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1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2篇
  18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微池板比色法具有快速批量测定土壤酶活性的潜力,将其应用在农田土壤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有关的β-葡萄糖苷酶(BG)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及酶的温度敏感性(EQ10)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应用微池板比色法,在获取缓冲液酸碱度、培养时间和匀浆液水土比优化参数基础上,测定不同种植制度土壤(棉花连作和苜蓿-柳枝稷轮作)的PPO和BG活性及其温度敏感性,评价微池板比色法在土壤酶学研究中的价值。结果表明:pH7的缓冲液、2 h的培养时间和匀浆液水土比(20∶1)为最优的测定参数,其既满足批量分析要求又可提高测定的准确性。棉花连作与苜蓿—柳枝稷轮作土壤的PPO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但BG酶活性轮作土壤显著高于连作土壤,PPO和BG活性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时,两种栽培制度土壤并没有引起两种酶的EQ10发生显著性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微池板比色法能够比较快速地同时测定多个土壤、多种酶活性,可作为土壤酶学常规分析技术,同时需要根据土壤的特性适度调整主要测定参数。  相似文献   
42.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干旱半干旱区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对盐碱土的治理改良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且取得了丰硕成果.分析盐碱地治理改造的主要经验,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以灌排为主的水利工程措施,通过抽提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发展灌溉,淡水淋盐,大面积的盐碱土地得到改良治理.  相似文献   
43.
为明确华北地区特定区域与气候条件下春玉米对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的响应,从而为制定该区域春玉米的高产节水调控技术提供参考依据,利用遮雨棚开展了盆栽春玉米的全程水分控制的试验研究。试验设置了1个全生育适水对照(CK)和1个全生育期供水充足(AW)处理,另外设置了苗期干旱(SD)、拔节期干旱(JD)、大喇叭口期干旱(LD)、抽穗期干旱(HD)和灌浆期干旱(FD)5个不同时期的干旱处理。主要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干旱对春玉米生育进程、部分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胁迫的敏感程度大小依次为抽穗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拔节期。与CK相比,SD处理由于持续的重度干旱,所以严重抑制了其植株的生长,复水后其单株叶面积虽然上升幅度更大,但依然最小,且灌浆期光合速率也最小,说明苗期重度干旱后,复水后的恢复力是有限的。AW处理可以减慢生育后期叶片的衰老速度,使整个生育期延长了1d,即充足水分供给利用时玉米生育期延长。营养生长阶段的SD、JD和LD处理分别使整个生育期延长了3、1和1d,而生殖生长期的HD、FD处理均使整个生育期缩短了2d,说明营养生长期干旱可以延缓玉米的生长发育,而生殖生长期干旱会加速玉米的衰老速度,缩短生育进程。  相似文献   
44.
依据资源价值论与影子价格方法,初步确定当前栾城县超采地下水价值为1.2元/m^3,以这一价值重新对栾城县当前主要种植模式及未来可能采用的替代模式的农田生产效益进行核算,结果表明,传统的冬小麦一夏玉米种植模式经济效益绿色核算每公顷下降达到2478元,比计水价前减少了21%,其效益值仅高于春大豆种植模式,因此,在低平原缺水区,这一种植模式不仅造成水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问题,而且是不经济的。借鉴绿色GDP核算方法,对2000年全县以冬小麦一夏玉米为主体的粮经饲作物总体绿色经济效益核算,绿色核算结果比传统核算的经济效益减少了8925.9万元,降低55.2%。  相似文献   
45.
根据对全国东中西部26个省份、202个村庄、2411份调研问卷的结果,重点从农村家庭燃料结构、农村道路、农村家庭饮水、厕所、秸秆处理、生活垃圾、植被绿化等方面对中国不同区域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村容现状与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46.
为探究河北省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及可持续性,通过梳理2004—2018年河北省水资源动态变化,根据水资源供需现状,引入水资源生态足迹及承载力模型,分析多年水资源盈亏状况。结果表明,相较2004—2011年,虽然2012—2018年水资源总量平均值变化不大,但年际间的波动增强,变异系数增加;在用水结构方面,用水总量稳中有降,农业用水比例虽然逐年降低,但所占比例仍然很大,2004—2018年造成618.28亿m3的总水资源亏缺量;从供水结构的角度,地表水供水的比例逐年增大,但仍以地下水供水为主,导致地下水埋深持续增加;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显示,河北省多年水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下降趋势,承载力呈缓慢上升趋势。总体来看,河北省用水压力依然很大,但正向好的趋势发展。科学有效的节水方式是促进水资源持续向好发展的保障,采用多种节水措施并行,加快构建新的用水结构,尽早达到水资源采补新平衡。  相似文献   
47.
不同间作形式对玉米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了探究间作群体地下部土壤生物化学环境,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不同间作群体玉米关键生育时期3种主要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玉米生育时期的推进,玉米单作、玉米‖向日葵、玉米‖花生、玉米‖红薯4个处理的根际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均在喇叭口期出现活性高峰;(2)玉米整个生育期,各处理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大小顺序均表现为玉米‖花生>玉米‖红薯>玉米‖向日葵>玉米单作,且在喇叭口期差异较显著(P<0.05)。玉米‖花生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整个玉米生长期一直高于玉米单作,玉米‖红薯除喇叭口期外均低于玉米单作、玉米‖向日葵在喇叭口期和开花授粉期也均低于玉米单作;(3)间作群体有明显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48.
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改变华北平原传统的施肥方式,同时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闲置浪费的有机肥。试验设在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吴桥试验站,采用华北平原常规的耕作方式,按等氮量施肥的原则,分别对冬小麦进行单施化肥、化肥+秸秆、化肥+有机肥3种不同的培肥处理。研究不同培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构成、生理特性以及地上部小麦叶片SPAD值的影响和叶片SPAD值与叶片全氮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机肥+化肥和秸秆+化肥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均能改变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地上部分氮含量,且均优于单施化肥的处理,在产量方面,有机肥+化肥与秸秆+化肥的处理比单施化肥处理分别增产3.63%和2.11%。  相似文献   
49.
土壤质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空间位移法,将砂土、砂质黏壤土、砂质壤土3种不同质地土壤移到同一地点的水泥池小区上,研究土壤质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免耕还是翻耕,玉米产量均表现为砂质黏壤土>砂质壤土>砂土。不同质地的土壤玉米产量均表现为翻耕比免耕高,但差异不显著。根据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玉米产量的差异主要由单穗粒重和千粒重的变化引起。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湖南双季稻区5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综合分析5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特点及其适宜区域.[方法]以双季稻冬闲种植为对照,根据"三少两高"(少动土、少裸露、少污染、高保蓄、高效益)技术原理构建指标体系,对湖南双季稻区5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做量化分析.[结果]双季稻-马铃薯的综合保护度最大,为20.1,双季稻-黑麦草与双季稻-油菜模式的综合保护度次之,达17.5和16.0;双季稻-紫云英栽培模式的综合保护度为10.5,双季稻双免种植模式的综合保护度最低,为3.4.[结论]5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均具有一定的"保护度",但差异较大.其中双季稻-马铃薯的综合保护度最高,经济效益值最高、土壤的保蓄能力也最高,劳动力消耗也最大,适宜于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区域;双季稻-黑麦草综合保护度与双季稻-油菜的相近,其经济效益值较高,土壤的保蓄能力也高,但劳动力消耗不大,适宜性较为广泛;双季稻-紫云英的综合保护度也较高,且由于其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使得其对环境的毒害作用最小;双季稻双免栽培的劳动力消耗最低,但综合保护度为正值,即表现为一定的保护性,适宜农村劳动力较为贫乏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