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2篇
综合类   3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2009年在福建省福州、漳州地区首次发现检疫性害虫三叶斑潜蝇。经调查和样品采集鉴定,初步明确其危害寄主及为害情况。该虫在这两个地区主要为害白菜、芥菜、莴苣芹菜和番茄、毛豆等多种蔬菜叶片。该虫对蔬菜生产造成重大威胁,为阻止其蔓延扩散及为害,有必要对其开展生物学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42.
【目的】通过对海南地区2种生态位极其相似的外来入侵斑潜蝇,即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与三叶斑潜蝇(L. trifolii)种群动态的连续调查与分析,以了解2种斑潜蝇的竞争取代过程并探讨其机制。【方法】连续8年在海南地区对美洲斑潜蝇与三叶斑潜蝇的种群动态进行调查、归纳分析,并结合抗药性测定、温度及生殖干扰等研究,对海南地区2种斑潜蝇的种群更替机制进行探讨。【结果】三叶斑潜蝇的寄主植物种类广于美洲斑潜蝇。三叶斑潜蝇的分布已从2006年的4个地区扩展到海南全省。从2006年三叶斑潜蝇在海南省三亚地区被发现至今,其种群比例逐年递增。2012和2013年调查数据表明,三叶斑潜蝇已成为三亚、乐东及陵水三地的斑潜蝇优势种,其种群比例均在95%左右。【结论】与美洲斑潜蝇相比,三叶斑潜蝇竞争优势更明显,主要原因是生殖干扰能力强、适应的温度范围广、抗药性强、寄主范围广等,三叶斑潜蝇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较大,应加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3.
本文于室内研究了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3种不同相对湿度(RH30%、60%和90%)条件下,3龄、4龄和5龄蝗蝻均在RH90%时,死亡率最高,LT50最短;其次为RH60%和RH30%。在不同温度条件下,30℃时绿僵菌对5龄蝗蝻的致死率最高,LT50最短(3.366d);其次为33℃和27℃;36℃条件下,蝗蝻的死亡率最低,LT50最长(6.424d)。  相似文献   
44.
采用蓝、绿、黄、红、黑、白、银灰7种颜色对蚜虫进行系统的颜色趋性研究,发现其对黄色趋性较强,对银灰色有拒避性。通过黄色最佳诱蚜波谱分析,表明其对波长为575.0 nm的黄色卡趋性最强,且通过对粘虫板一天中的诱蚜规律分析,发现8:00-10:00、16:00-18:00对蚜虫的诱捕量较多。  相似文献   
45.
恒温和波动温度下西花蓟马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大多在恒温条件下进行,研究结果可用于田间自然条件下种群发生的预测。然而,西花蓟马在自然界中接触的不是恒温,而是昼夜波动的温度。论文旨在比较恒温和昼夜波动温度下西花蓟马实验种群的生命表参数,探讨用恒温构建的西花蓟马生命表结果来预测自然条件下蓟马种群发生动态的准确性。【方法】分别在恒温(26℃)和均温相同的昼夜波动温度(20-32℃)条件下,构建西花蓟马实验种群在菜豆豆荚上的年龄-阶段特异生命表,比较2种温度条件下西花蓟马的生活史和种群参数。因为卵的孵化率随着成虫年龄变化,所以根据孵化卵的数量来计算年龄-特异繁殖率,以准确揭示西花蓟马的生物学特性。用bootstrap方法来计算种群生长参数的平均数和标准误;用U检验(Mann-Whitney test)(Sigmaplot 12.0)估计恒温和波动温度下西花蓟马种群参数、发育历期和繁殖力间的差异。【结果】恒温和波动温度对西花蓟马的成虫前期发育历期、总产卵前期、成虫前期存活率以及生命表参数等有明显影响(P<0.05),而对成虫寿命和繁殖力等影响不显著。西花蓟马成虫前期发育历期在恒温(11.86 d)下显著长于在波动温度(11.36 d)下。总产卵前期在恒温与波动温度下分别为12.50和11.37 d,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成虫前期在恒温下存活率(0.48)显著高于波动温度下存活率(0.44)。西花蓟马成虫寿命在恒温(雌虫13.56 d,雄虫10.15 d)和波动温度(雌虫11.37 d,雄虫9.71 d)下无显著差异。西花蓟马繁殖力在恒温(35.38卵/雌)和波动温度(34.74卵/雌)下无显著差异。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和净增殖率(R0)在恒温下分别为0.121/d、1.129/d和7.538,在波动温度下分别为0.127/d、1.135/d和8.831。西花蓟马在波动温度下的种群增长要比在恒温下快。【结论】与自然的昼夜波动温度条件相比,恒温可能过高或过低的估计了许多生命表参数,从而影响种群动态监测结果及其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6.
