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33篇
  1篇
综合类   10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71.
鼠害及其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总结了我国害鼠的主要种类,鼠类对农业、林业、牧草业和其他行业在近几年所造成的危害,分析了鼠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认为鼠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防治鼠害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驱避剂和不育剂的应用及物理机械灭鼠。认为植物源灭鼠药剂在鼠害的综合治理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应进一步研究并进行其产品的开发和研制。  相似文献   
72.
纳米型植物抗逆剂对油松抗旱促长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型植物抗逆剂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鼠害治理研究中心研制的无公害多功能植物保健剂,集抗旱、保水、促长和预防鼠(兔)害功能于一体。采用模拟蘸浆造林方法比较了纳米型植物抗逆剂(NPA)和多效抗旱驱鼠剂(RPA)的抗旱促长作用差异。结果表明,NPA和RPA处理保存率和土壤水分的关系符合Quadratic-模型规律,其对保存率增益指数为240.7%±133.5%和198.1%±86.8%,苗高为54.7%±2.7%和49.6%±1.5%,地径为71.0%±2.0%和56.1%±1.6%,根长为77.90%±2.52%和76.65%±1.40%,根茎比为16.82%±2.03%和18.18%±1.14%。证明使用纳米型植物抗逆剂和多效抗旱驱鼠剂150倍水溶液进行蘸浆造林,能显著提高油松保存率和生长量,且土壤缺水时,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73.
退耕还林不同整地方式油松林地鼢鼠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结果证明,整地造林初期,鼢鼠密度有一个上升过程,从反坡梯田到穴状整地,上升幅度递降,持续时间渐短。造林后,反坡梯田和水平沟的鼢鼠密度明显高于初期值,水平阶和水平带状的整体高于初始值,鱼鳞坑和穴状整地的整体小于初始值。带状整地造林后2~5 a,鼢鼠种群增长率大于零,极值出现以后,增长率随着林木的生长迅速降低,5 a以后,种群出现负增长。鱼鳞坑和穴状整地,增长率第2年最大,3 a以后,种群出现负增长。从反坡梯田到穴状整地,鼢鼠密度的时间正效应逐步转化成负效应,环境异质效应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74.
微囊化是药物制备的新技术,主要用于药剂学、生物医学、动物生产和农业等领域。本研究在对微囊化技术系统探讨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微囊化技术在生物灭鼠剂研发中的作用,提出了微囊化生物灭鼠剂研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5.
以多效抗旱驱鼠剂(RPA)为参照,利用蘸浆造林方法比较了不同地区采用纳米植物抗逆剂(NPA)和RPA侧柏蘸浆造林的整体效果,分析了干旱、鼢鼠、草兔和其他因素对林木致死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引起造林后侧柏死亡的主要因素是干旱和鼠(兔)害,其定植当年和3年的致死贡献率分别为63.9%、32.4%%和63.0%、35.1%。药剂处理区的干旱致死贡献率增强,鼠(兔)害致死贡献率减弱。定植当年NPA和RPA的综合预防效果为69.2%和39.0%。其中,干旱为59.4%和18.0%,鼠(兔)害为97.1%和92.8%。定植3年的综合预防效果为84.6%和68.6%。其中,干旱为80.9%和63.0%,鼠(兔)害为93.6%和82.8%。其他因素致死作用重复与地区间变异较大,与药剂试验关联不紧密,对野外试验,尤其是鼠(兔)害预防效果评价干扰极大,分析时必须剔除。  相似文献   
76.
陕南秦巴山地立地条件复杂,降水量对飞播成苗效果作用表现各异。在汉中和安康降水量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1997年商州飞播油松成苗期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调查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法,分析成苗效果与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夏连旱频发掩盖了年降水量的作用,使商州油松成苗效果与年降水量无显著性相关。冬季土壤表层结冻导致油松幼苗生理缺水使成苗效果与月降水量呈负相关。春季林木开始生长,对水分需求增加,而降水量少,成苗效果与月降水量呈正相关;植被和土壤类型差异导致相关度产生地域变化。造林成苗效果与3月和5月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4月降水量相关不显著。暴雨和伏旱发生频次及强度是盛夏季节油松成苗效果与降水量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成苗效果与6月降水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8月降水量极显著正相关。因秋季多雨,土壤水分满足苗木生长,成苗效果与降水量多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不仅取决于年降水量,而且与当地降水量的分布密切相关。在当地降水量范围内,多效抗旱驱鼠剂(RPA)拌种处理的模型值均大于对照,证明RPA拌种能提高单位降水量的油松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且作用稳定。  相似文献   
77.
宁夏六盘山地区是甘肃鼢鼠的典型分布区,本研究旨在探讨宁夏境内六盘山地区甘肃鼢鼠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分化。通过测定甘肃鼢鼠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分析了六盘山地区6个不同地理种群甘肃鼢鼠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获得了长度为894~897 bp的D-loop序列,定义了20种单倍型,共检出72个变异位点,整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高(Hd=0.988±0.016)、核苷酸多样性高(Pi=0.022 94±0.001 47)。6个地理种群之间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歧点分布和中性检验均说明宁夏甘肃鼢鼠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基于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MB)构建的分子系统进化树表明,6个地理种群,得到3个稳定的分支。泾源、固原和隆德种群聚为一支,海原和西吉种群聚为一支,彭阳种群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结果表明,宁夏六盘山地区甘肃鼢鼠各地理种群间因地理隔离及气候、地形的差异产生了较明显的分化,呈现出了较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78.
对黄土高原次改林地鼢鼠种群结构动态和林下植被演变的11 a资料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次改初期,鼢鼠喜食的林下阳性植物在林内呈块状分布,鼢鼠密度较低,年龄结构呈菱形,成亚比较大,是典型的稳定型种群.随着林龄的增大,鼢鼠喜食的植物逐渐扩散,覆盖度和组成比显著增加,鼢鼠密度逐渐上升,亚成体组成比逐渐增大,成亚比下降,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形,是典型的增长型种群.后期,随着林下鼢鼠喜食植物的覆盖度和组成比逐渐降低,鼢鼠亚成体组成比逐渐降低,成亚比上升,种群出现衰退的迹象.林下草本植物主要通过影响亚成年组数量而导致鼢鼠种群结构的变化.二裂委陵菜和委陵菜是影响亚成体组的关键因子,苦荬菜、糙隐子草和白羊革是次要因子.影响成亚比的关键因素是二裂委陵菜、委陵菜和苦荬菜,次要因子是白羊草和糙隐子草.  相似文献   
79.
榆跳象(Rhynchaenus alni Linnaeus)对榆树(Ulmus pumila Linnaeus)危害严重,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食叶害虫.国内自1981年以来才有报道,尚无系统的研究资料。根据标本研究,陕西武功1959年就有榆跳象的分布,近几年在关中地区严重发生。为了掌握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有效的防治,笔者从1982—1985年,对榆跳象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一、分布为害  相似文献   
80.
鼠害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总结了我国鼠害防治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防治鼠害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驱避剂和不育剂的应用及物理机械灭鼠等。作者认为,植物源灭鼠药剂在鼠害的综合治理上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并进行其产品的开发和研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