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7篇
农学   11篇
  1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51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韩宝瑜  章正和 《茶叶》1996,22(1):18-19
试验表明,11月初茶树叶面喷施益微能有效地增强茶树的抗寒性能;台刈或修剪后的茶树,当新枝长至20cm左右时喷施益微,可显著促进嫩梢的生长。  相似文献   
62.
生物测定证实,蚧侧链抱(Pleurodesmospora coccorum)对茶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和柑桔粉虱(Dialeurodes citri)具较强致病力。田间调查表明,该虫生真菌在黑刺粉虱种群中有流行潜能。在14.0~15.1℃和92~93%RH下,对黑刺粉虱越冬代蛹的LC_(50)=1.2×10~8孢子/ml。LT_(50)随菌剂中孢子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中等剂量(1.0×10~8孢子/ml)的LT_(50)=14.85日。处理间致死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3.
茶园中合理地间作其他作物,有利于扶植天敌或抑制害虫。为评价松阳茶区几种常规间作对天敌和害虫个体数的影响效应,遂选乌牛早品种分别与吊瓜、杨梅和柑桔的间作茶园、安吉白茶品种与吊瓜间作茶园、乌牛早纯茶园,于2007年9月上旬-2008年12月下旬,每旬1次调查茶丛上、中、下层各类天敌和害虫的个体数。结果表明:(1)茶园天敌总个数以安吉白茶—吊瓜间作最多,依次是乌牛早与吊瓜、杨梅和柑橘间作茶园,天敌个数最少的是乌牛早纯茶园,5者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2)害虫总个数以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最多,依次是乌牛早与吊瓜间作茶园、乌牛早纯茶园、乌牛早与杨梅、柑橘间作茶园,5者之间差异也达显著水平;(3)茶丛上层总个体数以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最多,依次是乌牛早与吊瓜、杨梅和柑橘间作茶园、乌牛早纯茶园,差异达显著水平;(4)茶园总个体数以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最多,依次是乌牛早与吊瓜、杨梅间作茶园,乌牛早纯茶园,乌牛早与柑橘间作茶园,差异显著;(5)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益害比值最大,乌牛早纯茶园、乌牛早与柑橘间作茶园益害比值最小。分析认为:(1)间作拓展了空间,分散了昆虫和蜘蛛对于茶树的注意力,可以增加害虫或天敌的个数;(2)间作作物气味可调节昆虫行为,吊瓜与茶树间作吸引最多的害虫或天敌,柑橘与茶树间作致茶园中总个体数显著减少;(3)间作调节茶园益、害个体数量之比,合理间作可以作为一种调控害虫的手段。  相似文献   
64.
宁波沿海地区栗、梨和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生产上注重茶与果树间作以增大茶园生物多样性而强化自然控制,还望增加收入.为选适宜树种,于2005年1~12月每月下旬调查了宁波沿海地区大片无公害栗园、梨园和茶园节肢动物群落,植食性昆虫种数依次占各类型园总物种数54.4%、56.0%和57.8%,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百分率91.0%、91.5%和94.8%;捕食性昆虫和捕食螨种数百分率依次是15.7%、15.2%和12.4%,个体数百分率为2.6%、2.6%和0.7%;寄生性昆虫种数百分率是14.2%、14.0%和9.9%,个体数为2.3%、2.5%和0.6%;蜘蛛种数百分率是14.2%、13.0%和17.4%,个体数为3.6%、2.9%和2.7%.3类群落中鳞翅目、同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和蜘蛛目为优势类群,每类群落中这5个目个体数之和分别占各自群落总个体数80%以上.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占总个体数35%.月平均丰富度(S) 和多样性指数 (H′) 大小顺序:栗园(S=36.3,H′=1.28)、梨园(S=28.8,H′=1.13) 和茶园(S=21.9,H′=0.87).主成分分析揭示了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大小:栗园>梨园>茶园.栗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稍大,拥有蜘蛛种类和个体数稍多,控制茶园叶蝉潜能稍大,栗树作为茶园的间作树种比梨树合适.  相似文献   
65.
