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2篇
综合类   3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烟粉虱血细胞对白僵菌的防御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烟粉虱(Bemisia tabaci)血淋巴对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防御机制,利用吉姆萨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烟粉虱3 龄若虫血细胞感染白僵菌后的免疫反应。结果表明:白僵菌的入侵可导致烟粉虱血细胞数量发生改变。体表接种36 h 后,虫体内出现芽生孢子,血细胞数量开始增加,芽生孢子被吸附到浆血细胞表面;接种60 h 后菌丝段吸附到粒血细胞表面;接种96 h 后粒血细胞表面吸附大量菌丝段,此时昆虫体色已经呈现感染症状,说明真菌已经打破了烟粉虱的防御体系,烟粉虱幼虫血淋巴对白僵菌有短时间抑制。  相似文献   
32.
几种昆虫几丁质抑制剂对东亚飞蝗的毒力测定和应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筛选了 5种昆虫几丁质抑制剂和 1种常规杀蝗药剂对东亚飞蝗的毒效。结果表明 ,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中 ,以毒饵中药剂有效含量计 ,卡死克毒效最高 ,对 4龄蝻的LC50为26.5(16.5~38.0)mg/kg ,LT50为4.946d ,抑太保次之,LC50为284.4(133.8~449.2)mg/kg,LT50为5.227d ,其余 3种毒效较低 ;但从性能价格评估 ,则以卡死克和灭幼脲较优 ,虽然致死时间较常规杀蝗剂长 ,但由于其高选择性 ,对非靶标生物影响很小 ,对环境比较安全 ,在生产上应用价值较高。常规杀蝗药剂高效氯氰菊酯对天敌和非靶标生物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3.
【目的】针对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利用,通过混合种植不同诱集植物,分析天敌昆虫的多样性特征及与其影响因子间的关系;通过筛选和贮存诱集植物上的优势天敌,并构建储蓄植物系统,应用于温室黄瓜中,评价其对目标害虫蚜虫的防治效果。【方法】2012、2013和2015年分别在河北廊坊和湖北黄冈两试验基地混合种植5种诱集植物:玉米、紫花苜蓿、向日葵、小麦和大豆。通过调查天敌昆虫类群,计算2012和2015年的天敌群落特征参数,并用冗余分析法(redundancy analysis,RDA)分析天敌群落结构与诱集植物种类、调查时间和植物花期的关系;2013年通过收集并贮存诱集植物中的优势天敌瓢虫,构建出小麦-麦蚜-瓢虫的储蓄植物系统,并在系统中接种不同密度瓢虫后应用于温室黄瓜中防治蚜虫,比较各瓢虫密度下的储蓄植物系统对蚜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诱集植物上天敌昆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总体上随着调查时间的变化呈现显著差异;通过对天敌的等级划分,蚜茧蜂和龟纹瓢虫为优势类群,二者的个体数量均占所有诱集天敌数量的10%以上;RDA分析结果表明,诱集植物种类、调查时间和植物花期对天敌群落结构均有显著影响,三者总和对2012和2015年天敌多样性信息的总变异可分别解释26.02%和17.20%;2012和2015年的RDA排序图均表明,小花蝽和中华草蛉与植物花期相关性较高;将小麦-麦蚜-瓢虫的储蓄植物系统应用于温室后的第2周,接种200头瓢虫的处理,蚜虫密度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防治效果为69.4%。【结论】采用协调天敌诱集和助增策略,通过混合种植不同诱集植物,诱集到了多种自然天敌类群,并将筛选出的优势天敌构建成储蓄植物系统,应用于温室黄瓜中,其中,接种高密度瓢虫的储蓄植物系统对蚜虫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因此,以天敌昆虫诱集、保护、筛选和利用为一体的害虫生物防治思路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卵密度和幼虫密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其种内竞争的密度效应;明确三叶草斑潜蝇与美洲斑潜蝇(L. sativae)在不同1龄幼虫密度下,各自幼虫对食物资源的竞争能力,探索两种斑潜蝇之间的种间竞争取代机制。