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0篇
  1篇
综合类   92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了明确水稻抗瘟机制,以抗病品种普粘7和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为材料,对抗性相关保护酶系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胺酶(PAL)都是水稻抗稻瘟病的生化因子,可以作为鉴定水稻抗性的辅助指标,并各自与抗瘟性有不同的抗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82.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10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在所有测试的菌株中,稻瘟灵的抑制中浓度为1.8071~4.7542μg·ml-1最不敏感菌株和最敏感菌株的EC50值相差2.6倍以上,表明黑龙江省的稻瘟病生理小种对稻瘟灵敏感性已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同时,在实验室条件下比较了供试菌株在药剂选择压力(8μg·ml-1)下连续传代10次的EC50值,发现随着选择代数的增加,EC50值有增高趋势,这表明供试菌株在药剂选择压力下敏感性在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3.
不同稻瘟病菌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将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部分地区分离到的稻瘟病菌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6d后,观察其生长速率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24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有显著差异,不同地区分离到的菌株生长速率存在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生长速率也存在着差异,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菌株的生长速率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稻瘟病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曲线可为快速直线增长型、先快后慢增长型和缓慢直线增长型等3种类型。  相似文献   
84.
大豆褐纹病的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于6月中旬始见病斑,始发病期与当时气象因素有关。病情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增长较快,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增长较慢,8月中旬至9月初迅速增长,9月中旬以后病情逐渐趋于稳定。耕作栽培措施对病害流行有一定影响。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6月20日至8月31日的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85.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越发凸显。如何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卓越的实用技能型人才,适应社会,促进个人发展成为农业院校面临的突出问题。笔者以个性化培养为切入点,通过对2014届植物保护学专业学生进行试点开展实践培养,以期探索农业院校发展卓越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6.
为了解黑龙江省水稻穗褐变病主要病原菌侵染时期及致病性情况,分别于水稻破口期、扬花期、乳熟初期采用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稻黑孢Nigrospora oryzae、黑附球霉Epicoccum nigrum对水稻穗进行注射和喷雾接种。结果表明,4种病原菌在水稻破口后即可侵染稻穗使谷粒颖壳变褐。注射接种稻穗谷粒褐变重于喷雾接种。4种病原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禾谷镰孢致病力最强,链格孢的致病力弱于禾谷镰孢。  相似文献   
87.
马铃薯疮痂病菌Streptomyces scabies拮抗细菌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对马铃薯疮痂病菌(Streptomyces scabies)具有拮抗效果的细菌菌株,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农场马铃薯疮痂病发病地块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81株细菌菌株,采用平板对峙生长法和牛津杯试验法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初筛和复筛,获得1株对S.scabies具有明显拮抗效果的菌株BKS51,抑菌圈直径达到37 mm,盆栽防效达到81.0%.对BKS51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测定以及16S rRNA、gyrB基因序列分析,并进行抑菌谱测定.结果表明,菌株BKS51的菌落为圆形、乳白色、不透明,表面有褶皱状凸起,边缘不整齐,菌体杆状、革兰氏阳性菌,硝酸还原反应呈阳性、葡萄糖发酵反应及MR反应呈阴性,结合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KS51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抑制效果,其中对玉米圆斑病菌(Bipolaris zeicola)和水稻胡麻斑病菌(Bipolaris oryzae)的抑制率较高,分别达到67.2%和62.4%.  相似文献   
88.
本研究采用室内控制培养和室外人工接种的方法较为系统地探讨丁黑龙江省密虎地区大豆灰斑病初侵染来源与病菌侵染条件,试验结果表明病菌在病残体和种子中越冬,为次年初侵染的来源。放置于仓库和地表堆积病残体比埋入地下病残体产孢量多。随着时间的顺延,越冬后病残体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也逐渐下降。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12~35℃,最适温度20~25℃;在24℃温度条件下,病菌孢子置于相对湿度90%环境中6 h才能萌发,在水滴小萌发率最高;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3~9,最适pH6~7;光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在13~30℃范围内病菌均能侵入寄主发病,在最适温度21~25℃范围内保湿6~8 h病菌即可顺利完成侵入寄主过程。在15~20℃温度范围内,病菌在寄主叶片潜育期为4~15d,荚部潜育期17~24d,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籽粒感病率越高。大豆植株体代谢旺盛的叶片和大于1cm的荚最易感病,而幼嫩和老化组织不易感病。  相似文献   
89.
利用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不同培养基培养黄绿木霉菌所得发酵液对稻瘟病菌的生长抑制率,比较黄绿木霉菌发酵液抑制稻瘟病菌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PD液体培养黄绿木霉菌可以获得有较强抑菌能力的代谢物质,且蔗糖和乳糖也可做为碳源。培养96h至120h时抑菌能力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90.
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土传病害生防微生物的种类、制约土传病害生防微生物发挥作用的因素以及采用遗传改良手段提高生防微生物的生防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并指出土传病害生防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