为深入探究历史名茶六安瓜片不同等级间香气组分和含量的差异,选用内山六安瓜片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茶叶样品,以SDE法提取香精油,使用GC-MS配合标样做定性分析,加入癸酸乙酯为内标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4个等级的茶叶香精油中共鉴定香气成分96种,包括20种醇、18种酯、17种烯烃、16种醛、12种酮、7种杂环化合物和少量酸类;主要成分为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β-紫罗酮、己酸-顺-3-己烯酯、苯甲醛、棕榈酸、芳香醇氧化物Ⅰ型、β-环柠檬醛、α-紫罗酮、顺-3-己烯-1-醇、庚醛和壬醛;从特级、一级、二级至三级,香气成分个数分别为79、60、55个和47个,相对于内标的含量分别为695.94、579.90、541.69和268.50,香气成分个数和香气总含量呈梯度递减;4个等级茶叶的共有高含量香气成分为芳樟醇、橙花叔醇、α-紫罗酮、β-紫罗酮、己酸-顺-3-己烯酯,其含量随着等级降低而减少。六安瓜片的香气化合物包含多种类型且存在一些较稳定的高含量香气化合物,显露清香高爽的香型特征,但4个茶叶等级之间香气组分和含量的差异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66.
茶园间作杨梅、柑桔和吊瓜对粉虱种群数空间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间作经济作物对重要茶虫黑刺粉虱种群数量和空间特征的影响、以便选择适宜的间作作物,遂选乌牛早品种的纯茶园、乌牛早分别与柑桔、杨梅和吊瓜间作茶园、以及安吉白茶与吊瓜间作茶园,2007年9月上旬-2008年12月下旬,每旬1次调查茶丛上、中、下层各虫态的粉虱数量,网捕茶梢近空的粉虱成虫。结果表明:(1)5类茶园的粉虱总个体数、以及茶丛上、中和下层粉虱个体数之间的差异均分别达到显著水平,以安吉白茶与吊瓜间作茶园的粉虱总数最多、纯茶园次之、乌牛早-吊瓜间作茶园最少;(2)间作吊瓜的2块茶园茶丛上层的粉虱数量明显减少;(3)以茶园粉虱总个体数、茶丛上、中和下层粉虱个体数为属性、5类茶园为实体的聚类分析表明,纯茶园、乌牛早-杨梅和乌牛早-柑桔间作茶园归为一类,乌牛早-吊瓜、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各为一类。分析认为:不同品种的茶树与间作作物合适的组合可抑制粉虱种群、不合适的组合会增进粉虱种群,间作还可改变粉虱数量的垂直分布。  相似文献   
67.
贵州茶园害虫区系考查及优势种演替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种茶历史悠久,茶园害虫种类丰富,在近些年考查鉴定基础上,记载了隶属于53科10目2纲的茶树害虫231种、害螨5种及其地理分布,其中鳞翅目18科110种,同翅目12科77种,这两目物种数占总物种数的81%.就优势种演替趋势来看,20世纪50年代前期茶树害虫不防治;从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主要害虫是假眼小绿叶蝉和茶毛虫,其中50年代茶牡蛎盾蚧、椰圆蚧和茶网蝽等害虫也较严重,60年代卷叶蛾类、尺蠖类等鳞翅目害虫严重为害,70年代刺蛾类、蓟马类严重发生.80年代初以来,侧多食跗线螨、茶橙瘿螨、茶叶瘿螨、假眼小绿叶蝉、茶黄蓟马、黑刺粉虱和茶牡蛎盾蚧等小型刺吸式害虫为害重,鳞翅目和鞘翅目等咀嚼式害虫降为次要害虫.分析优势种演替主要原因,认为:茶园耕作制度从茶树种籽的单丛种植、单行条植、到双行密植和多行密植,再到无性系良种双行条植,氮肥施用量大量增加,显著改变了茶区气候、茶园生境小气候,改善了茶园肥力,芽叶持嫩性增强,营养组成改善,生境愈趋稳定,害虫种类和个体数量增多;其次,茶树品种不断更换,主推的高产品种增多,营养组分含量增加,刺吸式害虫增多;尤其是化学农药的常年使用,致大体型、代数少的害虫逐渐减少,小体型、多化性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在促使茶园昆虫区系的演替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8.