【方法】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用针刺死三叶草斑潜蝇多余的卵和幼虫,使其形成不同的卵密度梯度和1龄幼虫密度梯度,再继续培养。根据相关文献判定昆虫各种致死因子是否存在密度依存性的方法,令N1为该因子作用前的虫口数,N2为该因子作用后的虫口数。以lgN1为因变量,lgN2为自变量,求回归系数,再以lgN1为自变量,lgN2为因变量,求回归系数。如果这两条直线在b=1的等分线一侧,则认为作用于N1→N2之间的因子为密度依存因子,如果这两条直线在b=1的等分线两侧,则不认为是密度有关因子。选取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各1、2和3对成虫,在固定叶片面积上产卵24 h后,形成不同的卵和幼虫密度,统计后代中两种斑潜蝇的生长状况,分析卵密度和1龄幼虫密度对种间竞争取代的影响。【结果】三叶草斑潜蝇卵期不存在密度效应,卵密度对卵的存活、生长发育以及发育速率均没有显著影响,实验室饲养条件下三叶草斑潜蝇卵存活率均在91%以上;幼虫期存在明显的密度制约效应,幼虫密度对幼虫的存活率、平均蛹重、化蛹率、羽化率、成虫寿命和单雌产卵量均有显著的影响。在寄主植物矮生菜豆上,三叶草斑潜蝇1龄幼虫密度超过0.87头/cm2时,幼虫死亡率上升,平均蛹重减少,化蛹率和羽化率降低,成虫寿命缩短且繁殖力下降。1龄幼虫密度对三叶草斑潜蝇幼虫和蛹的发育速率没有影响,对羽化成虫的雌性比也没有影响;卵密度对两种斑潜蝇各自的竞争力没有影响,不同卵密度下两种斑潜蝇总的孵化率均在94.25%以上。两种斑潜蝇的幼虫密度越高种间竞争越激烈,在幼虫密度较低时,两种斑潜蝇子代数量相当,幼虫密度较高时,三叶草斑潜蝇子代数量明显的高于美洲斑潜蝇的子代数量。【结论】三叶草斑潜蝇卵密度对其种群消长没有显著影响,1龄幼虫密度过高时种内竞争激烈,对其试验种群的增长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与美洲斑潜蝇相比,三叶草斑潜蝇幼虫的种间竞争能力更大,主要原因是三叶草斑潜蝇的幼虫比美洲斑潜蝇的幼虫拥有更强的抗拥挤能力、适应环境恶化的能力以及对食物资源的占有能力。  相似文献   
35.
宁夏辣椒花期西花蓟马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西花蓟马在宁夏设施蔬菜辣椒花期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进一步了解该虫的发生、危害、扩散行为及探讨西花蓟马的监测、诱杀和综合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空间分布型适合度卡方拟合、聚集度指标检验等方法,对宁夏设施蔬菜辣椒花期西花蓟马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频次分布统计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宁夏设施蔬菜辣椒花期的分布数量为0~7头/朵,其中0和1头/朵的频次较高,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频次明显递减。空间分布型适合度卡方拟合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设施蔬菜辣椒花期的空间分布符合奈曼分布和负二项分布,进一步分析表明更符合奈曼分布。聚集度指标检验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设施蔬菜辣椒花期属于聚集分布,聚集度较大,聚集原因是环境异质性所致。【结论】明确了西花蓟马在宁夏设施蔬菜辣椒花期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研发更有效的西花蓟马防控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6.
