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26篇
  19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21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1 毫秒
71.
利用外源ABA控制杂交水稻穗萌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外源ABA对水稻不育系岗46A在不同喷施时期下进行不同浓度的喷施处理。结果表明,在各个喷施时期下,喷施ABA均显著降低了岗46A的穗芽率,并且喷期不同要求ABA的有效浓度也不相同,早喷(授粉末期)要求ABA浓度较高(90mg/L),迟喷(灌浆中期或乳熟末期)要求ABA浓度较低(50 mg/L)。此外喷施ABA还影响了结实率与千粒重。处理后的种子经贮藏,未发现其种子活力下降。在杂交水稻繁殖制种的灌浆中期喷施50 mg/L的ABA是防治穗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2.
[目的]为探究不同大豆品种与种植模式对苗期玉米根系的影响,揭示玉米大豆间套作对玉米根系发育的影响.[方法]以46种大豆材料与玉米进行间作,对苗期玉米的根系形态、活力及SOD抗氧化酶活性进行聚类分析.在阈值为8.5时,将供试大豆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不同大豆品种对间作玉米苗期的影响不同,类群Ⅰ强于类群Ⅱ、Ⅲ,结合四川省主推...  相似文献   
73.
发展套作大豆,振兴大豆产业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中国大豆供求失衡,振兴大豆产业势在必行.北方大豆正面临单位土地产出率低带来的比较效益低下、产销分离引起的成本增加、大面积重迎茬种植带来的减产严重、油酯和蛋白质含量不高等不利因素,限制了进一步发展.套作大豆作为南方新型旱地多熟种植模式的主体作物,具有与主要粮食作物和谐共存,蛋白质含量高、利于食用和加工业的发展,减轻季节性干旱的危害、实现抗旱增收等优点,发展潜力巨大.作者认为稳定北方大豆面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南方套作大豆是振兴我国大豆产业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74.
为提高单作大豆产量,本研究以大豆品种南豆12为材料,分别探究了不同浓度的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对大豆田间出苗的影响,及叶面喷施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褐藻胶寡糖、壳寡糖、冠菌素拌种均能提高大豆的田间出苗率,而叶面喷施均能提高大豆的株高与茎粗,褐藻胶寡糖和冠菌素拌种可增加大豆分枝数,壳寡糖拌种则减少了大豆分枝数。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单株粒数与百粒重,进而提高大豆产量,同时还可提高大豆粗蛋白含量,降低粗脂肪酸含量以及满粒期大豆籽粒中可溶性糖与还原性糖的含量。此外,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不会影响收获子代大豆的萌发。褐藻胶寡糖、壳寡糖、冠菌素拌种推荐每公斤大豆使用100 mL植物生长水溶液拌种,浓度分别为25、100、0.05 mg·L-1;叶面喷施的推荐使用量分别为50、50、0.01 g·hm-2。 本研究结果为大豆丰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5.
西南地区不同套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作物组合的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寻找作物搭配合理、低投入高产出的套作模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比较了4种套作模式(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的土壤肥力、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差异。连续种植3年后,各种植模式的土壤养分含量基本维持或得到提升(速效钾除外)。甘薯茬口对全钾、速效钾消耗均较大,需适当提高钾肥用量。小麦/玉米/甘薯的总产量最高,小麦/玉米/大豆模式的大豆单产量最高,小麦的单产各模式无显著差异。不同模式收益表现为,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产投比表现为,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小麦/玉米/大豆收益为14196.41元/hm~2,产投比为3.69:1,均为所有模式中最高,加之大豆茬口可以活化土壤养分,是相对理想的套作模式。  相似文献   
76.
玉米大豆播期衔接对间作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完善玉米/大豆间作的播期衔接技术,在西南地区寻求合适的玉米、大豆播期。试验在田间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3个玉米播期:早播(A1:5月15日)、中播(A2:5月30日)、晚播(A3:6月14日)与3个大豆播期:早播(B1:5月30日)、中播(B2:6月14日)、晚播(B3:6月29日)为对象,研究不同玉米、大豆播期对大豆的干物质积累、器官分配比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开花后作物生长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荚果分配率和产量均在玉米中播时最高,开花后作物生长率较玉米晚播时高出33.2%;在R4、R6生育时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大豆荚果分配比率分别比玉米晚播时高32.4%,17.9%和26.3%,23.9%;大豆产量较玉米晚播时高75.7%。玉米中播时衔接不同播期的大豆,其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荚果分配比率和产量均在大豆早播时最高,在R4、R6生育时期,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荚果分配比率比大豆晚播时分别高195.4%,58.5%和33.9%,26.7%;大豆产量较大豆晚播时高出128.7%。在玉米/大豆间作下,玉米中播(5月30日)间作大豆早播(5月30日),即玉米大豆同时播种时,可提高大豆开花后作物生长率,增加单株干物质累积量、籽粒分配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77.
为了探究带宽和大豆密度配置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以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3个带宽水平(BW_1:2.0 m、BW_2:2.2 m、BW_3:2.4 m),副因素为4个大豆种植密度(D_1:52 500株/hm~2、D_2:67 500株/hm~2、D_3:82 500株/hm~2、D_4:97 500株/hm~2),调查不同田间配置下的大豆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器官分配比率、籽粒灌浆及产量。结果表明:带宽增加有利于大豆光合特性、群体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百粒质量、单株粒数和产量的增加,BW_3的大豆产量较BW_1和BW_2显著提高了37.2%和19.6%。各密度水平下,大豆产量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D_3的大豆产量较D_1和D_4显著提高了9.4%和6.0%。在BW_3下不同密度处理间的大豆产量表现为:D_2D_3D_4D_1。在玉米-大豆间作中,带宽2.4 m,大豆种植密度在67 500~82 500株/hm~2时,大豆光合特性改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大豆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78.
