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毛里塔尼亚专属经济区是我国西非过洋性渔业底拖网渔船的主要作业海域之一。本研究根据2010—2015年上海某远洋渔业公司的底拖网渔船生产数据,结合卫星遥感获得的表温和海面高度等数据,利用栖息地指数方法,采用几何平均模型和算术平均模型对毛里塔尼亚底拖网渔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毛里塔尼亚海域底拖网作业的时间为1—4月和7—12月。各月基于表温、海面高度距平值和海底水深的适应性指数表明渔场的适宜海洋环境范围有差异。AMM模型中,HSI大于0.6的作业网次比例为76.10%,作业产量比例为78.66%,平均网次产量随着HSI的增加逐渐增大,从HSI为0~0.2时的29.37 kg/网次,增加到HSI为0.8~1.0时的47.20 kg/网次;GMM模型中,作业网次所占比例只有66.71%,作业产量比例为71.18%,平均网次产量随HIS的增加没有呈现合理的规律。本研究认为AMM模型更加适合于毛里塔尼亚底拖网渔场的预报。  相似文献   
22.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东南太平洋头足类中个体最大、资源最丰富的种类之一,经济价值高,已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资源丰度预测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本研究基于2003~2015年东南太平洋茎柔鱼生产统计数据以及其产卵场环境、气候因子资料,使用相关性分析和灰色系统方法,建立东南太平洋茎柔鱼资源丰度的预报模型。结果显示,2月产卵场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3月产卵场叶绿素a浓度(Chl a)、12月太平洋年代气候震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和10月厄尔尼诺指数(Oceanic Nino index, ONI)与茎柔鱼资源丰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比较多种预报模型发现,基于2月SST、12月PDO和10月ONI的GM(1, 4)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其准确率达到85%以上,可用于东南太平洋茎柔鱼资源丰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23.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作为一种高效的时空分析工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应用于海洋渔业领域,并在渔海况数据采集与分析、渔业资源与海洋环境关系、水产养殖选址、渔业资源评估与分析、标志放流、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渔情预报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GIS在渔业方面的应用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渔业信息已不再局限于渔业数据及相关环境数据,还应包含与渔民本身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即未来的海洋渔业GIS应是一个集自然资源与环境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及可持续性已得到全社会和国际组织的共同关注,GIS相比于传统分析方法具有很大的优势,将有助于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决策分析。未来GIS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标准化;(2)鱼类关键栖息地的分析与研究;(3)海洋保护区的确定;(4)渔业资源的长期监测与管理;(5)鱼类洄游分布及海洋环境的三维化。结合我国大洋渔业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建立基于GIS我国大洋渔业信息系统的框架。  相似文献   
24.
根据2003―2011年主渔汛期间中国鱿钓船队在西南大西洋的鱿钓生产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SST)、海面高度(SSH)和叶绿素a浓度(CHL-a)数据,匹配组织成不同时空尺度和环境因子的样本集,使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作为中心渔场的预报模型,比较所匹配的样本集对阿根廷滑柔鱼中心渔场预报模型的影响。研究表明,样本的时间尺度为周时,1.0o×1.0o的空间尺度和环境因子为SST所建立的BP中心渔场预报模型,具有最高的预报精度和最小的平均相对变动值(average relative variance,ARV);样本时间尺度为月时,0.25o×0.25o的空间尺度和环境因子为SST所建立的BP中心渔场预报模型,具有最高的预报精度和最小的ARV值。对这两种最优样本集建立的BP中心渔场预报模型进行灵敏度分析发现,不同样本集建立的中心渔场预报模型表达的渔场栖息地适宜程度也不尽相同。研究认为,在建立中心渔场预报模型时,需要考虑海洋环境因子的时空尺度。  相似文献   
25.
秘鲁上升流对秘鲁鳀渔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芃  陈新军  雷林 《水产学报》2018,42(9):1367-1377
秘鲁鳀作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单鱼种渔业的目标种,研究秘鲁上升流对渔场的作用机制有利于人们加深秘鲁鳀渔场形成机制的理解,把握渔场状况。研究利用风场数据反演的秘鲁鳀渔场的上升流流速(upwelling velocity,UV)作为上升流的指标,同时结合港口实测渔场温度(temperature,T)和温度距平(temperature anomaly,TA)数据及秘鲁鳀的渔获数据(2005—2009年),以名义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作为渔场的表征,对2005—2009年秘鲁鳀渔场状况与海域上升流和水温状况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渔汛期间,渔场上升流流速(UV)在1.42×10~(–5)~7.44×10~(–5) m/s之间,温度(T)范围在16.61~19.42°C之间,渔场的温度距平(TA)范围在–1.87~1.69°C之间。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环境因子对渔场的影响发现,模型对渔场CPUE的解释率为67%,能够较好地拟合2005—2009年渔汛期间渔场CPUE的变动趋势,各个环境因子的适宜范围分别为UV小于4.5×10~(–5) m/s;T为18.4~19.5°C;TA小于0.2°C。上升流的流速小于4.5×10~(–5) m/s时,渔场CPUE随着UV的升高而基本不变,但是上升流的流速高于4.5×10~(–5) m/s之后,渔场CPUE随着UV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表明,秘鲁鳀渔场由适宜的海表风速、上升流流速以及上升流海域适宜水温等环境条件的共同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26.