美洲斑潜蝇气味结合蛋白OBP13的鉴定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克隆与鉴定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OBP)基因,并对其序列特征、表达情况、系统发育及蛋白功能进行研究,为深入研究美洲斑潜蝇嗅觉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PCR技术克隆美洲斑潜蝇OBP13编码区全长,用DNAMAN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用BLAST进行同源性比较,并使用MEGA6.0构建进化树,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通过实时定量PCR对OBP13在美洲斑潜蝇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进行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获取重组蛋白。设定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激发波长为337 nm,以1-NPN为荧光探针,研究OBP13与25种不同气味配基的结合特性。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及制备的OBP13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对其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进行定位。将美洲斑潜蝇触角进行包埋、切片、免疫染色,并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了解OBP13在触角感器中的亚细胞分布。【结果】获得了一个美洲斑潜蝇气味结合蛋白基因,命名为LsatOBP13(GenBank登录号:KT250751)。LsatOBP13开放阅读框全长462 bp,编码153个氨基酸,预测成熟蛋白分子量为17.80 kD,等电点为5.75,N-末端的前17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具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为Minus-C OBP。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其与地中海实蝇CcapOBP99a-like位于同一小分支上,亲缘关系较近。检测LsatOBP13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发现LsatOBP13在触角中的表达量远远高于其他组织。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并获得了高纯度的重组蛋白。对25种气味配基的结合能力检测,发现LsatOBP13与反式-2-己烯醛、芳樟醇、1-辛烯-3-醇、α-紫罗兰酮、苯并噻唑、β-紫罗兰酮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解离常数分别为12.592、10.995、11.165、11.224、10.336、9.218 μmol·L-1,其中与β-紫罗兰酮亲和能力最强。通过免疫荧光定位,发现其在触角中主要定位在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上,在触角嗅觉窝及触角芒连接处也有分布。【结论】美洲斑潜蝇OBP13为非典型的气味结合蛋白Minus-C OBP。表达情况、气味结合特性、免疫定位结果表明,OBP13主要存在于美洲斑潜蝇触角中,参与触角对绿叶植物中大量存在的气味物质的识别过程,推测其在美洲斑潜蝇嗅觉识别、寄主植物定位中发挥功能。  相似文献   
37.
采用浸虫法分别测定了191株不同地理来源的球孢白僵菌对西花蓟马初羽成虫的毒力,筛选出61株高毒力的菌株,其LT50均小于4.1 d;对该61株球孢白僵菌用48 ℃热胁迫的方法进行耐热性的测定,将分生孢子丧失50%活力所需的时间,定义为LT50,作为耐热性的指标。结果表明,所测61株球孢白僵菌经受热胁迫后LT50平均值为34.28 min(6.94~53.67 min),其中有10株菌LT50大于45 min,作为耐热性较强的菌株,将该10株菌继代培养5代,继续进行耐热性测定,发现其中6株菌在继代培养过程中耐热性出现了退化,有4株菌耐热性保持稳定,分别为菌株XJWLMQ-49、XJWLMQ-32、JLGZL-14和SCWJ-9,因此,该4株菌具有开发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8.
本文继续前文[见本刊1999(3)期]再介绍3种姬小蜂。文中所用名词术语主要参考《中国经济昆虫志第34册小蜂总科》[1]。1潜蝇姬小蜂Diglyphusisaea(Walker)[1,2]11形态特征雌蜂体长12~20mm,狭长形,全体蓝黑色...  相似文献   
39.
南美斑潜蝇的形态特征及危害特点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南美斑潜蝇[Liriomyzahuidobrensis(Blanchard)]是继美洲斑潜蝇(L.sativaeBlanchard)之后在我国发生的又一种危害严重的多食性斑潜蝇。自1994年在云南个别花卉场发现以来,目前已在云南、贵州、四川、青海、山...  相似文献   
40.
2009年在福建省福州、漳州地区首次发现检疫性害虫三叶斑潜蝇。经调查和样品采集鉴定,初步明确其危害寄主及为害情况。该虫在这两个地区主要为害白菜、芥菜、莴苣芹菜和番茄、毛豆等多种蔬菜叶片。该虫对蔬菜生产造成重大威胁,为阻止其蔓延扩散及为害,有必要对其开展生物学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