以菌株液体发酵过程中菌丝干重和芽生孢子浓度为测试指标, 对球孢白僵菌DZDC-9菌株液体发酵营养需求进行优化, 结果表明, 菌株生长的适宜碳源为葡萄糖, 适宜氮源为酵母粉, 在基础培养液中添加0.000 5 mol/L KCl可以显著提高菌丝和芽生孢子浓度。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设计对不同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量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在培养温度26 ℃, 培养液装样量1/5, 初始接菌量107个/mL, 转速200 r/min的培养条件下, 菌株液体发酵能在60 h达到最大菌丝生长量(13.184±0.328 6)g/L。利用筛选出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液固双相发酵试验, 得到的孢子粉产量为(22.30±1.78)g/kg大米, 显著高于优化之前的产量(13.04±1.90)g/kg大米。  相似文献   
47.
【目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在毁灭性害虫葱蝇(Delia antiqua)的防治上具有重大潜力。研究旨在明确球孢白僵菌侵染葱蝇成虫后,血淋巴中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变化及其致病的关系,揭示球孢白僵菌对葱蝇的生理调控机制。【方法】基于球孢白僵菌对葱蝇成虫的室内生物测定的研究基础,使用菌株GZGY-1-3,采用点滴法,用浓度为1×10~8个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处理葱蝇初羽化成虫,采用BCA法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球孢白僵菌侵染不同时间(12、24、36、48、60和72 h)后,侵染组与对照组葱蝇成虫血淋巴中蛋白质总量及20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不同处理时间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和重要氨基酸的含量变化。【结果】球孢白僵菌侵染12—36 h,侵染组与对照组血淋巴蛋白浓度变化趋势相近,均呈先下降后小幅度上升趋势。但侵染组血淋巴中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侵染24 h后,侵染组血淋巴内蛋白质是对照组的1.20倍;侵染48 h后,侵染组中蛋白含量下降到最低,仅为对照组的0.83倍。侵染60—72 h,血淋巴蛋白含量升高。葱蝇成虫血淋巴中共检测出20种游离氨基酸。侵染12—36 h,葱蝇成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下降;侵染36 h,游离氨基酸总量下降到最低,仅为对照组的0.63倍;侵染48—60 h,游离氨基酸总量持续上升;侵染60 h后,游离氨基酸总量上升到最高,为对照组的2.01倍;感染72 h,游离氨基酸总量下降。侵染后,血淋巴内游离氨基酸种类没有变化,各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波动差异较大。球孢白僵菌对血淋巴重要氨基酸的含量变化有显著影响。【结论】球孢白僵菌的侵染引起葱蝇成虫血淋巴中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一系列变化,严重阻碍了葱蝇成虫的正常生理活动,在葱蝇生物防治中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8.
两个不同地区棉铃虫种群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不同地区棉铃虫种群的差异研究,过去主要限于生物学特性的比较、体内同功酶分析和幼虫体内游离氨基酸的测定等,均未从DNA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迅速、简便、有效的分子标记技术,且已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外已利用此技术研究了蚜虫的地理分化、生物型,蚊虫的种群多态性,象甲的地理起源及蚱蜢的种群遗传和分类等。我国尚未见此项  相似文献   
49.
绿僵菌油剂防治东亚飞蝗田间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2年在天津大港以绿僵菌LA06油剂防治东亚飞蝗进行了田间试验。绿僵菌分生孢子系在实验室采用常规双相产孢系统 ,在大米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产生。油剂用V(大豆油 )∶V(煤油 ) =3∶7配制。试验区选用蝗蝻相对不易迁出迁入的高密度地带 ,3龄蝗蝻占 90%,成点片状密集分布。超低量喷雾 1hm2 喷施绿僵菌油剂1.5L ,含绿僵菌干粉48g ,其分生孢子含量为1.37×1012个。药效调查采用全区密度级别估测法调查试验区虫口密度变化 ,并以笼罩法试验作为旁证。结果表明 ,在施药后 6~9d蝗蝻种群急剧减少 ,第 18天虫口减退率达 81.1%。田间防治与笼罩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0.
书讯     
《昆虫分类学》(第二版)由著名昆虫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袁锋教授主编。此书已于2006年4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该书第二版是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植物保护专业用教材《昆虫分类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的基础上,经修改与编著而成。《昆虫分类学》第二版保持了第一版的一些特色,重点总结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与近年的最新进展。全书103万字,分为二篇、四十章。第一篇共六章,论述了昆虫总纲的范畴,分类研究内容与发展;分类阶元与分类单元;分类特征作用及类型;动物命名法规;系统发育与分类;昆虫分类研究的基本技术与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