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林业   10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通过调查日本木腊3年生实生苗和嫁接苗地上、地下部分的生长情况,对比分析不同育苗方式对木腊苗木生长量、冠幅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苗方式对木腊苗木的苗高、地径、冠幅、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采用嫁接法可有效促进木腊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球孢白僵菌林间防治油茶黑褐盗毒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球孢白僵菌不同剂型进行林间防治油茶黑褐盗毒蛾试验,通过林间施菌,套笼法检查防治效果,调查防治后油茶植株的虫口数和油茶叶片新增受害率,综合评价白僵菌林间防治该虫的效果。结果表明,以108孢子·mL-1白僵菌孢子悬浮液喷雾(B处理)防治效果最佳,施菌10 d后黑褐盗毒蛾幼虫死亡率达92.8%,防治效果达91.0%。白僵菌粉炮处理中,60个粉炮·hm-2(A2处理)、90个粉炮·hm-2(A3处理)2个处理间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10 d后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2.4%、85.3%,但显著高于30个粉炮·hm-2(A1处理)。白僵菌不同剂型防治后各处理组的虫口数、防治期间新增受害率均较防治前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其中虫口数下降最多的分别是A3、B、A2处理,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8.6%、88.4%、81.5%;B、A3、A2处理在防治期间新增受害率仅为5.3%、6.0%、8.3%,而对照的新增量为21.0%,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3.
针对油茶大树移植过程中根系伤口处理、生根技术、根团培养等几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为防止细菌侵染油茶根系造成植株死亡,移植过程中采用国光三抗1 000~1 200倍液进行伤口处理效果最好;使用国光根盼100~150倍液,对促进油茶移栽根系伤口的愈合及生长效果较好;采用裸根苗蘸泥浆的方式,可提高移栽成活率10%~15%,泥浆配方为:1 000 ml水+1 ml国光三抗消毒液+2 g复合肥+10 ml国光根盼生根剂+适量黄土。  相似文献   
14.
危害油茶的9种鳞翅目新害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栽培面积大,经济价值高。油茶虫害是影响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采集林间油茶害虫于室内饲养,对获得的成虫标本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钩翅尺蛾[Hyposidra aquilaria(Walker)]、聚线皎尺蛾[Myrteta sericea(Butler)]、红缘卡斑螟[Kaurava rufimarginella(Hampson)]、齿点足毒蛾(Redoa dentata Chao)、斜隆木蛾[Aeolanthes clinacta(Meyrick)]、中华新木蛾(Neospastis sinensis Bradley)以及月尺蛾(Selenia sp.)、绢祝蛾(Scythropiodes sp.)、落木蛾(Epimactis sp.)等9种害虫是危害油茶的新害虫。记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寄主、国内分布及生物学特性等,供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15.
韩国勇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12):2377-2382
为了解茶梅品种间杂交亲和性并为其亲本选择选配提供理论依据,以 12 个茶梅品种为材料,采用不规则配组 法共配对 72 个组合,开展了花粉活力比较及杂交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有 66 个杂交组合能结实(91.7%),每个组 合平均结实率为 28.63%,其中 14 对组合杂交亲和性强(结实率在 50%以上),并以‘晚霞’ב银元’的杂交亲和性 最好(结实率达 100%),43 对组合杂交亲和性较强(结实率在 10.0%~46.2%),9 对组合的杂交亲和性较差(结实率 低于 10%);另有 6 对杂交组合无法获得杂交果实(8.3%);花粉活力对杂交亲和性有一定的影响,但杂交亲和性与 花粉活力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供试茶梅品种中,‘有希’作为杂交父本或母本的亲和性均表现较强,‘乙女’、‘秋 芍药’、‘昭和之荣’作为杂交母本的结实性较强,‘东红牡丹’、‘丹玉’、‘银元’、‘堪次郎’作杂交父本可 增强母本结实性,‘晚霞’具有适合作杂交母本的单一偏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