金属蛋白酶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及细菌等生物体中。金属蛋白酶被保留在蛇、蝎子、寄生蜂、水母及蜘蛛的毒液中,参与生理学过程,在其捕食、防御及消化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归纳了金属蛋白酶家族分类,截至目前分为17组74个家族,阐述了这5类携毒动物毒液金属蛋白酶在序列结构、家族分类、生物活性、功能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发现M10家族金属蛋白酶存在于寄生蜂和水母毒液中,M13家族金属蛋白酶存在于寄生蜂和蝎子毒液中,M12家族金属蛋白酶普遍存在于蛇、寄生蜂、蝎子、水母毒液中。蛇毒液金属蛋白酶研究相对深入和全面,其具有降解细胞外基质蛋白、调控细胞、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活性及功能。在蝎子、寄生蜂、蜘蛛及水母中的毒液金属蛋白酶研究相对较少,其分子结构、功能及作用机制等尚不明晰。本研究将加深学者对毒液金属蛋白酶的认识,并为毒液金属蛋白酶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隋芯  汪金涛  陈新军  雷林 《水产学报》2022,46(8):1345-1356
为了解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量变动与气候变化如厄尔尼诺事件等的关系,实验假设尼诺指数 (oceanic Ni?o index,ONI) 影响柔鱼种群动态参数内禀自然增长率 (intrinsic rate of growth, r) 和最大环境容纳量 (carrying capacity, K) 并分别建立 4 种剩余产量模型 (SP、Er-EDSP、EK-EDSP、Er- EK-EDSP) 探索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西北太平洋柔鱼的种群资源状态变化趋势。结果发现, Er-EDSP、EK-EDSP、Er-EK-EDSP 等 3 个加入气候因子模型的偏差信息准则 (deviance information criterion,DIC) 值小于传统剩余产量模型的 DIC 值,其中 ErEK-EDSP 模型 DIC 值最小,模型精度最高,估计的最大可持续产量 (maximum sust...  相似文献   
28.
针对国内渔业企业对于渔场预报系统的需要,设计和开发基于近实时海洋遥感数据的渔场预报系统。系统分为陆地数据服务和渔情预报软件两个模块,其中:陆地服务模块负责收集全球近实时海洋环境数据,并提供环境数据下载服务;渔情预报软件可以从陆地服务器下载海洋环境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使用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进行渔场预报,为渔业企业和作业渔船的捕捞决策提供辅助。两个模块之间以国际海事卫星船队宽带系统作为数据传输手段。前期的远洋渔船应用试验表明,该系统能稳定下载海洋环境数据并实现渔场预报,预报结果作为捕捞决策的重要辅助信息,可为渔业生产者选择作业地点提供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29.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大洋性短生命周期物种,其生活史和生物量受环境和气候因子影响明显。基于2004—2015年西北太平洋柔鱼渔捞日志、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Chlorophyll a,Chl a)浓度及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统计方法、热点分析和小波分析法研究PDO冷期与暖期两种气候模态下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PDO指数(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Index,PDOI)与柔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呈正相关,且CPUE滞后PDO 8个月(R2=0.548,P<0.05),CPUE与PDO指数的共轭周期为2~4个月。不同气候模态下的渔场热点分布特征为,暖期时渔场重心向高纬方向分布较为明显,空间上的集聚性强;冷期时向低纬分布较为明显,空间上的集聚性相对较差。PDO冷暖时期对西北柔鱼时空分布影响显著,该研究对柔鱼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0.
秋冬季智利竹(竹夹)鱼栖息地指数模型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蒋瑞  陈新军  雷林  汪金涛 《水产学报》2017,41(2):240-249
秋冬季是智利竹筴鱼的主要渔汛,准确建立其渔场预报模型具有现实的意义。为了找出适宜的秋冬季智利竹筴鱼栖息地指数模型,论文根据2003-2009年5-9月智利竹筴鱼的商业捕捞数据, 结合海表面温度(SST)和海表面高度(SSH)的海洋环境因子,以作业次数为基础,采用外包络法分别建立SST、SSH 的适应性指数(SI),采用算术平均法(AMM)、几何平均法(GMM)建立栖息地指数(HSI)模型计算其栖息地指数,并以2010-2011年度的捕捞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以作业次数为基础,采用外包络法建立SST、SSH 的适应性指数为最适,5-9月SST权值分别为0.4、0.7、0.5、0.7、0.1的算术平均法适合秋冬季智利竹筴鱼栖息地指数模型。研究也以为,不同月份的SST和SSH对秋冬季智利竹筴鱼渔场分布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