近几年对浙江省金华市的武义县、磐安县、蒲江县、兰溪市、永康市、义乌市、东阳市、婺城区和金东区茶园主要病虫及其天敌种类进行了调查和鉴定。本文记载了茶树病害21种;茶园害虫65种;各类天敌85种,其中天敌昆虫35种、蜘蛛14种、虫生真菌24种、昆虫病毒3种,鸟类9种,为茶园病虫防治及资源普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茶鲜叶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与低温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评价茶树抗冻物质基础和品种间抗冻性差异,选择乌牛早和茂绿品种的栽培茶园,从2013年10月20日到翌年4月5日逐日调查供园气温;每月5、15、25日采集茶树成叶,以比色法检测鲜叶可溶性糖含量,以HPLC检测脯氨酸等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发现:①在2013年10月20日至12月27日气温持续下降、2013年12月28日至翌年2月10日持续低温、2014年2月11日至4月5日气温日渐升高的3个时段,可溶性糖含量相应地持续增加、继续增加、逐渐减少,整个试验期间温度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负相关;②脯氨酸含量和17种游离氨基酸总量在这3个阶段相应的缓慢增加、明显增加、显著提升。研究结果表明:①可溶性糖、脯氨酸、游离氨基酸,这3类都是茶树抗寒物质,且可溶性糖含量与温度相关性大于其他两类物质;②这3类抗冻物质的含量,乌牛早鲜叶相应地大于茂绿鲜叶,乌牛早冻害指数小于茂绿冻害指数,因此乌牛早抗冻性更强。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2个茶树品种可溶性糖、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等3类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及其与冬春期间气温的相关性,评价其对低温的响应程度及其品种间的差别。【方法】选早芽品种‘平阳特早’和‘中茶102’,连续2年于10月21日至翌年4月5日逐日记载茶梢间气温,每天8:00、14:00、20:00记录干湿球温度计的温度,每日3次测得的每块茶园3支干球温度计的平均值即为当日茶梢生境气温;测温期间每月5日、15日、25日采摘成叶,以蒽酮比色法测定茶鲜叶可溶性糖含量,将剩余擦拭干净的鲜叶蒸青、烘干制成蒸青茶样,用SDE-HPLC方法测定茶干叶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根据茶树的发育起点温度和休眠温度,将试验阶段分为越冬期(2013/10/21—2014/3/5,2014/10/21—2015/3/5)和早春期(2014/3/6—2014/4/5,2015/3/6—2015/4/5)2个阶段。①连续2年试验的越冬期间(2013/10/21—2014/3/5,2014/10/21—2015/3/5),气温先逐渐下降,再持续低温;2个品种成叶的可溶性糖含量相应地升高、再升高,与旬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脯氨酸含量升高、保持,与旬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游离氨基酸含量则为下降、保持,与旬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当温度出现最低值时,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相应出现最高值,游离氨基酸含量也跟随着出现最低值,而当温度出现最高值时,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随后也就相应地出现最低值,游离氨基酸含量随之也相应地出现最高值。②2年试验的早春期间(2014/3/6—2014/4/5,2015/3/6—2015/4/5)气温渐升,可溶性糖含量趋于减少,脯氨酸、游离氨基酸含量趋于增加;③茶树抗冻性与温度密切相关,茶鲜叶可溶性糖、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与茶树的抗冻性密切相关,2年越冬期间,与‘中茶102’相比,在遭受冬季低温胁迫时,‘平阳特早’3类渗透调节物质对低温的响应性、响应幅度分别更灵敏、更大,‘平阳特早’3类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稍多。【结论】深秋至清明期间茶树易受冻害和倒春寒,其中越冬期间可溶性糖、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皆能敏感地响应低温变化,三者含量分别与旬平均气温显著相关,是茶树的重要抗冻指标;‘平阳特早’品种对于低温响应程度大于‘中茶1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