明,耐盐转基因T1代的株系幼苗成活率明显高于普通对照,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编号176株系最佳;(3)在0.71%盐胁迫处理下,生长10天的T1代红麻幼苗苗高、苗重和根长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在9个转基因株系中,176号植株最好,其苗高、苗重和根长的增长量分别比对照提高5.47cm、0.72g和4.54cm.  相似文献   
29.
以宽叶长果和甜麻杂交产生的F2代为材料,研究长果种黄麻DNA的提取方法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模板DNA浓度、Mg2+浓度、Taq DNA聚合酶浓度、dNTPs浓度及上下游引物浓度).最终建立了适于长果种黄麻DNA提取的CTAB法与SRAP-PCR反应体系(25 μL):模板DNA 100 ng,引...  相似文献   
30.
蓖麻遗传资源产量与品质性状主成分聚类分析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内外引进的75份蓖麻种质资源为材料,在对株高、果穗长、含油率、单株有效穗、单株蒴果数和单株种子产量等6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主成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3.45%.其中,第1主成分为产量构成因子,贡献率为58.41%;第2主成分为含油率构成因子,贡献率为13.87%;第3主成分为株高构成因子,贡献率为11.17%.主成分系统聚类分析表明,当欧氏距离取值D=2.49时,可把75份蓖麻种质资源分成四大类群,在杂交育种上可根据不同类别的特点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