为研制一种防治大豆镰孢根腐病的高效、低毒种衣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6%烯效唑(uniconazole)原药、97%戊唑醇(tebuconazole)原药、98%恶霉灵(hymexazol)原药对引起大豆根腐病的禾谷镰孢、尖镰孢和腐皮镰孢的毒力,筛选最佳复配配比。利用湿研磨法制备种衣剂,并进行室内盆栽苗验证。结果表明:烯效唑、戊唑醇和恶霉灵的配比为3∶1∶16时,对供试3种镰孢菌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室内盆栽苗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前,采用20%烯·戊·恶悬浮种衣剂1.0~2.0 g/kg处理大豆种子对大豆发芽和出苗没有显著影响,并可降低株高,且各浓度处理对大豆尖镰孢和腐皮镰孢根腐病的相对防效均达83.3%以上,对尖镰孢根腐的防效高于5%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腐皮镰孢和禾谷镰孢根腐病与5%戊唑醇悬浮种衣剂防效相当。本研究开发的20%烯·戊·恶悬浮种衣剂为进一步开展大豆根腐病田间化学防治及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玉米-大豆间套作下田间小气候的变化对大豆花芽分化进程的影响,以期为明确大豆对生长环境变化的反应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开展田间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是不同大豆品种:南豆25(ND)、桂夏3号(GX)和贡秋豆8号(GQ),副因素为种植模式:大豆单作(SS)、玉米-大豆套作(RI)和玉米-大豆间作(SI)。于2018年,在大豆出苗后40、47、54和61 d对其主茎顶端的花芽进行连续性的形态学解剖观察,并在此基础上于2019年进一步对大豆出苗后54 d的主茎顶端、中部和底部的花芽进行分部位观察。同时在2019年,统计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冠层透光率、田间温度、相对湿度以及CO2浓度等小气候的变化对大豆不同部位花芽分化进程的影响。【结果】2018年,3个大豆品种的花芽分化规律表现为GQ要快于ND和GX。在出苗后47 d和61 d,此时大豆处于营养生长后期和生殖生长前期,不同种植模式间的差异最大,表现为间套作的花芽分化进程要稍快于单作。2019年,对大豆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出苗后54 d)的花芽分化进程进行分层观察发现,3个大豆品种均表现为冠层>中部>底部,但是在不同模式下的表现不一致,ND和GX在SS模式下的花芽分化进程要慢于RI和SI模式,GQ的花芽分化在3个种植模式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ND、GX和GQ的透光率在出苗后60 d为1个拐点,此时RI和SI模式冠层的透光率与SS模式相比无显著差异,中部和底部的透光率虽呈下降趋势,但都要显著高于SS模式。而在出苗后70 d,ND、GX和GQ在SI模式的冠层透光率最低,分别是82.1%、88.2%和86.8%,而此时的SS和RI模式的冠层透光率均接近100%。在生殖生长后期,ND、GX和GQ在RI和SI模式的日均温度均要高于SS模式,同时RI模式要高于SI模式。不同种植模式下的ND、GX和GQ的相对湿度均在出苗后70 d有一个显著下降趋势,其中RI模式的相对湿度最低,分别是73.5%、75.4%和78.2%。ND、GX和GQ的CO2浓度在RI和SI模式下都要低于SS模式,在间套作种植中下又以RI模式的CO2浓度最低,尤其是在出苗后70 d分别比SS模式低10.3%、10.2%和10.9%。【结论】玉米-大豆间套作种植可以促进大豆花芽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变。在大豆生育后期,间套作模式下尤其是套作玉米收获后,套作大豆的中下层的透光率显著高于单作,行间温度、相对湿度和CO2浓度均低于单作,这种带状间套作种植模式的大豆行间微环境优于单作,有利于大豆生殖生长后期荚果的发育,为间套作大豆产量形成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80.
为了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套作大豆籽粒品质的影响,以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3种大豆品种:贡秋8号、南豆25、桂夏3号;副因素为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6-苄基腺嘌呤(6-BA)、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烯效唑(S3307),并以喷施等量清水作为对照(CK)。结果显示:R8时期,与CK相比,DTA-6处理显著提高了大豆籽粒的氮素含量与氮素积累量。R6时期,DTA-6处理的叶片氮素积累量增加17.7%~63.1%,茎秆氮素积累量增加7.0%~60.9%;R8时期,DTA-6处理的籽粒氮素积累量增加15.4%~24.9%。喷施调节剂促进了氮素向籽粒的转移与蛋白质合成。R8时期,与CK相比,DTA-6、S3307处理显著提高了南豆25和桂夏3号的大豆籽粒氮素占比;DTA-6处理后的贡秋8号、南豆25、桂夏3号中的籽粒蛋白质总量分别较CK增加45.8%,47.1%,29.0%,蛋脂总量较CK增加42.2%,45.2%,24.0%。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改善大豆花荚期叶片氮代谢,促进氮素积累与向荚果分配,提高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脂总量,改善大豆籽粒品质,以DTA-6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